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透露些許無奈的經典台詞大家想必都耳熟能詳,您知道出自哪位大師的筆下嗎?答案就是台灣武俠小說家古龍。
在古龍《三少爺的劍》這部作品中,燕十三就做了類似的表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寸心之争,生死忘矣。

古龍與金庸、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或者三大宗師)”。古龍生前寫下數十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入街頭巷尾,影響力至今持續不墜。
三劍客中,金庸名氣最大,但就筆者個人而言,古龍是幾位著名的武俠小說家裡面最特别的一位,其風格鮮明有趣,讓筆者最是喜歡。
古龍,本名熊耀華,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鬥和宗師。他的武俠小說創作理念是“求新求變”,不受傳統拘束,将中外經典镕鑄一爐,他為“武俠美學”理念的形成與“武俠文化”的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文今天就來聊一聊這位被媒體評價為”身高156公分,頭大如鬥,其貌不揚”的武俠小說天才。
“我隻是喜歡看見你這種人好好的活着,因為像你這樣的人,活在世上的已不多了”。
— —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
每次看到這句話,眼角便有些濕潤,覺得蒼涼又熱血。是以說古龍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複制的作家之一(武俠小說已經納入經典文學殿堂了)。
很多人模仿古龍,模仿的非常像甚至可以以假亂真,但是把文字扒開一看,就知道不是古龍。古龍的獨特經曆造就了他的小說,這一點完全不能複制。舉個簡單的例子,古龍筆下的配角,寫的和主角一樣棒,這個就很厲害。
古龍就是古龍,就像傅紅雪就是傅紅雪,公子羽給傅紅雪再多的東西他還是不為所動,因為這就是傅紅雪。
是以古龍喝酒、好色、濫情、寫作态度也不夠好,這些他都知道,他也知道自己的錯誤,可是他還是選擇那樣做,因為這就是古龍。就是因為人生不順、放蕩不羁,他才是古龍啊。
我覺得古龍成也任性敗也任性。那種恣意妄為,任性極端的性格給他的小說帶來了很多浪漫主義的東西,有很獨特的價值。但是如果他不那麼任性,一方面可能人生會長些,有時間修修以前的書,一方面文字上表達上可能會克制圓融些,不至于讓人感到刻意談人生談哲理。
古龍的小說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很另類的武俠小說,也可以說是純文學披着武俠的皮。就好像《歡樂英雄》這種荒誕戲劇派的東西居然寫成了武俠,這一點真的厲害。
《七種武器》這種中短篇小說更可怕,你試想一下如果把武俠這些元素換成現代黑幫元素,那又是什麼樣子的小說?總之就是他的作品是充滿着文學性的武俠小說,可以是武俠,也可以是文學,而不僅僅是拿來娛樂的。
古龍的書裡總是有哲理的味道。他的書能經常讓你心動一下,簡短明了但細想之下又有道理,很喜歡的這種語言風格!(還有他的主角和反派很多都是哲人,天天被一些形而上的問題折磨)
古龍獨一無二的“古龍體”也值得一說。筆者長這麼大除了海明威的對話,第一次看到寫小說用這樣子的文字,長短句,散文化,毫無修飾的對話,對話充滿哲理、幽默,有時候又顯得有點啰嗦。
“劍氣縱橫三萬裡,一劍光寒十九州。”
— —古龍《三少爺的劍》
這就是古龍第三部小說《三少爺的劍》的開頭。這個開篇實在是武俠味道十足,讓我們感受到了刀光劍影的魅力。
比起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君臣關系,古龍小說裡面的人物關系更像日本的主君與武士。比如古龍非常推崇死亡,喜歡讓人物以死證道。他小說裡的一些人物關系也很日本,像上官金虹和荊無命。
看古龍的武俠小說會有一種很強的既視感,就是從日本繼承來的武士道精神。他筆下的武者跟傳統的武俠不太一樣,總是追求一種純粹、極緻的“道”,而不注重一闆一眼的招式。
夕陽最美時,也總是将近黃昏。
世上有很多事都是這樣子的,尤其是一些特别輝煌和美好的事。 是以你不必傷感,也不用惋惜,縱然到江南去趕上了春,也不必留住它。 因為這就是人生,有些事你留也留不住。 你一定要先學會忍受它的無情,才會懂得享受它的溫柔。
— —古龍《白玉老虎》
古龍作品大緻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古龍風格完全成熟之前即《小李飛刀》之前的作品都可以列為古龍早期,這一時期古龍還處在模仿和探索階段。
從《小李飛刀》到《大地飛鷹》是中期,這時候古龍的風格越發成熟但沒有後面那麼濃郁的暮氣歎息,古龍也沒有過多參入自己現實中學佛的體會。
《大地之鷹》之後為晚期了,這時候的古龍很少寫大長篇,篇幅較長的也不過陸小鳳後面幾個故事和英雄無淚這種小格局。更注重抒情,情節沒中期那麼豐富曲折靈活,裡面對人性的探究卻又更老辣透徹,但充斥着一種疲憊惆怅孤寂。
古龍晚期也更像是用武俠在闡述他自己領悟的禅理,這一點在新月傳奇裡最明顯。禅機的句子非常多。
冷風如刀,以大地為砧闆,視衆生為魚肉。萬裡飛雪,将蒼穹作洪爐,溶萬物為白銀。
很多讀者朋友都喜歡把金庸和古龍這兩位大家作比較,更有甚者非要分出個高下,筆者個人觀點如下:
從整體上來說,金庸是勝過古龍的,但是在寫意境方面,古龍似乎更勝一籌(古龍小說總給筆者文字技巧大于故事情節的感覺,環境描寫應該是我目前看到渲染的最好的作家,劇情也算一流)。
或者也可以這麼說,就是因為古龍描寫意境的功力十分出色,才能讓他跟金庸并列。
金庸先生筆下的人物沒有太多的故事性。或者轉換成現代語言也可以這麼說,金庸先生筆下的人物都是死的。他們的人設從未崩塌。換句話說,大家都知道故事走向,因為隻有這個走向才符合這個角色的人物設定。
舉個例子,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更像一個傳統RPG(角色扮演遊戲(Role-playing game)) 誰都知道給乞丐買酒喝或者買雞腿吃的話, 他會教你武功。隻是不知道具體教什麼 ,但大抵是絕世神功錯不了。
反觀古龍筆下的江湖就不一樣了。這裡可全是性情中人。他們雖然也有底線有原則 ,但你最多隻能知道他們不會做什麼 ,卻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他們會做什麼。是以,比起金庸的RPG,古龍筆下的江湖更像是一個沙盒遊戲。
古龍用文字創造了那麼多活生生的讓人能記住的江湖人物,李尋歡,楚留香,陸小鳳等等這些名字說出來,看過武俠小說的誰不知道,一說這些名字,形象立馬在腦海浮現。
相比金庸先生我更喜歡古龍先生的地方在于,金庸先生是被世俗所限制的,他的愛情觀是一生一世一雙人,他是心懷家國天下憂國憂民的,他的主角多是正義的化身。
而相對來說,古龍先生則潇灑很多,他的愛情觀是風流而不下流,他不被世俗所束縛卻有自己的規則和底線,他的主角更善于尋找樂趣。
此外,筆者個人覺得古龍作品裡面塑造的女性角色更有意思,比如梅吟雪,比如石觀音這種角色。而金庸先生作品裡面的女性角色給人的感覺大多是男性的附庸。
和金庸相比,古龍的武俠小說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古龍的武俠小說在情節上不如金庸那麼緊湊,這導緻了古龍的書給不少讀者的感覺是什麼時候看都可以,而金庸的書則非追下去追到底不可。
另外,作為龐大的大陸讀者群,古龍的作品跟大陸讀者的整體審美,還有不小的差距。而金庸作品在這個問題上展現得不明顯。
古龍先生的作品裡面包含的元素太多,這也導緻古龍的很多作品不太容易被拍成影視作品,而金庸先生的作品就很接地氣,這從我們能看到更多地看到金庸而不是古龍的作品被翻拍就能看得出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情仇難卻,恩怨無盡。
— —《楚留香傳奇》之《午夜蘭花》
古龍為人豪氣幹雲,俠骨蓋世,才華驚人,他以豐富無比的創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絕倫、風行天下的武俠巨作,影響巨大,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将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古龍晚年風格的形成,筆者認為主要還是“吟松閣事件”(事件具體經過網上都有這裡不再贅述),讓他赤裸裸地面對着死亡。是以整個人的人生态度,心境也完全被颠覆了。
古龍開始閉關家中,練書法,修佛法,偶爾幾個摯友登門,也多是講講禅理。這種心态才催生了他晚期的文風轉變。
如果他還繼續活着,就沒必要赤裸裸地面對着死亡,人生态度和心境也不可能那麼颠覆,還是會繼續以前的風流倜傥,意氣風發,呼朋喚友,叱咤江湖,對于人性的哲思會少很多歎息,很多頹廢,最多也就是《三少爺的劍》那種中年危機式的迷惘寂寞。
古龍用四十多年化盡了别人八九十年的精華。晚期作品暮氣沉沉,讀起來沒了以前作品的勃勃生機,更像是一縷人生疲憊而深邃綿長的歎息。至少在行文和思想上,晚期幾部小說很像一個老者了。
如果古龍能長壽,他的行文和思想不會那麼早出現《離别鈎》、《英雄無淚》、《風鈴中的刀聲》那種歎息式的風格和語境,那也是一個看透世間百态人情世故已超然物外的老者語境。
或許這是老天爺提早收他的原因吧,他把之後的精華提早活了出來。就像陰陽路一見發财,古天樂和鬼魂打賭,被鬼抽去了中間幾十年一樣,瞬間就老态龍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