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秋舫吟》:悼亡之绝唱

作者:王泽强

汪云任(1784—1850),字孟棠,号茧园,清代盱眙县人,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他悼念铁心夫人张瑶娘的格律组诗《秋舫吟》, “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该诗曾在民间广为流传,辗转传抄二百余年,至今未能付梓。以其情、真、实、切、忠、信、雅、达的艺术魅力,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周渊龙《趣味诗文》第282页)。

追求自由恋爱,才子与歌女的爱情悲剧

嘉庆十一年早春,盱眙天台山积雪初融,溪水淙淙。风华正茂的才子汪云任从县学归来,遇见了张瑶娘,两人言谈甚欢,相见恨晚。此前,汪云任由父母包办,与同里吴氏定了亲,还未成婚。吴氏为富家小姐,但是强扭的瓜不甜,汪云任和她在一起总觉得话不投机,没共同语言。年轻貌美的瑶娘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棋琴书画样样通,活泼开朗,汪云任感到遇见了知音。瑶娘因父亲病故,家道衰落,为生活所迫,靠卖唱为生,与母亲相依为命。歌女当时被称为戏子,身份低下,为主流社会所不齿,因此汪云任不敢将此事告诉父亲。两人经常幽会,倾诉爱慕之意。不久,恋情被发现,贡生出身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个名人,对儿子的期望很高,认为儿子才华出众,前途无量,和一个戏子恋爱不仅有辱门楣,也是自毁前途,于是严加训斥,责令断绝来往。面对重重阻力,二人不妥协,继续暗中来往。父亲发觉后勃然大怒,父子之间爆发了多次激烈的冲突。

汪云任与张瑶娘依然来往。在张瑶娘的鼓励下,嘉庆十二年,年仅23岁的汪云任中举,消息传来,轰动了整个盱眙。如此年轻的举人,盱眙历史上从没出现过。汪氏举族庆贺,热闹非凡。中举后,汪云任成了地方名人,却不顾世人的嘲讽,对张瑶娘依然一往情深,两人相敬如傧,常在一起吟诗弈棋,感情甚笃。

嘉庆十三年(1808),汪云任赴京考进士,名落孙山。归来后,瑶娘以她的密意柔情抚慰云任落寞的心,红袖添香,常常陪读到深夜。三年后,又是大比之时,瑶娘请求陪同云任赴京赶考。一路上,瑶娘为云任洗衣做饭,补衣修袜,还为云任弹琴唱歌以消除旅途的寂寞、疲惫。抵京后,瑶娘担负了所有家务,让云任一心备考。由于忙碌和水土不服,瑶娘很快就生病了,不停咳嗽,咯血,日见沉重,一天比一天消瘦。为不让云任分神,她极力地隐瞒着病情,还天天在佛像前焚香,为云任祈福。结果,云任还是落榜了。消息传来,瑶娘病情迅速恶化,卧床不起。云任倾囊相救,遍访京城名医,最终没能挽回瑶娘的性命。年仅二十二岁的瑶娘客死他乡,云任搥胸顿足,悲痛欲绝,后悔莫及。

断肠泣血,残春哭到秋风冷

在抚棺归葬故乡的漫漫路途上,汪云任肝肠寸断,长歌当哭,写下悼亡诗歌《秋舫吟》三十首。第一首是总纲,为全组诗歌定了浓浓的悲伤基调:

憔悴秋心一夜中,湿云和雨压孤篷。汀花岸草如人瘦,舞扇歌裙逐水空。香返残魂成梦幻,诗题往事说愁工。临流洒尽盈腔血,染出霜枫几树红。

凄风苦雨,乌云翻滚,运河上一叶载有瑶娘棺材的孤舟随风飘荡。诗人落榜又痛失爱人,呼天抢地,悲愤难抑,满腔痛楚化为一首首哀歌。第二首至第十首叙写瑶娘病危、去世、哭丧、入殓、招魂、祭奠、运棺等情形。瑶娘病情加重,“十全妙手医无术,一瓣心香佛枉祈” (之五),医生束手无策。“犹忆临危减玉容,可怜执手泪沾胸。回生有药难驱竖,到死无言怕恼侬” (之二),诗人紧握着瑶娘的手,泪水沾胸;瑶娘怕他难过,到死不哼一声。相识六年,两人感情很好,“比翼禽栖连理枝,寻常不忍一朝离” (之四),现在却“半夜心伤长诀别,六年恩尽此须臾” (之七)、“廿二年华消歇易,三千里路别离哀” (之十)。瑶娘客死他乡,成了孤魂野鬼,诗人沉痛地问道:“魂归识得家山否,月淡烟昏路万重?” (之二),担心瑶娘魂魄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是何等的哀痛!

《秋舫吟》中间十首重点叙说与张瑶娘相遇、相恋到结合的经历。“欢喜真成宿世冤,愿抛慈母嫁王孙。并刀剪发留香泽,鲛帕题诗渍泪痕” (十三)、“风流曾不畏人嘲,话到绸缪似漆胶” (十三),两人一见钟情,不顾家长的反对,不畏惧世人的嘲讽,毅然结合到一起,下棋、饮酒、品茶、吟诗作赋、填词唱歌,度过许多美好时光。春天,瑶娘到南园摘花斗草,绿染罗裙;冬天,她先入被窝把被子捂热,等候寒窗苦读的汪云任上床。汪云任参加乡试去了,张瑶娘独居朱户,重门深闭,日夜思念,事事阑珊,一直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解眉头作笑颜。第二十首是对美好生活的概括和总结:

消魂一曲忆秦娥,填得新词赋于歌。煮酒栏前邀月姊,呼茶槛外倩莺哥。乍惊春梦花敲户,同看秋星鹊架河。如此风光乐年少,人生能得几回过?

瑶娘能歌善舞,汪云任为她填了一首《忆秦娥》,她放声歌唱。唱毕,他们又煮酒赏月。春日一同看花,秋夜遥望牛郎织女星,谈论美好的神话传说,这是他们最难忘的时光,可惜太短暂了。

《秋舫吟》最后十首抒发自己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痛楚,“新诗和泪写霜缣,一字初成血缕添” (二十九)、“残春哭到秋风冷,酬尔当年泪万行” (二十二);抒写丧偶的孤独、凄凉,“夜半醒来孤月坠,绝无人问柳耆卿” (二十二);叙说瑶娘悲惨的身世,“身似寒花弱不胜,欲凋犹自恋枯藤。一生多难鱼惊饵,万里依人鸟避矰” (二十五);回忆瑶娘抱病为自己补衣服、同游芦沟桥的情形,“同车曾记渡芦沟,暮雨晨霜伴我游。砧板雅堪充旅柝,篝灯亲为补征裘” (二十六);写瑶娘关注考试结果,求佛保佑,“关心蕊榜先期数,稽首莲台细语求” (二十六)。最后一首诗是总结:

细雨潇潇湿暮帆,愁怀如草力难芟。可怜此日肠都断,说到平生口欲缄。半世飘零歌白苎,三更涕泪渍青衫。船头吟罢凭棺哭,此恨绵绵再世衔。

此首诗与第一首相呼应,抒写失去瑶娘的悲和恨。《秋舫吟》抄本第三十一首系后人伪托,因为史料称它只有三十首,而且其内容与前面作品相抵牾。

与潘岳《悼亡诗》、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及《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诸悼亡名作相比,《秋舫吟》有三个特点:一体例新。它按照三十韵部顺序排列,一韵一首,在中国诗歌史上系首创。二规模大。悼亡诗一般是一首至数首,而《秋舫吟》组诗长达三十首。三内容广。不仅写死后哀痛,也写相识相恋相处的悲欢离合之情。四风格多样。有的沉郁,有的平和,有的典雅,有的通俗,堪称悼亡之绝唱。

此恨绵绵无绝期

汪云任把瑶娘运回家乡,安葬在生前一起游览过的盱眙城南风光秀美的水南村。他深深自责,无法原谅自己的过失,许多年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

嘉庆二十二年,汪云任中进士,次年到广东番禺任知县,远离家乡,怀念瑶娘,请当时的画家绘像以解思念之情。汪云任一直念念不忘张瑶娘,前后花了十五年时间,在各地采奇花异草,运回盱眙,在瑶娘墓地处兴建花园,这就是被南河道总督兼署两江总督麟庆称为清代江北第一园的“汪园”。道光二十二年,汪云任由山东督粮道调到朝廷任通政司参议,乘船沿运河北上,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至潞河时请画家重绘瑶娘画像,并请友人题诗。王荫槐《题云堂唤铁图》云:“两粤三江宦辙随,老怀一日总难离。乌纱自罢相怜句,碧玉回思未嫁时。誓夜私情风雀听,忍寒坚信雪梅知。只愁倩影图中仿,难肖回肠万种痴。”此诗诉说汪云任多年来对张瑶娘的刻骨思念之情。在另外一首诗中,王荫槐说:“生肖重展蓼花秋,旧友官斋话昔游。此日旌旗鬲津舫,当年风雨潞河舟。封侯慧识怜青眼,绝命痴情感白头。冰帕低声歌婉转,翠眉含笑复含愁”(《重题张瑶娘遗像》),回顾往事,描写汪张之间的深厚感情,寄托了汪云任的无限哀思。

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初七,汪云任在北京去世。根据生前遗愿,家人把他葬于汪园内张瑶娘墓侧,并栽种合欢树。不久,合欢树便枝繁叶茂,互相交错,连为一体。他虽娶一妻二妾,但瑶娘是他一生的最爱,一生最在怀念她,在其心中没有人能取代她。

《秋舫吟》的传播和影响

《秋舫吟》面世后,得到士大夫阶层的广泛好评,传播甚广。清朝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五记载云:“张姬,盱眙汪孟棠观察云任爱姬也,早卒。汪固深于情者,思之殊切。都中友以‘茧子’呼之,谓其多情缠绵若茧也,汪即别号茧兹。家伯山太守为姬作传,汪归舟咏长律三十首,曰《秋舫吟》。”北京、上海等地图书馆中有《姚伯山文集》,笔者曾前往查阅,未见到《张瑶娘传》。

清代著名剧作家仲振履读罢《秋舫吟》,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创作了以汪云任、张瑶娘二人的爱情故事为原型的剧本《冰绡帕传奇》,二卷二十四出,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文坛佳话。

《秋舫吟》以抄本形式传播近二百年之后,1992年,盱眙老干部孙永宽先生自费编印了《秋舫吟与诞鹤园》一书,《秋舫吟》终于有了印本,受到当代许多读者的喜爱,引起他们的共鸣,纷纷唱和。如安徽诗人吉维庄先生有词云:

南乡子•夜读盱眙汪孟棠《秋舫吟》

孤舫吊芳灵,难舍瑶娘未了情。十里盱城惊艳处,娉婷,花貌冰姿玉骨盈。

月淡紫箫吟,夜泊清淮几涕零。那计仙凡生死隔,贤卿,来世姻缘今续娉。

曲阳先生读了吉维庄的词,感慨万分,步原韵写了一首词:

兰舫寄虚灵,铁骨男儿未负情。梦托盱山连理树,婷婷,秋雨撩人珠泪盈。

箫韵恁悲鸣,素帕红绡两涕零。紫竹扶风空有影,卿卿,人世黄泉相问娉。

《秋舫吟》的艺术魅力,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一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