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1974年的某一天,山東牟平縣民政局的幾名從業人員來到了嵎峽河村,尋找一位名叫楊宗福的老農民,他們此行是想讓楊宗福辨認幾張照片,好從中找到其弟弟楊宗貴的線索。

一聽說是找已經失蹤好多年的弟弟,楊宗福很是激動,從業人員當時給他看了七八張軍人的舊照片,在翻到第三張時,楊宗福頓時就認出了弟弟楊宗貴,他哽咽的說道:這個就是我弟弟楊宗貴,他已經離開快3年了。
見楊宗福認出了弟弟,從業人員上前鄭重的表示:老哥,我現在要鄭重的告訴你,你弟弟楊宗貴在參軍時用了一個化名,他就是戰鬥英雄楊子榮。
“楊子榮?”楊宗福對這個名字感到有些許陌生,但又好像在哪聽過。
從業人員提醒他,就是《智取威虎山》中的那個楊子榮,這時楊宗福才反應過來,他百感交集,捏着手裡的照片,突然跪地痛哭:娘!終于有宗貴的消息了。
此時,楊宗貴的母親早已離世7年之久,這位英雄的母親,至死都不知道兒子在哪裡,當地一度流傳楊宗貴當了土匪,他們也被誤認為是匪屬,在村裡好幾年都擡不起頭來。
那楊宗貴是怎麼成為楊子榮的呢?他一個山東人為何說着一口道地的東北話,為何犧牲27年以後,家人才知道了他的消息?别急,筆者一個個給大家揭曉答案。
楊宗貴是1917年生人,其父親是一個祖傳的泥瓦匠,母親則是一個典型的農家婦女,在那個年代,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裡,楊家沒有土地,隻能給地主打長工,在楊宗貴4歲時,村裡陸陸續續有人開始闖關東,後來他們家也不例外,一家子人都遷徙到了遼甯安東省。
到了東北,楊宗貴的父親發現關外的生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甚至還比不上老家山東,楊父還能勉強依靠泥瓦匠的手藝掙點錢,這楊母卻隻能到處撿破爛補貼一點家用。
一家五口人日子過得很艱難,在東北呆了一段時間後,楊父與妻子商量後決定,自己帶着大女兒繼續在安東生活,而楊母則帶着楊宗福和楊宗貴兩兄弟回老家。
在老家,楊母一個人每天要做好幾份工,靠着省吃儉用,含辛茹苦的把兩個娃拉扯長大,可平靜的日子沒過幾年,膠東就爆發了軍閥混戰,底層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楊母無奈下,又帶着楊宗貴去投奔了丈夫。
就這樣,12歲的楊宗貴再次來到了遼甯安東,起初父親還讓他讀了兩年私塾,直到家裡入不敷出後,楊父才讓兒子去了面粉廠打工。
可随着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日本人占領了東三省,在局勢無比動蕩之下,楊宗貴直接被工廠給裁員了,失去了工作後,楊宗貴隻能到處打零工,他在碼頭給人扛過大包,當過船工,甚至還能有錢人當過護院,總之什麼能掙到錢,他就幹什麼活。
1938年,楊宗貴成了一名礦工,雖然收入比以前高了一點,但這個工作很危險,除此以外,他還經常要忍受日本監工和漢奸走狗的打罵。
在這種屈辱的環境下工作,讓楊宗貴恨透了日本人,有一次見工友被日本監工毆打,他一時間沒有忍耐住,直接與日本人發生了沖突。
在工友們的掩護下,他逃離了礦區,最終在1943年回到了山東老家。
在東北社會底層摸爬滾打十多年,讓楊宗貴早就學會了一口道地的東北方言,連土匪的各種黑話,他都精通不少,俨然成了一個百事通。
此時,楊宗貴26歲,已經到了娶妻的年紀,母親專門托人給他介紹了一門親事,這女孩是鄰村的姑娘,二人成親後,楊宗貴租借了地主的土地,在家務農了一段時間。
因為之前在東北屢屢受日本人的欺辱,回到老家的楊宗貴依然能見到日寇的種種暴行,讓他對日本人是恨得牙癢癢,于是但凡有抗日活動,他都表現得很積極,為此他加入了民團組織,給中國軍隊運糧。
1945年,楊宗貴以後勤運糧人員的身份,加入到了八路軍收複牟平的戰鬥中。
接觸到八路軍以後,他認為這支軍隊與國民黨軍隊完全不一樣,這是一支真正擁護老百姓的隊伍,抗戰勝利以後,一聽說八路軍要擴編,楊宗貴立馬報名參了軍。
報名的時候,楊宗貴留了一個心眼,他怕連累家人,是以沒用真名,隻是在報名表上寫下了楊子榮這個化名。
進入部隊後,楊子榮被編入了膠東海軍支隊,成了一名炊事員,1945年10月,楊子榮随支隊開赴牡丹江地區剿匪,部隊改編後,他被編入軍分區麾下的一個排。
在參與剿匪作戰中,部隊上司細心的發現,這個其貌不揚的夥夫,竟然是個東北通,這東北的各種黑話和地方方言,他都信手捏來,而且楊子榮還頗具指揮才能,就這樣,他被上級調到了偵查小分隊,成了一名前線作戰人員。
在解放海林鎮時,楊子榮僅僅帶着30餘人化妝成土匪的模樣,靠着黑話和編造的身份混進了地主武裝的陣營,依靠聰明才智直接說服了對方領頭人繳械投降。
這一次行動的成功,讓他在部隊中名聲大噪,緊接着在追擊李開江部的戰鬥中,楊子榮又以三寸不爛之舌勸說了400名敵人放下武器投降,兩次立功,讓他獲得了戰鬥模範的稱号。
當然了,楊子榮最被人熟知的,還是智取威虎山,當時經過一年多的剿匪戰鬥牡丹江地區的匪患已經清除的差不多了,唯獨以座山雕為首的匪衆,還不知所蹤。
這座山雕是大土匪張樂山的匪号,他15歲就當了土匪,是個心狠手辣的硬茬,而且為人十分狡猾,在幾十年的土匪生涯中,他經曆過清兵圍剿、張作霖的奉軍圍攻,甚至日僞軍都沒能把他消滅,每次圍剿過後,他總能卷土重來。
張樂山這麼多年屹立不倒,靠的是他的狡猾和機警,而且他的人馬向來行蹤詭秘,幾乎都分散在浩浩蕩蕩的山林之中,無處可尋。
在老蔣被趕到台灣後,座山雕接受了國民黨的任命,搖身一變成了當地的保安旅長,而牡丹軍分區同時接到了指令,必須消滅這股隐藏在深山中的土匪勢力。
最終深入林海雪原,尋找座山雕的任務,落到了偵查排長楊子榮的肩上,他僅帶着五名戰士就摸進了山裡,偵察敵情。
1947年2月,在探知了座山雕的行蹤後,楊子榮靠着一口流利的黑話,打入了敵人内部,與外面的大部隊裡應外合,活捉了座山雕,是以次大功,楊子榮獲了三等功,被東北軍區授予了特級偵查英雄的稱号。
可沒想到,在17天後,一個噩耗随之傳來,楊子榮與偵察排在追擊一股潰散的土匪時,槍因天氣太過寒冷,被凍住無法打響,沖在最前面的楊子榮面對敵人的子彈,完全沒有躲避的空間,被擊中胸口壯烈犧牲,年僅30歲。
楊子榮犧牲後,團部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而他所在的偵察排,也被命名為楊子榮排。
在楊子榮參軍的這段時期,因為戰事頻繁,他沒有時間給家裡寫信,村裡人都知道楊宗貴是跟着八路軍走的,是以當地對他家還頗有照顧。
不過事情到了1947年卻迎來了轉變,據一位闖關東回來的人描述,他在牡丹江遇見過楊宗貴,當時楊宗貴穿着個黑皮襖,腰間還别着槍,好像是當了土匪。
這個消息立即在村裡傳了開來,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村幹部大為緊張,還把楊宗貴的母親和妻子叫去了村公所盤問,但楊宗貴離家後音信全無,家裡人也無法證明他脫離了部隊當了土匪。
面對村裡人的指指點點,楊母是一萬個不相信,兒子會做出這種事情,她知道兒子當兵是想為窮人打翻身仗的,怎麼可能會當土匪呢?
盡管楊母再三強調兒子的為人,但鄉裡還是取走了楊家門口挂着的軍屬光榮牌,還取消了楊家的軍屬補貼,一家人在村裡直接擡不起頭,時常會被人戳脊梁骨。
楊家人曾找到部隊打聽楊宗貴的情況,奈何當時解放戰争正處于關鍵時期,當地的部隊也無法核實東北的具體情況,隻能告訴楊家人,讓他們回家等消息。
新中國成立以後,楊家還不知曉楊宗貴的下落,這也更加證明了楊宗貴當土匪的嫌疑,如果犧牲了,部隊肯定會通知家裡的,如果他還在部隊,怎麼也得寫封信回家啊。
但楊宗貴宛如人間蒸發了一般,而楊家土匪親屬的身份基本也被坐實了,此時楊宗貴的女兒因病夭折,他的妻子在不堪重壓下,也一病不起,最終于1952年病逝,這個苦命的女子,至死也不相信,丈夫去當了土匪。
兒子生死未蔔,孫女和兒媳又接連離世,讓楊母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打擊,她很想一走了之,但想到兒子還沒有下落,她始終放心不下,她多次囑咐大兒子去縣裡反映情況,幾年時間中,他們跑了上百次縣政府,最終縣政府在了解了詳細情況後,認為僅憑一個村民的幾句話,就将一名革命戰士判定為土匪,實屬證據不足,而且東北部隊中,并無軍人叛變的消息。
縣裡将楊宗貴斷定為失蹤軍人,楊母也收到了一張失蹤軍人的通知書,次年她又收到了犧牲軍人家屬的光榮證,這個堅強的母親用了整整十年,才徹底洗掉了兒子“土匪”的惡名。
1957年,根據楊子榮事迹改編的小說《林海雪原》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從此,全國人民都知道了有一個英雄,他叫楊子榮。
楊家人雖然看過這個樣闆戲,但從沒有把楊宗貴和戰鬥英雄聯想在一起,1966年,帶着對兒子無盡的思念,楊母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随着楊子榮的英雄形象不斷深入人心,當地政府也希望多挖掘一些英雄的生平素材,但查閱檔案後發現楊子榮的資訊十分簡單,連籍貫都不清楚。
1969年,中央下達了尋找楊子榮身世的訓示,還成立了專門的調查組,根據楊子榮戰友的描述,他應該是膠東地區的人。
調查組來到膠東,翻閱了3000多位失蹤軍人的檔案,還在報紙和廣播中釋出了尋人啟事,可一直沒有線索。
調查組撤走以後,這件事的調查還沒有結束,随着一名山東牟平縣民政局的從業人員在查詢該縣烈士撫恤登記時,發現楊宗貴與楊子榮的照片有極高的相似度。
他将情況反映給了上級,于是有關部門聯系到了楊子榮早年參加過的膠東海軍支隊,根據老兵提供的重要線索,這才确認了楊子榮就是楊宗貴。
事情回到開頭,在确認了弟弟的消息後,楊宗福跑到了母親和弟媳的墳前,高聲痛哭,他将積壓在心中多年的悲痛說了出來:娘,弟媳啊!有宗貴的消息了,他不是土匪,是大英雄啊!
楊子榮的妻子和女兒早早便去世了,為了楊子榮有後,楊母便把侄子楊克武過繼給了兒子,後來楊克武也當了兵,他退伍後選擇了回家種地,而他的兒子又被他送去部隊,三代人都從軍,在他們村裡也是獨一份。
多年以來,楊克武一直住在楊子榮參軍前住的老房子裡,曾經有商人上門想把房子租下來,翻修一下作為一處紅色旅遊景點,靠旅遊來賺取收入,70多歲的楊克武拒絕了這個提議,他想把楊子榮的精神傳承下去,不想拿先輩的名号賺錢。
2019年,楊克武參加了一檔關于宣傳楊子榮事迹的節目,節目組邀請了楊子榮偵察連的全體官兵與現場連線,随着官兵們氣勢如虹地喊出口号并敬禮,楊克武也站起了身,回敬了一個軍禮,這一幕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如今,楊子榮這個名字已經被後人所銘記,而他的精神也将一代代被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