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远征: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的风险不容小觑

作者: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12月2日电 题: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的风险不容小觑

  作者 曹远征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

  美国货币政策正面临严峻考验,这个考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也就是全球可能面临新的滞胀。随着经济在疫情冲击后开始恢复,美国经济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步入常态,经济增速相对2020年下半年或2021年年初有所下滑。与此同时,物价在高涨。物价高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成本推动,二是需求拉动。最重要是美国货币政策,甚至包括欧洲和全球,在疫情冲击下极度宽松,导致需求极度旺盛。另外,在供给侧也产生了重大问题,包括在疫情冲击下生产的停滞,供应链的风险以及运输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价格出现了上涨。

  有人说,这类似滞胀。现在全球都在讨论货币政策是不是要转型的问题。从美国包括全球情况看,随着2022年经济步入常态,物价又在较高水平上,反通胀可能会成为全球货币政策的目标。这是整个市场开始形成的共识。

  以前的货币政策基本都是通过利率影响货币供应量,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利率已经降到0附近,影响利率几乎不可能,于是货币政策变成了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大小,也就是央行的扩表和缩表。在过去十年中,货币政策主要是控制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大缩小问题。但新冠肺炎疫情后又出现了重大变化,即MMT(现代货币理论)新的实践,换句话说,财政和货币政策“穿一条裤子”了,财政的国债发行主要是靠央行货币发行来支持。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情况,比如过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有可能分离操作,现在几乎是同进同退。过去还可以说有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或者相反的政策,现在要么一块儿稳健,要么一块儿扩张。从2021年开始,我们已经看到它们在同步收缩的态势。

  从资产需求来讲,美联储已开始Taper(缩表),按照现在的速度大概到2022年6月份以后才会基本回到一个正常的央行资产负债表状态。美国财政部也在减少国债发行,不出意外的话,2022年发行量会减少1万亿美元左右。这是同步紧缩,会带来一个新的状况:为了抑制通胀很可能出现经济超调,再加上疫情冲击中还需要有需求扩张,但现在物价又在上涨,这种不能分离操作的政策会带来或进或退都比较强烈的现象。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能分离操作,也是全球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会造成什么后果?一方面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都相对比较健康了,但另一方面政府和国际收支的资产负债表还在高位,这就出现了杠杆墙。人们担心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把“墙”穿透。如果穿不透就表现为市场的涨落,而不会影响到杠杆的收缩;如果穿透,就是一场新的危机。

  假如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22年下半年转向,不排除资本市场价格会出现大的涨落。这种波动很可能是2022年的常态,但是它是瞬时的,只要瞬时的涨落不穿透杠杆墙,就可能不会引起资产负债表的衰退,不会出现如2008年一样的危机。当然,这种涨落究竟有多大,会不会穿透杠杆墙依然是个问号。即使不穿透杠杆墙,全球市场也在分化,主要表现在汇率上的分化、美元指数的波动,以及各国货币对美元指数的波动引起的资金流向变化。如果2022年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美元上涨将是大概率事件,资金很可能会从发展中国家流出,流入到美国市场。这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重大影响。

  总之,2022年的市场是充满风险的。美国经济会进入一种常态,增速会平缓,通胀水平会高企,货币政策转向是大概率事件,转向中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本文据曹远征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39期)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