天天看點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31歲英年早逝,死前遺願:葬在魯迅墓旁

作者:曉讀夜話

蕭紅被魯迅先生稱為“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然而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子,卻隻活了31歲就英年早逝。在短短幾年的創作生涯中,蕭紅寫下了《生死場》、《呼蘭河傳》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然而蕭紅的一生,卻充滿了血淚與坎坷。從出生到去世,她未曾感受過來自家庭的溫暖,是以對于溫暖的家庭,有着一種渴望。蕭紅一生的幸事,是遇見了魯迅先生。在魯迅先生的關懷和指導之下,蕭紅得以在文壇上占據一席之地。

蕭紅與魯迅,他們亦師亦友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31歲英年早逝,死前遺願:葬在魯迅墓旁

1911年6月1日,蕭紅出生在黑龍江呼蘭縣一戶姓張的地主家。蕭紅的童年過得十分不幸福,父母對她苛刻且冷漠。這種冷漠而畸形的家庭環境,讓年幼的蕭紅内心遭受了巨大的傷害。

父親将蕭紅許配給富家公子汪恩甲,為了抗婚,19歲的蕭紅離家出走,逃到北平,開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因為衣食無着,一年之後蕭紅回到老家,被父親軟禁。但在7個月之後,蕭紅借機逃走。

在哈爾濱的街頭,蕭紅與未婚夫汪恩甲不期而遇。落魄的蕭紅為了生計,不得已和汪恩甲同居。不久,蕭紅懷孕,然而汪恩甲卻在此時棄她而去,一走了之。因為汪恩甲欠了旅館的錢,蕭紅差點被旅館老闆賣到了妓院。

萬般無奈之下,蕭紅向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救。裴馨園派青年作家蕭軍,前來哈爾濱搭救蕭紅。兩人一見鐘情,互相愛慕,走到了一起。蕭紅依偎在蕭軍的懷中,臉上浮現出劫後餘生的笑容。

在蕭軍的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此時蕭紅大量接觸魯迅先生的作品,對這位文壇巨匠心向往之。

1933年10月,蕭紅與蕭軍合作出版了小說集《跋涉》,在東北引起強烈反響。但因為抗日反清的思想内容,引起了特務機關的懷疑。為了躲避迫害,兩人離開哈爾濱,去青島投奔他們的好友舒群。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31歲英年早逝,死前遺願:葬在魯迅墓旁

在青島,兩人過上了相對安定的生活,蕭紅完成了中篇小說《生死場》的創作。但是作品在當地無法發表,他們想到了一貫扶持文學青年的魯迅,于是寫信求助。收到魯迅先生的回信,蕭紅高興得跳起來,這極大地鼓舞了兩人。

1934年11月,舒群被捕,蕭紅和蕭軍不得不離開青島,前往上海。到了上海後,兩人在内山書店見到了魯迅先生。兩人向魯迅介紹了東北的情況和自身的遭遇,魯迅也給他們講了上海的鬥争形勢和文藝界的情況,并答應幫助他們出版作品。

談話還在進行,這時許廣平領着兒子海嬰也來了,蕭紅與許廣平一見如故。淘氣的海嬰,更是很快就和蕭紅混熟了。魯迅得知他們的窘境後,臨走還給了他們20元錢。許廣平對蕭紅說:“見一次面還真是不容易啊,下一次不知什麼時候再見了。”

這次和魯迅的見面,讓他印象深刻。蕭紅沒想到“他是病瘦到這樣不成形”,她給魯迅寫信,對他被敵人通緝和迫害表示氣憤。魯迅回信說:“我知道我們見面之後,是會使你們感到悲哀的,但這是自然的法則,無可奈何。”

魯迅把内心的苦惱都講給蕭紅聽,蕭紅也直言不諱地告訴他:“來上海這天了,創作沒有任何收獲,我不知道寫什麼,寫出來給誰看,往哪兒發表。”

魯迅安慰了她,為了幫助他們擺脫交往的孤寂,還把他們介紹給上海文壇的朋友,引領他們走上了職業作家的道路。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31歲英年早逝,死前遺願:葬在魯迅墓旁

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才的人,他很欣賞蕭紅的文學才華,曾稱蕭紅是“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魯迅幫助他們出版了《生死場》和《八月的鄉村》,還親自為蕭紅的《生死場》作序。

《生死場》生動地反映了僞滿時期,東北農民貧苦無告的生活和抗戰到底的決心。對于“九一八”事變後飽受的戰亂之苦,蕭紅更有切膚之痛。魯迅更是在序言中寫道:

“看到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爾濱。北方人民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紮,都往往力透紙背。”

1935年12月,在魯迅先生的幫助下,蕭紅的《生死場》得以發表,引起巨大的轟動和熱烈的反響,好評如潮。作品喚起了民族意識的覺醒,鼓舞了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志。

魯迅先生高興地将這部作品介紹給自己的朋友,蕭紅也是以一舉成名,成為當時中國文壇獨具風格的女作家。這一年,蕭紅才24歲。

此後,魯迅還把蕭紅介紹給美國著名記者史沫萊特、日本漢學家鹿地亘,關照他們“注意這位青年女子的作品”。蕭紅的作品,也是以得以被介紹到國外。

魯迅先生已是年過五旬,并且身體不好。在蕭紅眼裡,魯迅先生是如同祖父一般溫暖的老人;而在魯迅先生眼裡,年輕、活潑、直率的蕭紅如同一個孩子。

為了友善聯系,蕭紅把家搬到了距離魯迅家比較近的法租界。魯迅全家兩次來到他們的住處探望,這讓蕭紅很是過意不去,她說:“何勞先生屈尊,還是我去看望你們吧。”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31歲英年早逝,死前遺願:葬在魯迅墓旁

于是,蕭紅幾乎每天都要去魯迅家,有時甚至一天去兩三次,成了魯迅家的常客。她經常和魯迅先生暢所欲言地聊到深夜。魯迅親自送到門口,還囑咐妻子許廣平雇車送她回家。

有一次,魯迅正在卧室校對作品,見蕭紅來了,就說:“好久不見,好久不見。”蕭紅納悶,不是上午剛來過嗎,怎麼會好久不見?便說:“我也來呀,怎麼都忘記了嗎?”魯迅先生啞然失笑,原來他在開玩笑呢。

對缺乏父愛的蕭紅來說,魯迅先生既是她文學創作路上的精神導師,生活中更是給予她如同慈父一般的關愛。在魯迅家裡,這個苦命的女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家庭溫暖。

蕭紅在魯迅家裡,還做過幾次韭菜盒子、荷葉餅、餃子等,每次她提議做這些,魯迅必然答應。盡管做得不夠好吃,魯迅也總是舉着筷子問許廣平:“我可以再吃幾個嗎?”以此來化解蕭紅的窘迫。

海嬰最是調皮,他以看到蕭紅就非要把她拉到院子裡玩,拽她的頭發和衣裳。魯迅說:“他看你梳兩條辮子,和他差不多,别人在他眼裡都是大人,就看你小。”許廣平問海嬰:“為什麼喜歡她呢?”“她有小辮子。”說着又來拉蕭紅,魯迅先生哈哈大笑。

蕭紅後來回憶說:“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他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

蕭紅每次離開魯迅家的時候,魯迅總是讓許廣平送到樓下,再掏出一把零錢給她乘車。除了生活上的關心,還有在人生和寫作上對蕭紅的教導提攜。魯迅對蕭紅的殷切關照,許廣平看得最清楚,她說:

“為了使旅人減輕些哀愁,自然魯迅先生應該盡最大的力量使有為的人不緻頹唐無助。是以除了拔出許多時間和蕭紅通信外,更想方設法給他們介紹出版,總之千方百計給這些新來者以溫暖。”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31歲英年早逝,死前遺願:葬在魯迅墓旁

與魯迅先生的這一段交往,給了蕭紅難得的幸福、快樂的時光。甚至在她一生凄涼的時光中,算是餘生最大的安慰了。

1936年,蕭紅與魯迅先生一家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她和蕭軍的感情卻出現了裂痕。7月15日,蕭紅東渡日本求學。許廣平親自下廚做菜,設宴為蕭紅餞行。盡管魯迅夫婦苦口婆心規勸她與蕭軍複合,但蕭紅去意已決。

魯迅愛憐地囑咐蕭紅:“每到碼頭就有驗病的上來,不要怕,中國人就會吓唬中國人。”這次分别,沒想到竟然成了蕭紅與魯迅先生的永訣。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因病逝世。噩耗傳到東京,蕭紅悲痛欲絕。她在給蕭軍的信中說:

“昨夜,我是不能不哭了。我看到一張中國報紙上清清楚楚登着他的照片,而且是那麼痛苦的一刻。可惜我的哭聲不能和你們的哭聲混在一道。雖然在三個月前向他告别的時候,他是坐在藤椅上……”

除了給蕭軍、許廣平寫信,蕭紅還發表了一系列悼念魯迅先生的文章,寄托對恩師的深深懷念。

1937年1月,蕭紅回國。回到上海後,她第一時間去看望許廣平和海嬰,見到魯迅遺像旁邊的那盆萬年青,不由得想起第一次去魯迅家的場景。

那時,當蕭紅看到一盆萬年青擺在客廳的長桌上時,來自北方的她不由得感到驚奇,以後每次去都見它生機盎然的樣子。魯迅告訴她:“這叫萬年青,永遠這樣。”現在先生走了,花盆換了,但萬年青依然“不凋零青翠”。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31歲英年早逝,死前遺願:葬在魯迅墓旁

蕭紅拉着海嬰的手,眼淚直流。她又去萬國公墓拜祭魯迅先生,獻上鮮花,想起先生把自己當親人的一幕幕,痛哭失聲。懷着巨大的悲痛,她寫下了令人淚下的《拜墓——為魯迅先生》一詩。

此後,蕭紅用很多時間負責《魯迅紀念集》中新聞報紙部分的剪貼、校對工作,以寄托她對魯迅先生的哀思。同時也寫了許多問憶魯迅先生的文章, 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魯迅的深深懷念、 崇敬與感激之情。

1939年,流亡重慶的蕭紅發表了《紀念我們的導師》、《記憶中的魯迅先生》等,對恩師的思念之情時刻萦繞在心頭。她用細膩、清新的筆調,為讀者刻畫出一個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魯迅先生的形象。讓讀者看到魯迅家庭的和諧、生活的樸素以及她與魯迅全家之間的感情。

在蕭紅筆下,魯迅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個和藹寬厚的老人。他是一個美滿家庭的家長,尊重妻子、愛護兒子的好丈夫、好父親,還是一個辛勤培植青年作家,情意深重、慈祥寬厚的長者。

與魯迅相處的日子,是蕭紅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閃爍着燦爛陽光的日子,她對魯迅先生一直懷着深深的崇敬與感激之情。魯迅先生的早逝,對她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31歲英年早逝,死前遺願:葬在魯迅墓旁

與蕭軍分手之後,蕭紅和端木蕻良走到了一起。1940年春天,蕭紅和端木蕻良去了香港。香港,成了蕭紅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站。

在香港時期,蕭紅患上了肺結核,身體虛弱,經常咳嗽。但是她還是堅持創作,完成了《呼蘭河傳》《馬伯樂》和《小城三月》等重要作品。

1941年春天,蕭紅住進了瑪麗醫院。同年11月底,因受到醫院的冷遇,蕭紅傳回九龍的家中養病。12月8日,太平洋戰争爆發,九龍陷于日軍的炮火。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駱賓基護送蕭紅從九龍轉移到香港看病。

受蕭紅弟弟以及端木蔚良的委托,比蕭紅小6歲的駱賓基來到病房照顧蕭紅,陪伴随她走過了人生最後的44天。

1月19日,深夜,自感時日不多的她在一張紙片上寫下:“我将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别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2日,蕭紅帶着無盡的怅恨離開人世,年僅31歲。

在蕭紅生命的最後時刻,她特别渴望回到親人身邊,她曾懇求好友駱賓基将她送到許廣平處。據駱賓基回憶,蕭紅在病中多次眼含熱淚追憶帶她恩重如山的魯迅先生,希望“将她的骨灰送回上海,埋葬在魯迅的墓旁”。

當時的上海早已淪陷于日軍之手,兵荒馬亂,蕭紅回上海的遺願并未實作。她的遺體火化後,草草埋葬在香港淺水灣。她一生颠沛流離、坎坷辛酸,死了還要繼續飄零。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31歲英年早逝,死前遺願:葬在魯迅墓旁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賬号@曉讀夜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