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秋舫吟》:悼亡之絕唱

作者:王澤強

汪雲任(1784—1850),字孟棠,号繭園,清代盱眙縣人,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他悼念鐵心夫人張瑤娘的格律組詩《秋舫吟》, “字字血,聲聲淚,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該詩曾在民間廣為流傳,輾轉傳抄二百餘年,至今未能付梓。以其情、真、實、切、忠、信、雅、達的藝術魅力,感動着一代又一代人”(周淵龍《趣味詩文》第282頁)。

追求自由戀愛,才子與歌女的愛情悲劇

嘉慶十一年早春,盱眙天台山積雪初融,溪水淙淙。風華正茂的才子汪雲任從縣學歸來,遇見了張瑤娘,兩人言談甚歡,相見恨晚。此前,汪雲任由父母包辦,與同裡吳氏定了親,還未成婚。吳氏為富家小姐,但是強扭的瓜不甜,汪雲任和她在一起總覺得話不投機,沒共同語言。年輕貌美的瑤娘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棋琴書畫樣樣通,活潑開朗,汪雲任感到遇見了知音。瑤娘因父親病故,家道衰落,為生活所迫,靠賣唱為生,與母親相依為命。歌女當時被稱為戲子,身份低下,為主流社會所不齒,是以汪雲任不敢将此事告訴父親。兩人經常幽會,傾訴愛慕之意。不久,戀情被發現,貢生出身的父親在當地是一個名人,對兒子的期望很高,認為兒子才華出衆,前途無量,和一個戲子戀愛不僅有辱門楣,也是自毀前途,于是嚴加訓斥,責令斷絕來往。面對重重阻力,二人不妥協,繼續暗中來往。父親發覺後勃然大怒,父子之間爆發了多次激烈的沖突。

汪雲任與張瑤娘依然來往。在張瑤娘的鼓勵下,嘉慶十二年,年僅23歲的汪雲任中舉,消息傳來,轟動了整個盱眙。如此年輕的舉人,盱眙曆史上從沒出現過。汪氏舉族慶賀,熱鬧非凡。中舉後,汪雲任成了地方名人,卻不顧世人的嘲諷,對張瑤娘依然一往情深,兩人相敬如傧,常在一起吟詩弈棋,感情甚笃。

嘉慶十三年(1808),汪雲任赴京考進士,名落孫山。歸來後,瑤娘以她的密意柔情撫慰雲任落寞的心,紅袖添香,常常陪讀到深夜。三年後,又是大比之時,瑤娘請求陪同雲任赴京趕考。一路上,瑤娘為雲任洗衣做飯,補衣修襪,還為雲任彈琴唱歌以消除旅途的寂寞、疲憊。抵京後,瑤娘擔負了所有家務,讓雲任一心備考。由于忙碌和水土不服,瑤娘很快就生病了,不停咳嗽,咯血,日見沉重,一天比一天消瘦。為不讓雲任分神,她極力地隐瞞着病情,還天天在佛像前焚香,為雲任祈福。結果,雲任還是落榜了。消息傳來,瑤娘病情迅速惡化,卧床不起。雲任傾囊相救,遍訪京城名醫,最終沒能挽回瑤娘的性命。年僅二十二歲的瑤娘客死他鄉,雲任搥胸頓足,悲痛欲絕,後悔莫及。

斷腸泣血,殘春哭到秋風冷

在撫棺歸葬故鄉的漫漫路途上,汪雲任肝腸寸斷,長歌當哭,寫下悼亡詩歌《秋舫吟》三十首。第一首是總綱,為全組詩歌定了濃濃的悲傷基調:

憔悴秋心一夜中,濕雲和雨壓孤篷。汀花岸草如人瘦,舞扇歌裙逐水空。香返殘魂成夢幻,詩題往事說愁工。臨流灑盡盈腔血,染出霜楓幾樹紅。

凄風苦雨,烏雲翻滾,運河上一葉載有瑤娘棺材的孤舟随風飄蕩。詩人落榜又痛失夫妻,呼天搶地,悲憤難抑,滿腔痛楚化為一首首哀歌。第二首至第十首叙寫瑤娘病危、去世、哭喪、入殓、招魂、祭奠、運棺等情形。瑤娘病情加重,“十全妙手醫無術,一瓣心香佛枉祈” (之五),醫生束手無策。“猶憶臨危減玉容,可憐執手淚沾胸。回生有藥難驅豎,到死無言怕惱侬” (之二),詩人緊握着瑤娘的手,淚水沾胸;瑤娘怕他難過,到死不哼一聲。相識六年,兩人感情很好,“比翼禽栖連理枝,尋常不忍一朝離” (之四),現在卻“半夜心傷長訣别,六年恩盡此須臾” (之七)、“廿二年華消歇易,三千裡路别離哀” (之十)。瑤娘客死他鄉,成了孤魂野鬼,詩人沉痛地問道:“魂歸識得家山否,月淡煙昏路萬重?” (之二),擔心瑤娘魂魄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是何等的哀痛!

《秋舫吟》中間十首重點叙說與張瑤娘相遇、相戀到結合的經曆。“歡喜真成宿世冤,願抛慈母嫁王孫。并刀剪發留香澤,鲛帕題詩漬淚痕” (十三)、“風流曾不畏人嘲,話到綢缪似漆膠” (十三),兩人一見鐘情,不顧家長的反對,不畏懼世人的嘲諷,毅然結合到一起,下棋、飲酒、品茶、吟詩作賦、填詞唱歌,度過許多美好時光。春天,瑤娘到南園摘花鬥草,綠染羅裙;冬天,她先入被窩把被子捂熱,等候寒窗苦讀的汪雲任上床。汪雲任參加鄉試去了,張瑤娘獨居朱戶,重門深閉,日夜思念,事事闌珊,一直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解眉頭作笑顔。第二十首是對美好生活的概括和總結:

消魂一曲憶秦娥,填得新詞賦于歌。煮酒欄前邀月姊,呼茶檻外倩莺哥。乍驚春夢花敲戶,同看秋星鵲架河。如此風光樂年少,人生能得幾回過?

瑤娘能歌善舞,汪雲任為她填了一首《憶秦娥》,她放聲歌唱。唱畢,他們又煮酒賞月。春日一同看花,秋夜遙望牛郎織女星,談論美好的神話傳說,這是他們最難忘的時光,可惜太短暫了。

《秋舫吟》最後十首抒發自己不盡的思念及無法排解的痛楚,“新詩和淚寫霜缣,一字初成血縷添” (二十九)、“殘春哭到秋風冷,酬爾當年淚萬行” (二十二);抒寫喪偶的孤獨、凄涼,“夜半醒來孤月墜,絕無人問柳耆卿” (二十二);叙說瑤娘悲慘的身世,“身似寒花弱不勝,欲凋猶自戀枯藤。一生多難魚驚餌,萬裡依人鳥避矰” (二十五);回憶瑤娘抱病為自己補衣服、同遊蘆溝橋的情形,“同車曾記渡蘆溝,暮雨晨霜伴我遊。砧闆雅堪充旅柝,篝燈親為補征裘” (二十六);寫瑤娘關注考試結果,求佛保佑,“關心蕊榜先期數,稽首蓮台細語求” (二十六)。最後一首詩是總結:

細雨潇潇濕暮帆,愁懷如草力難芟。可憐此日腸都斷,說到平生口欲緘。半世飄零歌白苎,三更涕淚漬青衫。船頭吟罷憑棺哭,此恨綿綿再世銜。

此首詩與第一首相呼應,抒寫失去瑤娘的悲和恨。《秋舫吟》抄本第三十一首系後人僞托,因為史料稱它隻有三十首,而且其内容與前面作品相抵牾。

與潘嶽《悼亡詩》、元稹《遣悲懷》、蘇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納蘭性德《南鄉子·為亡婦題照》及《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諸悼亡名作相比,《秋舫吟》有三個特點:一體例新。它按照三十韻部順序排列,一韻一首,在中國詩歌史上系首創。二規模大。悼亡詩一般是一首至數首,而《秋舫吟》組詩長達三十首。三内容廣。不僅寫死後哀痛,也寫相識相戀相處的悲歡離合之情。四風格多樣。有的沉郁,有的平和,有的典雅,有的通俗,堪稱悼亡之絕唱。

此恨綿綿無絕期

汪雲任把瑤娘運回家鄉,安葬在生前一起遊覽過的盱眙城南風光秀美的水南村。他深深自責,無法原諒自己的過失,許多年不能從悲傷中走出來。

嘉慶二十二年,汪雲任中進士,次年到廣東番禺任知縣,遠離家鄉,懷念瑤娘,請當時的畫家繪像以解思念之情。汪雲任一直念念不忘張瑤娘,前後花了十五年時間,在各地采奇花異草,運回盱眙,在瑤娘墓地處興建花園,這就是被南河道總督兼署兩江總督麟慶稱為清代江北第一園的“汪園”。道光二十二年,汪雲任由山東督糧道調到朝廷任通政司參議,乘船沿運河北上,觸景生情,感慨萬千,至潞河時請畫家重繪瑤娘畫像,并請友人題詩。王蔭槐《題雲堂喚鐵圖》雲:“兩粵三江宦轍随,老懷一日總難離。烏紗自罷相憐句,碧玉回思未嫁時。誓夜私情風雀聽,忍寒堅信雪梅知。隻愁倩影圖中仿,難肖回腸萬種癡。”此詩訴說汪雲任多年來對張瑤娘的刻骨思念之情。在另外一首詩中,王蔭槐說:“生肖重展蓼花秋,舊友官齋話昔遊。此日旌旗鬲津舫,當年風雨潞河舟。封侯慧識憐青眼,絕命癡情感白頭。冰帕低聲歌婉轉,翠眉含笑複含愁”(《重題張瑤娘遺像》),回顧往事,描寫汪張之間的深厚感情,寄托了汪雲任的無限哀思。

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初七,汪雲任在北京去世。根據生前遺願,家人把他葬于汪園内張瑤娘墓側,并栽種合歡樹。不久,合歡樹便枝繁葉茂,互相交錯,連為一體。他雖娶一妻二妾,但瑤娘是他一生的最愛,一生最在懷念她,在其心中沒有人能取代她。

《秋舫吟》的傳播和影響

《秋舫吟》面世後,得到士大夫階層的廣泛好評,傳播甚廣。清朝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五記載雲:“張姬,盱眙汪孟棠觀察雲任愛姬也,早卒。汪固深于情者,思之殊切。都中友以‘繭子’呼之,謂其多情纏綿若繭也,汪即别号繭茲。家伯山太守為姬作傳,汪歸舟詠長律三十首,曰《秋舫吟》。”北京、上海等地圖書館中有《姚伯山文集》,筆者曾前往查閱,未見到《張瑤娘傳》。

清代著名劇作家仲振履讀罷《秋舫吟》,被深深地打動了,于是創作了以汪雲任、張瑤娘二人的愛情故事為原型的劇本《冰绡帕傳奇》,二卷二十四出,并搬上舞台演出,成為文壇佳話。

《秋舫吟》以抄本形式傳播近二百年之後,1992年,盱眙老幹部孫永寬先生自費編印了《秋舫吟與誕鶴園》一書,《秋舫吟》終于有了印本,受到當代許多讀者的喜愛,引起他們的共鳴,紛紛唱和。如安徽詩人吉維莊先生有詞雲:

南鄉子•夜讀盱眙汪孟棠《秋舫吟》

孤舫吊芳靈,難舍瑤娘未了情。十裡盱城驚豔處,娉婷,花貌冰姿玉骨盈。

月淡紫箫吟,夜泊清淮幾涕零。那計仙凡生死隔,賢卿,來世姻緣今續娉。

曲陽先生讀了吉維莊的詞,感慨萬分,步原韻寫了一首詞:

蘭舫寄虛靈,鐵骨男兒未負情。夢托盱山連理樹,婷婷,秋雨撩人珠淚盈。

箫韻恁悲鳴,素帕紅绡兩涕零。紫竹扶風空有影,卿卿,人世黃泉相問娉。

《秋舫吟》的藝術魅力,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一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