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2月2日電 題:美國貨币政策轉向的風險不容小觑
作者 曹遠征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
美國貨币政策正面臨嚴峻考驗,這個考驗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出現的,也就是全球可能面臨新的滞脹。随着經濟在疫情沖擊後開始恢複,美國經濟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步入常态,經濟增速相對2020年下半年或2021年年初有所下滑。與此同時,物價在高漲。物價高漲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成本推動,二是需求拉動。最重要是美國貨币政策,甚至包括歐洲和全球,在疫情沖擊下極度寬松,導緻需求極度旺盛。另外,在供給側也産生了重大問題,包括在疫情沖擊下生産的停滞,供應鍊的風險以及運輸等各方面的問題,是以價格出現了上漲。
有人說,這類似滞脹。現在全球都在讨論貨币政策是不是要轉型的問題。從美國包括全球情況看,随着2022年經濟步入常态,物價又在較高水準上,反通脹可能會成為全球貨币政策的目标。這是整個市場開始形成的共識。
以前的貨币政策基本都是通過利率影響貨币供應量,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利率已經降到0附近,影響利率幾乎不可能,于是貨币政策變成了影響資産負債表的大小,也就是央行的擴表和縮表。在過去十年中,貨币政策主要是控制央行資産負債表的擴大縮小問題。但新冠肺炎疫情後又出現了重大變化,即MMT(現代貨币理論)新的實踐,換句話說,财政和貨币政策“穿一條褲子”了,财政的國債發行主要是靠央行貨币發行來支援。于是就出現了一個新情況,比如過去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還有可能分離操作,現在幾乎是同進同退。過去還可以說有積極财政政策、穩健貨币政策,或者相反的政策,現在要麼一塊兒穩健,要麼一塊兒擴張。從2021年開始,我們已經看到它們在同步收縮的态勢。
從資産需求來講,美聯儲已開始Taper(縮表),按照現在的速度大概到2022年6月份以後才會基本回到一個正常的央行資産負債表狀态。美國财政部也在減少國債發行,不出意外的話,2022年發行量會減少1萬億美元左右。這是同步緊縮,會帶來一個新的狀況:為了抑制通脹很可能出現經濟超調,再加上疫情沖擊中還需要有需求擴張,但現在物價又在上漲,這種不能分離操作的政策會帶來或進或退都比較強烈的現象。
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能分離操作,也是全球面臨的一個新問題。這個問題會造成什麼後果?一方面居民和企業的資産負債表都相對比較健康了,但另一方面政府和國際收支的資産負債表還在高位,這就出現了杠杆牆。人們擔心一旦出現問題,就會把“牆”穿透。如果穿不透就表現為市場的漲落,而不會影響到杠杆的收縮;如果穿透,就是一場新的危機。
假如美國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22年下半年轉向,不排除資本市場價格會出現大的漲落。這種波動很可能是2022年的常态,但是它是瞬時的,隻要瞬時的漲落不穿透杠杆牆,就可能不會引起資産負債表的衰退,不會出現如2008年一樣的危機。當然,這種漲落究竟有多大,會不會穿透杠杆牆依然是個問号。即使不穿透杠杆牆,全球市場也在分化,主要表現在匯率上的分化、美元指數的波動,以及各國貨币對美元指數的波動引起的資金流向變化。如果2022年美國貨币政策收緊,美元上漲将是大機率事件,資金很可能會從開發中國家流出,流入到美國市場。這将給開發中國家帶來重大影響。
總之,2022年的市場是充滿風險的。美國經濟會進入一種常态,增速會平緩,通脹水準會高企,貨币政策轉向是大機率事件,轉向中帶來的風險不容小觑。(本文據曹遠征在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讨會(第39期)的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機關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