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廖彬宇先生古詩選:讀金庸、古龍武俠有感

廖彬宇先生古詩選:讀金庸、古龍武俠有感

按:此詩為廖彬宇先生15歲時所作,他少年時代就曾完整讀過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由著名畫家成軍繪制《俠客行》詩意圖并書,由著名文化學者張紅星教授注解。本文選自《中天而立集》。

仗劍出門唯任俠,但憑義氣走天涯。

英雄自古多年少,奇遇而今莫謾誇。

萬丈紅塵三盞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行邪心正真豪傑,相忘江湖報國家。

張紅星教授注:

任俠:憑借權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 幫助他人。《史記 季布栾布列傳》:“ 季布 者,楚 人也。為氣任俠,有名于楚 。” 此詩開篇點出了武俠重在義氣與豪邁,立身行事直抒胸臆、快意恩仇,描寫了迥異現實的一種理想世界。

謾誇:虛誇、空自誇贊。唐戴叔倫 《塞上曲》之一:“ 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将公主嫁單于。” 此句結合前句,應是指武俠小說中的英雄大多為少年英雄,尤其金庸小說,幾乎每一部都為英雄成長史,各個主人公都因奇遇而演繹出各種傳奇故事。今日現實生活中也偶有類似的傳奇人物及其傳奇故事發生,卻沒有武俠小說裡的那般奇特和暢快。可以說武俠小說也能鼓舞人心,奮發向上,追求卓異。

萬丈紅塵三盞酒,千秋大業一壺茶:紅塵中紛紛擾擾的事情,在三杯兩盞酒裡談過;世上的霸業雄圖,都不如一壺茶的幽香。表現出詩人借武俠世界的紛争表達了一種精神品質,即“淡泊明志、甯靜緻遠”及雲淡風輕的超然灑脫。喝酒的濃烈與品茶的溫雅渾然一體,這是詩人讀武俠小說才體會并融入自身精神的一種美妙狀态。人生在轟轟烈烈過後,終歸要歸于平平淡淡。另,在現實生活中,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愛茶,古龍嗜酒,這兩句也鮮明描寫出了兩位作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際遇。愛茶的金庸溫文爾雅,創辦明報,開創了武俠之外的大業;而嗜酒的古龍在血氣的迸發之中英年早逝。也算是詩人對兩位作家的懷念。

行邪心正:行為乖僻、心術光明。這正是武俠小說的共同特點。《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藥師、黃蓉婦女;《神雕俠侶》中的楊過;《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到金庸最後一部《鹿鼎記》中的韋小寶,莫不如此。相比於儒家,武俠更接近道家,如果說儒家思想是居廟堂之上維護國家民族和社稷的文化,那麼武俠思想則是處江湖之遠同樣維護國家民族社稷的一種文化。這點在《天龍八部》中宋遼對峙時代背景下喬峰的無奈與大義;《射雕英雄傳》宋金對峙這個時代背景下的郭靖;《倚天屠龍記》在宋元對峙時代背景下張無忌與朱元璋的故事等等都可看到。儒家崇尚中正平和,追求大中至正的完美,道家則可以“以奇用兵”,如此形成了奇正互補的格局,而俠士多了幾分靈動與蕩氣回腸,儒家追求完美而近迂,俠士則更接近大衆感染大衆,兩者都有共同主題,伸揚正義、打擊奸惡。懲惡揚善即為俠,止于至善即為聖。詩人表達出:聖賢是完美的,可敬也可佩;俠客不是完美的,因而才可愛這樣的觀點。

相忘江湖:典出《莊子·内篇·大宗師》及《莊子·外篇·天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詩人最後一句表達了,曆史上甚至包括今天,永遠有許多無名英雄就如武俠小說中的大俠一樣,因為身在江湖而被埋沒,其故事或許隻能傳說于市井、坊間。盡管如此,這些默默無聞的英雄們,依然用他們的方式在為國為民。

廖彬宇先生古詩選:讀金庸、古龍武俠有感
廖彬宇先生古詩選:讀金庸、古龍武俠有感

注:廖彬宇,著名文化學者,華夏文化促進會駐會主席、國際易學聯合會榮譽會長,多個地方政府及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戰略發展顧問。北大、清華、人大、中國社科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機構特聘教授。多年來緻力于以傳統文化促進現代文明、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立足中華文化推動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經世緻用。已先後出版《國學旨歸》《老子彙通》《幹支哲學》《平心平天下》《大成之道》《中天而立集》及編纂《千古易人》等十餘部學術專著、思想論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