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鄧縣人姚雪垠,創作《李自成》,毛主席兩次批示對他進行保護

作者:李豫說文史

1975年11月2日,毛主席的眼疾相當嚴重了,但他還是在胡喬木轉來的姚雪垠的信上作了批示:“印發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寫《李自成》小說二卷、三卷至五卷。毛澤東。”

河南鄧縣人姚雪垠,創作《李自成》,毛主席兩次批示對他進行保護

信是10月19日發出的,不到半個月,毛主席就親自作了批示,而且是準許自己寫《李自成》,看到批示的姚雪垠熱淚盈眶。

這樣,《李自成》第二卷得以出版,已經停了10年的中國青年出版社正式恢複出書業務。文化界是以有個說法:毛主席的批示救活了一本書,救活了一個出版社。

姚雪垠,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陽鄧縣一個破落地主家庭。由于家境窘困,母親準備在他出生時溺嬰,幸為曾祖母所救。從小愛聽外祖母講故事,還由此激發了想象能力和文學興趣。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在《河南日報》副刊發表了反映下層勞動者受封建勢力迫害緻死的處女作《兩個孤墳》,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抗戰時期,寫了多篇以抗戰初期知識青年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為題材作品,其中在《文藝陣地》上發表的《差半車麥稭》,反響最為強烈。

河南鄧縣人姚雪垠,創作《李自成》,毛主席兩次批示對他進行保護

姚雪垠最早接觸李自成的資料是在1941年。明末農民大起義這段曆史引起了他的創作沖動,他開始收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有關史料。

解放後,姚雪垠定居武漢,讀了毛主席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受到很大啟發。《李自成》的創作思路和方法,深受毛主席關于農民戰争問題論述的影響,既展現了毛主席論述的關于農民戰争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同時也是對毛澤東思想中有關論述的進一步發揮。姚雪垠曾經強調說:“沒有共産黨和毛主席,就沒有我的今天;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李自成;是黨和毛主席給了我這個舊社會來的小說作家新的藝術生命。解放前我之是以對寫《李自成》空有興趣而未著手寫作,不僅因為沒有生活保證,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武器去駕馭這一重大的曆史題材,不知道應該寫什麼和怎樣寫。”學習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使他對曆史資料有了重新的認識,進而形成了《李自成》的主題思想。

1957年,姚雪垠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李自成》,1963年夏,該書第一卷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白話曆史小說,它一經出版就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巨大的熱烈的反響。初版的30萬冊很快被搶購一空,再版的2萬多冊也在許多地方脫銷。

河南鄧縣人姚雪垠,創作《李自成》,毛主席兩次批示對他進行保護

但是,對這本書的評論卻是冰火兩重天。有人稱這本書贊頌了農民反抗專制的精神,而有人認為這本小說是一株大毒草。

雖然正值夏天,姚雪垠卻感到了冬日裡的嚴寒。苦悶之中,他想到了毛主席,他把一本《李自成》裝到大信封中,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郵局,寄給了毛主席,想聽聽毛主席對《李自成》這本小說的看法。

毛主席讀完《李自成》第一卷後,對這部小說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李自成》這部曆史小說,既深入了曆史,又跳出了曆史,是曆史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

1966年8月,毛主席親自主持了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中間,毛主席對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說:“姚雪垠的《李自成》,分上下兩冊(當時姚雪垠并無寫作五卷本《李自成》的完整計劃,毛主席認為此書僅上、下兩冊),上冊我已經看了,寫得不錯啊。你趕快通知武漢市,要對他加以保護,讓他把下冊寫完嘛!”

王任重不敢怠慢,立即給武漢市委第一書記宋侃夫打電話傳達毛主席的訓示。

河南鄧縣人姚雪垠,創作《李自成》,毛主席兩次批示對他進行保護

王任重

這一訓示既挽救了《李自成》一書,也保護了姚雪垠免遭揪鬥遊行和關押。他的那些圖書、資料、卡片也沒有被抄走。

有了毛主席的大力支援,姚雪垠的寫作熱情非常高漲,在1975年國慶前夕,《李自成》第二卷完稿,但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沒有那一家出版社敢于給他出版。他想開始第三卷創作,但又深感年歲已高,缺乏條件,繼續創作十分艱難。

毛主席向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交待讓保護姚雪垠完成《李自成》寫作那件事已經快10年了,時過境遷,知道的人也不多了。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李自成》第一卷的責任編輯江曉天給他出了個主意,讓姚雪垠幹脆直接給毛主席寫信,争取毛主席能有批示,這樣這本書就能出來了。

江曉天還提到,《毛主席選集》第四卷裡有幾次提到李自成這個非凡的曆史人物,毛主席稱贊李自成是“我國幾千年農民革命曆史上一個傑出的英雄人物”。但是,毛主席也善于從李自民農民起義失敗中汲取教訓,1944年,是李自成上司農民起義300周年。郭沫若在重慶《新華日報》發表《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多次批示将該文作為中共整風的檔案之一。在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向北京進發時,毛主席把這次曆史性的出發比喻為“進京趕考”。 他興奮地對其他中央上司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進京‘趕考’去”。周恩來接着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主席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江曉天的話讓姚雪垠吃下一顆定心丸。于是,1975年10月的一天,姚雪垠展紙提筆給毛主席寫信,稱自己是《李自成》的作者,并提起當年呈書并獲主席重視的往事以想起毛主席的記憶。然後談他的寫作計劃,懇求幫助。

河南鄧縣人姚雪垠,創作《李自成》,毛主席兩次批示對他進行保護

信中寫道:“敬愛的毛主席!我原先除寫《李自成》之外,還有一個寫太平天國的計劃,也做了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如今轉眼間已經60多歲,身體也不十分好,而《李自成》尚未完成一半。我希望再次獲得您的支援,使我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李自成》,争取在75歲以後寫出長篇小說《天京悲劇》。為要替黨的文學事業多盡微末力量,為無産階級專政的利益占領曆史題材這一角文學陣地,填補起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長篇曆史小說的空白,我将不斷地努力追求,直至生命終止。即令最後完不成我的寫作計劃,我也不會喪失我作為一個毛主席時代的作家的雄心壯志,任何時候都不會将意氣化為寒灰。但是,我相信,主席是會給我的工作以支援的。”他還告訴毛主席,《李自成》“愈往後反映的社會生活愈廣闊,階級鬥争愈深刻複雜”。

信的最後,他還附了一首舊體詩:堪笑文通留恨賦,恥将意氣化寒灰。凝眸春日千潮湧,揮筆秋風萬馬來。願共雲霞争馳騁,豈容杯酒持徘徊。魯陽時晚戈猶奮,棄杖成林亦壯哉。姚雪垠猶豫了很久,擔心這樣的信難以寄到毛主席手中,要是落到他人手中,就惹下大禍了,不坐牢也得流放。于是,姚雪垠先向他在武漢熟識的老上司、曾任過武漢市委書記處書記的宋一平彙報。宋一平熱心為他疏通,并找胡喬木商談此事,胡喬木表示可以把信送到毛主席手中。

1975年10月19日,姚雪垠将寫給毛主席的信寄給宋一平。幾經輾轉,1975年10月23日,胡喬木将姚雪垠的信轉報毛主席,這才有了本文開頭毛主席的批示。

河南鄧縣人姚雪垠,創作《李自成》,毛主席兩次批示對他進行保護

這幅手迹以鉛筆書寫,橫式三行。書寫時間距離毛主席逝世不到一年的時間。如果不用心看,很難弄懂毛主席的意思。這是晚年毛主席書法中,最令人心碎的墨迹。筆劃亂而無序,字幾乎不成形。可以知道毛主席那個時候病情比較嚴重了,但是他依然關心着一個作家的創作。

在有關方面的安排下,姚雪垠來到北京,排除幹擾,繼續從事《李自成》的創作。姚雪垠說:“毛主席适時的訓示保護我,特别是要我将《李自成》一書寫完,這在他一生中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在我的一生中,卻是一件大事。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也是一件大事。我終于在1975年12月下旬從武漢來到北京,從事《李自成》的創作。毛主席一再保護支援我,我是非常感激的。沒有它的保護和支援,就不會有《李自成》”

河南鄧縣人姚雪垠,創作《李自成》,毛主席兩次批示對他進行保護

毛主席在那樣的一個曆史年代,兩次訓示保護姚雪垠,讓他從事《李自成》的創作,這在當代中國文壇上是獨一無二的,這表明毛主席非常贊賞姚雪垠的創作思路和《李自成》的主要内容。

然而,遺憾的是,無論是毛主席還是姚雪垠本人都沒有等到《李自成》全部出齊,便離開了這個世界。《李自成》第三卷出版于1981年,又經過18個寒暑到1999年初,該書的第四卷和第五卷才最後定稿,至此,這部320萬字的皇皇巨著才得以最終完成。在《李自成》最後兩卷即将付梓之際,1999年4月29日,姚雪垠以89歲高齡駕鶴西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