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慶嫂的原型之一——複旦大學的高材生,共産黨上司下平凡的一兵

作者:拾麓

她曾是一名中學生,國家存亡之際,她抛頭顱灑熱血,毅然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她是沙家浜阿慶嫂的原型,曾帶領群衆打擊日寇,親手抓住一名漢奸,讓敵人聞風喪膽。盡管遭受了敵人的酷刑折磨,她也依然咬緊牙關絕不吐露一個字。她就是鐵血抗日女英雄朱凡。

阿慶嫂的原型之一——複旦大學的高材生,共産黨上司下平凡的一兵

【從青年學生到革命家】

朱凡原名陸慧卿,祖籍浙江甯波,後随父母遷居上海。在上海繁華的街道上,朱凡目睹了自己的國家被侵略者踐踏,自己的同胞流離失所,革命的種子在她的心中萌芽。國中時,朱凡就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時的救亡運動。到了高中時期,朱凡更是走在了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的最前列。

八一三全面抗戰爆發後,朱凡又加入了上海女青年會成立的難童教養所,在那裡,她教孩子們知識,使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又感受到了一絲家的溫暖。

随着戰火不斷的蔓延,朱凡抗日的決心也越來越堅定。她與三個弟弟告别并照了最後的合影後,這位愛國女學生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有勇有謀的女書記】

1939年,朱凡加入了新四軍上司的江南抗日義勇軍,随後便跟随義勇軍在蘇(州)常(熟)太(倉)抗日民主遊擊區參加革命工作。翌年初,朱凡正式成為一名黨員。随後又調至蘇州任中共橫沔區委書記(橫沔就是我們現在的沙家浜)。期間,朱凡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帶領當地的黨員和群衆組成遊擊隊,極大的打擊了日僞軍嚣張的氣焰。

一次深夜,遊擊隊的駐地潛入了一個日僞軍,當時遊擊隊的主力部隊又正好在外與日僞軍打鬥,朱凡面對手裡有槍的敵人依舊臨危不懼,冷靜的與日僞軍周旋,并且出其不意地抄起身後的一把柴刀,将日僞軍控制住。

【英勇就義】

1941年7月,日僞軍糾集起3萬多人用碉堡、籬笆将蘇、常、太地區的遊擊區進行隔離封鎖後,又派兵進入根據地進行掃蕩。

朱凡原本可以和大部隊一起離開的,但她想到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基地剛剛有了效果,舍不得就此放棄,于是主動請求留下來堅持戰鬥。

7月中旬的某一天,朱凡約了幾個戰友到尼姑堂開會。組織裡的叛徒袁海根将朱凡等人出賣,引來日軍埋伏在張泾村,朱凡等人不幸被鬼子俘虜。

朱凡被捕後,敵人對她進行嚴刑拷打,妄圖用高壓手段迫使她說出新四軍活動和掩藏給養的地方,然而敵人得到的隻是痛斥怒視。

日軍用軍刀一片片地割下她胸部的肉,鮮血噴湧而出,劇烈的疼痛使她全身痙攣,但朱凡依然保持抗日戰士堅貞不屈的凜然正氣。

日軍黔驢技窮,就慘無人道地用麻繩把朱凡的一隻腳腕死死地系在河邊的梅花樁上,另一隻腳腕綁在汽艇尾部,汽艇開足馬力向前沖去,把朱凡身體撕成兩半。朱凡壯烈犧牲時,年僅23歲。

【她就是阿慶嫂的原型之一】

在沙家浜革命紀念館中,記錄着1939年沙家浜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險,保護新四軍傷病員的故事。戲劇《沙家浜》就取材于此,劇中阿慶嫂以春來茶館作為掩護,與敵人鬥智鬥勇,最終安全轉移傷病員。

後經過常熟沙家浜革命曆史博物館的嚴密考證,沙家浜鎮文化站站長發現,朱凡與“阿慶嫂”有多處相似點。

 《沙家浜》中有一段最為著名的阿慶嫂與胡傳魁和刁德一智鬥的片段,現實中朱凡确與“胡傳魁”智鬥,1939年,胡肇漢仗着“十幾個人,幾十條槍”經常到沙家浜搶東西,隻要胡肇漢一到,沙家浜的商家都要被洗劫一空,而朱凡當時的工作區域恰好是胡肇漢經常率兵搶劫的地區,朱凡的确與胡肇漢屢次展開“智鬥”。

雖然戲劇人物不能與原型一一對應,但是當年堅持在沙家浜與日僞頑強鬥争的新四軍及為掩護新四軍的沙家浜群衆及組織,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他們在常熟這座城市,寫下了一段段鮮為人知或永遠不為人知的神秘傳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