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作者:影中紀實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文 | 影中紀實

編輯 | 影中紀實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周恩來總理因事前往蘇聯,而這時國内需要有一個人來主持總理這一職,誰能來代替呢?

其實,毛主席早已考慮好暫時接替周恩來總理的人選,并指名道姓讓他擔任三個月代總理。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1949年10月2日,蘇聯政府率先承認并決定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但早在抗日戰争結束之前,也就是1945年8月14日,國民黨與蘇聯簽訂了一份《中蘇友好同盟約定》。

該《約定》是國民黨與蘇聯簽訂的一條“不平等”條約,其中承認蘇聯擁有30年長春鐵路的管理權,并且将中國旅順設定為中蘇海軍共享基地。

新中國成立後,之前的不平等條約理應廢棄,為此,毛主席首次踏上了出國的道路。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1949年12月6日,毛主席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一條專列,并于十天後抵達莫斯科。毛主席此番前往莫斯科的目的很直接也很明确,那就是同蘇聯最高上司人斯大林進行重大的政治、經濟協商。

其中重點内容就是關于如何妥善處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等問題,因為這個條約是美、蘇、英三國在不通知中國政府的情況下進行簽訂的,嚴重損害了新中國的主權與利益。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當毛主席與斯大林見面後,斯大林卻直接挑明不願廢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的内容,原因也很簡單,斯大林說到:“中國目前不存在直接的戰争威脅,日本無力在發動戰争;美國盡管在國際上喊着戰争,但它卻最怕戰争;歐洲各國更是受到了嚴重的戰争創傷。如今誰也不會對新中國動武,而蘇聯則可以很好的保證中國長達5至10年的和平,甚至更長時間。是以中蘇兩方理應保留1945年締結的條約。”

毛主席在聽到斯大林的答案後,直接表示道:“我們必須要采取行動,并且符合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這個問題必須妥善解決。中國社會一直有一個說法,該條約是國民黨與蘇聯簽訂的,但如今國民黨政府已經倒台,那麼條約似乎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就是否廢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毛主席與斯大林産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為此,毛主席想到一個更為妥善的方法,希望能讓周恩來總理到莫斯科一同進行商讨。

當毛主席詢問斯大林是否允許讓周恩來同志前往莫斯科時,斯大林卻拒絕得很幹脆,說:“國家主席既然已經來此,總理又來,則會對外觀感上産生不利的影響,是以認為恩來同志以不來為宜。”

毛主席之是以想讓周恩來到莫斯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周恩來同志兼任總理與外交部部長兩個重要職務,處理外交事物肯定需要周恩來親自處理。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毛主席想要讓他處理與蘇聯簽訂新條約的問題,而斯大林不讓周總理到莫斯科,很顯然就是不願與新中國簽訂新的中蘇條約。

毛主席見斯大林不願拿出誠意,于是在蘇聯談判時每天隻做三件事:吃飯、睡覺、入廁。

而因為毛主席遲遲不從蘇聯傳回中國,以至于英國惡意揣測蘇聯為了達成一些目的,對新中國主席采取了一些不正當措施。斯大林為了辟謠,在征得毛主席同意後,允許周恩來同志前往莫斯科,并簽訂新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1950年1月2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向黨中央發了一通電報,主要内容是讓周總理前往莫斯科同蘇聯簽訂中蘇新約。

因為毛主席不在國内,以至于新中國大大小小的問題全部落在周總理頭上。周總理每天都要起早貪黑地工作,一天的休息時間不足5個小時,而這也為周總理的身體埋下了隐患。

如果周恩來總理出訪蘇聯,此番同斯大林進行新的條約談判,那麼勢必會花費很長時間。毛主席與周總理兩個國家重要上司人長期不在國内,勢必會引起很大的亂子。

而高瞻遠矚的毛主席早已看出問題所在,是以在電報結尾提出了一個極具先見之明的建議:恩來同志在出發前可提前确定一位“代總理”對接相關工作事宜。

代總理,三個字出現在了中央政治局高層的眼中,那麼究竟是誰有能力接替周總理的職務呢?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毛主席早已有了合适的人選,他在給周總理發去的電報中寫道一個人的名字:“董必武”。毛主席在電文中寫道:“我建議由董必武同志出任代總理一職。”

看到董必武的名字後,中央高層上司一緻贊同,舉雙手贊同毛主席的決定。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實際上董必武被毛主席推選為代總理一職時,他已經是第一副總理,憑借他的能力完全能夠勝任。

可能論名氣,董必武不如周總理,但如果論資曆的話,董必武絕對是黨内最有資格成為代總理的人。

新中國成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了”,董必武作為我黨“一大”代表,就站在毛主席的身邊。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毛主席都要稱董必武為“董老”,不隻是因為董必武年齡比毛主席大,更在于他是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

1886年出生的董必武,從小就接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17歲就應經考中清朝的秀才,但在見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西方列強對中國百姓的壓迫後,毅然選擇放棄從官,當了一名教書先生。

為了能拯救處于水火之中的黎明百姓,董必武放棄了安逸的教書生活,跟随孫中山走上了一條救國救民的革命之路。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被推翻,董必武卻見到中國各地軍閥割據,四處混戰。董必武意識到,西方已有的思想根本無法拯救中國,他立下決心,誓要為中國找到一條正确的道路。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根據馬克思主義走向了一條全新的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在傳到中國後,董必武仿佛看到了一條康莊大道,他當即決定要為“共産主義”奮鬥終生。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1920年,在李大钊與陳獨秀的奔走宣傳下,全國各地都建起了共産主義小組,董必武便和志同道合的陳潭秋一起在武漢成立了武漢共産主義小組。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其中董必武遇到了小自己7歲的毛澤東,從此兩人便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中國共産黨在經曆蔣介石的反革命政變後,于1934年開始長征,當時已經48歲的董必武跟随紅軍隊伍走完了長征,更是在長征道路上培養為了革命不怕留學犧牲的光輝品質。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在抗戰全面爆發以後,身為一介文人的董必武沒有拿槍上戰場,而是憑借自己優秀才能促成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之後擔任中央黨校校長,吸納各地有識之士,為後來的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中堅力量。

解放戰争爆發,董必武深入國民黨占領區,在敵後從事革命工作,并且積極聯系其他民主黨派的領袖,希望能夠通過非戰争的方式促成全國解放。

解放戰争後期,國民黨反動派節節敗退,董必武又站了出來幫助解放區恢複金融秩序,其中提到了一個對新中國影響重大的建議:成立統一銀行,發行統一貨币。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1948年11月18日,遼沈戰役結束,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召開第三次政務會議,其中提到統一全國貨币,成立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這個名稱敲定後,即表明了這個銀行主要服務于人民,更是為了讓它成為新中國以後國家中央銀行的規格。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以後,解放區開始發行統一的貨币,而這就是我國第一套人民币。在第一套人民币上,寫着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正是出自董必武之手。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國成立了”,而此時63歲的董必武就站在毛主席身邊,親眼見證了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以後,董必武一點也不像六十多歲的模樣,他對待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充滿了年輕人的朝氣。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要職。

在任期間,董必武兢兢業業,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光發熱。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出發莫斯科之前,通知了董必武為代總理,并且告知他是毛主席親自下的決定。

起初,董必武在受到任命同志時嚴詞拒絕,因為在他看來沒有人能取代周恩來的總理之位。可是當他聽到是“國家需要”時,64歲的董必武深知責任重大,毅然站出來成為新中國首位代總理。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64歲高齡的董必武在接下“代總理”職務時,并沒有想到責任會如此重大。經過短暫的交接後,1950年1月10日,周恩來踏上了前往莫斯科商議的道路,新中國總理的重擔正式落在了董必武的肩上。

周恩來在前往莫斯科時并未有準确的回歸日期,可能一星期,也可能兩三個月。即便如此,董必武在擔任代總理期間,并未有絲毫松懈,他充分利用1天24小時,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

新中國在成立以後,困擾國家最大的難題就是因連年征戰,導緻農田損毀殆盡,糧食極度短缺。在當年,全國超過一半的人口都食不果腹,而董必武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百姓吃飯問題。

毛主席在出訪莫斯科之前,曾經下達一道重要訓示:“不許餓死一個人”。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為了能夠貫徹毛主席的訓示,黨中央上司人卯足了勁。董必武在成為代總理之後,第一時間成立“中央救災委員會”,并且下達重要方針:“生産自救、節約渡荒,群眾互助,以工代赈,并輔以必要的救濟。”

中央救災委員會成立以後,貫徹落實董必武的救災方針,結合調查全國農業情況,從農業發達的省份籌集救災糧食,源源不斷的送往缺糧重災區。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在董必武的指揮下,中央救災委員會終于順利幫助百姓們渡過了嚴重的糧食危機,不至于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不在其職,根本不清楚總理一職責任有多麼重大。董必武在代總理期間,過起了同周恩來總理一樣的生活,每天淩晨兩點休息,清晨七點起床工作,幾乎日夜不眠的連軸轉。

除了代總理一職,董必武還身兼中央其他要職,作為中國人民最高法院院長,董必武先後參與了《人民法庭組織原則》、《婚姻法》等十多條法律條文的建構。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在擔任代總理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裡,董必武召開全國政務會議8次,參與讨論國家重大事務50餘次。

1950年2月13日,董必武在寫給堂侄董良埙的一封信中說到:“我忙的情形你們難以想象,别人在星期六、星期日一般不辦公,夜間隻有我們黨内少數人在辦公。我呢,我早晨7點起床,晚上兩點多才睡覺,無所謂星期六、日,随我工作的秘書和警衛員都拖得很辛苦...”

64歲的董必武成為代總理時比周恩來總理大12歲,如此高強度的工作他堅持了下來,且沒有出現絲毫差錯,足以見得老人對國家與人民的一片赤誠!

1950年3月8日,周恩來總理與毛主席從莫斯科回到國内,也就意味着董必武兩個多月的“代總理”生涯結束。毛主席在見到董必武後,接連稱贊他為國為民的不辭辛勞地付出。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不再擔任“代總理”一職後,董必武依舊在中央的重要崗位上發光發熱,為人民服務奉獻終生。

1975年,重病纏身的董必武在病榻上寫了人生中最後一首詩:

“九十光陰瞬息過,吾生多難感蹉跎。五朝弊政皆親曆,一代新規要漸磨。徹底革新兼革面,随人治嶺與治河。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
1950年毛主席指定董必武,讓他擔任新中國代總理,周恩來去哪了?

27天後,為中國革命奉獻一生的董必武同志病逝于北京,享年90歲。

這位老革命家,至死都在想着國家大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