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帝陵之宋仁宗趙祯“永昭陵”

作者:夢裡笑時醒來卻是悲

永昭陵,為北宋帝陵。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祯的寝陵。位于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境内,嵩山北麓與洛河間丘陵和平地上。陵區以芝田鎮(宋永安縣治)為中心,南北約15公裡,東西約10公裡。1982年,北宋皇陵被國務院确定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995年,經國家文物局準許,位于市區的永昭陵按原樣恢複了地面建築,這也是目前宋陵中唯一複原的皇陵。

北宋帝陵之宋仁宗趙祯“永昭陵”

永昭陵

趙祯(原名趙受益,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出生于東京開封府,宋真宗趙恒第六子,母為李宸妃,宋朝第四位皇帝(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祯。乾興元年(1022年)即位。慶曆三年(1043年)開展“慶曆新政”。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仁宗盛治”。嘉祐八年(1063年)崩逝,享年五十四歲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趙恒逝世。年僅十三歲的趙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後劉氏(章獻明肅皇後)代行處理軍國事務,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後去世,才開始親政。

趙祯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限制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是以受到後世的稱贊。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趙祯在位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谏臣包拯屢屢犯顔直谏,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祯臉上。但趙祯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對任命仁宗寵妃張氏(即溫成皇後)的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趙祯便改命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對,帶領七名言官與趙祯理論。趙祯生氣地說:“你們是想說張堯佐的事嗎?節度使是個粗官,為什麼還要争?”言官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都曾經做過,恐怕不是粗官。”趙祯最終采納了言官的建議。他回到後宮後,對張氏說:“你隻知道要宣徽使,你難道不知道包拯是禦史嗎?”

趙祯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在封建時代,算是很難得的。是以,他被曆史學家稱譽為“守成賢主”。

趙祯一朝還出現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嶽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緻用,上司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

趙祯不安于守成的現狀,針對慶曆年間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以及日益嚴重的土地兼并、“三冗”(冗官、冗兵、冗費)現象,也有志開展革新。他多次以“天下事責大臣”,意圖有所作為。

慶曆三年(1043年),趙祯授範仲淹為參知政事,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谏官(俗稱“四谏”),銳意進取。九月,在趙祯的責令下,範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指令”的十項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祯大都予以采納,并漸次頒布實施,頒發全國。

由于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慶曆五年(1045年)初,範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這次改革雖然失敗,卻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趙祯在臨朝受文武百官參拜時,突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同日,遼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見趙祯,趙祯語無倫次。宰相文彥博隻好對遼朝使者說是飲酒過量所緻。此後幾天,趙祯病情愈益加重,天天大呼“皇後與張茂則謀大逆”等荒唐的言語。宰相文彥博、富弼等人負責全權處理朝廷内外大事,并組織京城百官在一些大寺院、道觀進行祈禱活動。二月,趙祯逐漸康複,開始處理政事。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趙祯于汴梁皇宮駕崩,享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記載,趙祯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于大内之前”。

趙祯駕崩的消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緻“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趙祯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沖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禦容如祖宗”。

北宋帝陵之宋仁宗趙祯“永昭陵”

宋仁宗趙祯像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祯的寝陵。慈聖光獻皇後袝葬在皇帝陵西北處的曹皇後陵。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趙恒的第六子,即民俗演義《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祯,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開封,享年53歲。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間,國泰民安,文臣武吏荟萃,科學文化發達,達到宋王朝鼎盛時期。據有關史料記載,嘉祐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趙祯于永昭陵(今鞏義市區),修陵調集士兵46700人,工期7個月,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綢絹250萬匹。規模龐大,建築雄偉, 雖曆經千年風雨,飽受戰亂搶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園的恢宏氣勢。整個陵園遵從封建的風水地形堪輿學說,依地勢而就,傍山依水,東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後陵" 和"下宮"組成,神道兩側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渾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甪端"更是雕刻史上的傑作,堪稱世界絕品。

北宋帝陵之宋仁宗趙祯“永昭陵”

永昭陵由鵲台至北神門,南北軸線長551米。南神門外的神道上,布置有東西對稱的石人13對、石羊2對、石虎2對、石馬2對、石角端、石朱雀、石象、石望柱各1對,這些石刻造型秀長,雕法細膩。武士身軀高大,形象勇猛,目不斜視、忠實地守衛着宮門。客使體質厚重、輪廓線條簡練明确,雙手捧貢品,身披大袍,衣褶垂到腳邊,人物形神兼備。石虎造形威武雄健,石羊面目恬靜清秀。永昭陵的石朱雀雕刻尤為精美,整屏呈長方形、通身雕成層疊多變的群山雲霧,烘托着展翅欲飛的朱雀,美麗的雀尾猶如一把俊扇揮動着風雲。浮雕突出表現了鵬圖矯翼的雄偉氣概,呈現出瑰麗浪漫的畫面。

北宋帝陵之宋仁宗趙祯“永昭陵”

永昭陵附近還有宋陵7座這些陵墓建築和永昭陵大體一緻,均有較大陵台,周有角門,神道兩側是雄偉的石刻群。現在永昭陵和永厚陵已修建為宋陵公園。

北宋帝陵之宋仁宗趙祯“永昭陵”

永昭陵修建得非常宏麗,陵下埋藏着許多珍貴的殉葬品,陵上建有上宮、下宮和寺院宮觀等多種建築,不過,随着歲月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這些建築受到自然的和人為的不斷破壞。北宋滅亡後,鞏縣先後為金朝扶持的“齊”政權和金朝占有。

北宋帝陵之宋仁宗趙祯“永昭陵”

南宋時,一位名叫鄭剛中的官員赴陝西任職,途經鞏縣時,到宋陵作了短暫停留,在他所著《西行道裡紀》一書中,記述當時永昭陵的情況說:“昭陵因平崗種植松柏成道,道旁不垣,而周以枳橘,陵四周阙角樓觀雖存,颠毀亦半。随阙角為神門,南向門外列石羊、馬、駝、象之類。陵台二層,皆植松柏。層高二丈許……下宮者乃酌獻之地。今無層,而遺基曆曆可見……(皇後)陵下宮為火焚,林木枯立”。可見這時的永昭陵已經是滿目瘡痍了。不過陵台(墳丘)還沒有被盜掘,“惟昭陵如故”,而其他陵基則多被毀壞。元朝時,北宋各陵遭到了一次洗劫,被盡犁為墟,一代文物設施毀壞殆盡,十分可惜。

北宋帝陵之宋仁宗趙祯“永昭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