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客觀把握大變局下的國際經濟金融走勢

作者:貼近地面飛行

  本報訊 近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銀行、中國日報社與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聯合主辦了“建構新發展格局的中國與世界”——第87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來自國家相關部委和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日本、南韓、新加坡、高棉、馬來西亞、美國、英國、德國、比利時、瑞士、挪威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圍繞全球經濟金融形勢,能源危機、債務危機、供應鍊危機以及宏觀經濟政策調整與協調等議題展開讨論。

客觀把握大變局下的國際經濟金融走勢

  全球經濟面臨新挑戰,但也有有利條件

  全球經濟正在複蘇,但面臨能源、供應鍊、通貨膨脹等挑戰。财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指出,全球經濟增長仍然面臨着重大的挑戰,包括公共衛生危機、氣候變化危機以及能源危機等。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指出,全球經濟金融主要危險是通貨膨脹。美國通貨膨脹率走高,有可能是中長期的而不是短期的。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指出,能源危機加上疫情的沖擊,可能對經濟增長帶來較大風險。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拉米指出,短期看,疫情和供應鍊瓶頸導緻國際貿易量萎縮;從中長期看,供應鍊紊亂、保護主義、數字經濟監管差異以及地緣政治等,都将影響國際貿易格局。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郝福滿認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有可能達到5.7%,但這個增長是不均衡的,隻有一個開發中國家能達到這樣的水準。

  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中長期的挑戰。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指出,包括中國經濟在内的全球經濟未來的發展,取決于疫情、雙碳、債務、住房市場四個因素的應對與處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目前世界經濟面臨八大變化帶來的挑戰:人類共同面臨威脅生命的健康問題;世界經濟的不确定性、不均衡性、不穩定性陡然增加;通脹風險和通縮風險交替産生;債務和金融風險不斷加大;供應鍊斷鍊的風險;金融風險與金融體系重構;世界經濟面臨極端氣候風險挑戰;人為因素導緻的能源風險。

  全球金融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認為,全球資産管理發展推動了全球金融市場結構的變化:改變了金融機構的格局,推動資本流動呈短期化和全球金融市場風險結構的變化。特别需要關注以資産管理機構方式流入的資本可能帶來的沖擊。全球化智庫副主任、進階經濟學家布萊爾認為,未來的風險主要在于美國和歐洲的經濟是不是穩定的。美國2008年經曆了金融危機,又通過另一輪刺激性的政策,有可能爆發某種形式的金融危機。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指出,疫情給傳統銀行業帶來三個方面的重大影響,改變了傳統銀行業的環境,放大了商業銀行風險,帶來銀行大批客戶行為的變化,銀行業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發展路徑。

  充分利用好經濟增長中的有利條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指出,在看到風險和挑戰的同時,也要尋找積極因素,把它利用好來促進中長期的發展。比如,政府債務比重還很低,長期債券少,在國外發的債券少等,都是中國經濟增長可以充分利用的有利條件。華南美國商會會長賽亞丁認為,盡管中美還有貿易摩擦,但中美貿易仍實作了較快增長,預期中美貿易規模還會進一步上升。調查顯示,71%華南美國商會的會員在去年把其業務移到了中國;40%以上的會員預計在未來5年增加在中國的投資。

  以高水準開放應對經濟金融挑戰

  主動擁抱世界而不是被動地防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科院經濟所二級研究員張平認為,全球金融的格局沒有太大變化。中國要提升在SDR的份額,要改革國内貨币發行,使财政政策與貨币政策互相協調,提供更多的國債等安全資産;讓國内創新和提高勞動要素報酬相一緻,即通過提高人力資本達到效率的提高。香港國際金融學會常務副會長王衛建議,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靠的是更高層次、更高水準的改革開放,包括科技和金融領域,這有助于強化以及深化、擴充與世界的融合。

  推動本币國際化,化解國際金融風險。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指出,本币國際化是中國開放、轉型和成為大型經濟體過程中獨有的重要特征。在本币國際化并逐漸成為國際收支手段的情形下,即使國際收支出現不平衡,不一定非要通過國際貨币來實作調整,而是可通過本币來實作。在這個過程中,中央銀行對本币的發行有比較強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大大降低對主要國際貨币的依賴以及由此可能産生的外部脆弱性,并相應地提高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

  建構外循環的制度體系。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肖耿建議,外循環制度體系中最重要的是貨币體系,一是提升中國内外循環相結合的競争力;二是提升親和力。建議以香港為基礎,包括海南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統一的外循環體系。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巡視員林居正建議發揮香港更大作用,探索香港股票、債券、資産管理和财富管理等市場優先以人民币計價,鼓勵内地政府和企業在香港發行以人民币計價市政債、企業債,探索在民生金融、對外貿易等領域逐漸推進人民币計價,加大數字人民币在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應用。(社會科學報社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見社會科學報及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