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客观把握大变局下的国际经济金融走势

作者:贴近地面飞行

  本报讯 近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银行、中国日报社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联合主办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国与世界”——第8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和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瑞士、挪威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围绕全球经济金融形势,能源危机、债务危机、供应链危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协调等议题展开讨论。

客观把握大变局下的国际经济金融走势

  全球经济面临新挑战,但也有有利条件

  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但面临能源、供应链、通货膨胀等挑战。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包括公共卫生危机、气候变化危机以及能源危机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全球经济金融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美国通货膨胀率走高,有可能是中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指出,能源危机加上疫情的冲击,可能对经济增长带来较大风险。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拉米指出,短期看,疫情和供应链瓶颈导致国际贸易量萎缩;从中长期看,供应链紊乱、保护主义、数字经济监管差异以及地缘政治等,都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有可能达到5.7%,但这个增长是不均衡的,只有一个发展中国家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中长期的挑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指出,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取决于疫情、双碳、债务、住房市场四个因素的应对与处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八大变化带来的挑战:人类共同面临威胁生命的健康问题;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不均衡性、不稳定性陡然增加;通胀风险和通缩风险交替产生;债务和金融风险不断加大;供应链断链的风险;金融风险与金融体系重构;世界经济面临极端气候风险挑战;人为因素导致的能源风险。

  全球金融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认为,全球资产管理发展推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改变了金融机构的格局,推动资本流动呈短期化和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结构的变化。特别需要关注以资产管理机构方式流入的资本可能带来的冲击。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级经济学家布莱尔认为,未来的风险主要在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是不是稳定的。美国2008年经历了金融危机,又通过另一轮刺激性的政策,有可能爆发某种形式的金融危机。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指出,疫情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三个方面的重大影响,改变了传统银行业的环境,放大了商业银行风险,带来银行大批客户行为的变化,银行业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发展路径。

  充分利用好经济增长中的有利条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指出,在看到风险和挑战的同时,也要寻找积极因素,把它利用好来促进中长期的发展。比如,政府债务比重还很低,长期债券少,在国外发的债券少等,都是中国经济增长可以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华南美国商会会长赛亚丁认为,尽管中美还有贸易摩擦,但中美贸易仍实现了较快增长,预期中美贸易规模还会进一步上升。调查显示,71%华南美国商会的会员在去年把其业务移到了中国;40%以上的会员预计在未来5年增加在中国的投资。

  以高水平开放应对经济金融挑战

  主动拥抱世界而不是被动地防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二级研究员张平认为,全球金融的格局没有太大变化。中国要提升在SDR的份额,要改革国内货币发行,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提供更多的国债等安全资产;让国内创新和提高劳动要素报酬相一致,即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达到效率的提高。香港国际金融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卫建议,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靠的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包括科技和金融领域,这有助于强化以及深化、扩展与世界的融合。

  推动本币国际化,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指出,本币国际化是中国开放、转型和成为大型经济体过程中独有的重要特征。在本币国际化并逐步成为国际收支手段的情形下,即使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不一定非要通过国际货币来实现调整,而是可通过本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对本币的发行有比较强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大大降低对主要国际货币的依赖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外部脆弱性,并相应地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构建外循环的制度体系。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建议,外循环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货币体系,一是提升中国内外循环相结合的竞争力;二是提升亲和力。建议以香港为基础,包括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统一的外循环体系。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巡视员林居正建议发挥香港更大作用,探索香港股票、债券、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等市场优先以人民币计价,鼓励内地政府和企业在香港发行以人民币计价市政债、企业债,探索在民生金融、对外贸易等领域逐步推进人民币计价,加大数字人民币在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