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作者:曬柑皮

#向廣東出發#新會書院,又名“阖邑書院”,始建于1919年。其地原為新會縣衙,1915年始由新會縣各姓籌款建成這座合族祠堂。建築坐北向南,占地10000平方米,原有四進,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現存三進,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規模僅次于廣州陳家祠,是廣東省内最大的祠堂建築之一。每進大廳平面結構為16柱,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另兩邊左右附座一間三進,合共七間,均為硬山頂。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新會書院俯瞰圖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新會書院外牆正門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30年代的新會書院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新會書院舊照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書院前的廣闊空地

進入書院正門後展現眼前的一片廣闊空地。這裡以前是花園,遍植花木,中間有大池塘(50年代被填平)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新會書院正門

匾額原文“阖邑書院”,原為廣州六榕寺住持鐵禅題寫,“文革”時被破壞,現在所見“新會書院”四字為重修時電腦楷書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鐵禅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鐵禅題書的匾額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說起新會書院的建造曆史,曾經與旁邊的風采堂引起一場龍脈之戰。

據傳說新會城在勘輿學中曆來有“九龍入城”之說,而龍脈就在後來新會阖邑書院這個位置。故事從民國四年(1915年)講起。當時盤踞新會軍閥龍濟光為了籌繳“京師協饷”勾結縣長蔡國英,以前清縣衙殘舊将搬到旁邊舊參将衙門(今人民會堂)辦公,變賣舊縣衙。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縣衙和參将府位置圖,參将府為人民會堂位置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軍閥龍濟光

當時廣東省官産處開賣屬下各縣官産招報投承,荻海(以前屬于台山今歸開平)餘某在省官産處當差首先知道消息。(風采堂就是北宋名臣餘靖谥忠襄祠堂,南宋餘氏後人入粵有五子,長子餘佐和五子餘戬兩房居新會,二三四子就居台山荻海,開平書廈等地)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餘氏族譜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餘族建風采堂有兩處,首先是韶關和荻海。建第三座風采堂為餘族光耀家聲而全族出錢出力(因為當時餘族已經在籌備在倉前街即平山國小附近伊衡餘公祠擴建為風采堂)。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20年代的新會縣城地圖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風采堂捐牌位收條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風采堂舊照

是以餘族對于舊縣衙地塊志在必得。對于龍脈為人所奪,新會人群情洶湧,當時由岡州公局,西南公局牽頭全縣籌款建一座百家姓祠堂是以叫“阖邑”,阖邑書院和風采堂經曆了四年的角力,一邊是全縣各姓氏抗議,一方是餘姓以一姓之力堅韌反複抗衡,傾全族之力務必要建成風采堂。

後來由曾經擔任前清海軍大臣譚學衡委托中間人調停,說明阖邑書院得龍,而旁邊地塊隻是一線之偏餘族得穴,龍、穴同脈與餘族一齊分享。新會方面也協助餘族完成風采堂,認為他日風采堂建成将為縣城增色不少。(新會也有餘氏族人)雙方達成共識。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譚學衡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清帝退位诏書上譚學衡的署名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清帝退位诏書

阖邑書院從1919年8月初二開工限期兩年竣工,規模宏大,開闊壯觀。風采堂于1923年奠基,三年時間竣工,廣場左右設帥府朱紅色“旗杆鬥柱”,黃色琉璃瓦,四檐滴水,壯觀非常。

40年代末新會書院劃為新會一中校區,成為了好幾代人的青春記憶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民國時期新會一中學生在新會書院留影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1955年新會一中畢業照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1968年新會一中畢業照

如今新會書院如今重新對外開放。作為新會人,不妨過去感受一下新會龍脈之地的風采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
龍脈之地—新會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