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的塵埃——高平陵之變時若曹爽聽取桓範建議,司馬懿能否掌權

因為這是一場政變,是以牽涉到不少的政治問題。分列在下面: 一、世家與九品中正制。縱觀三國後期,都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世家獨大的局面,蜀國荊襄世家群一方獨大,魏國大的世家太多,吳國後來出了個諸葛恪,皇權逐漸衰落,世家要求權利的欲望越來越大,希望是世家與天子共天下,并且後代還有入主朝堂的權利。早在曹丕争奪世子之位時,為了得到更多世家支援,與世家妥協,最終通過頒布了陳群研發的九品中正制,而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在東漢末年,已為世家大族所操縱和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闾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要求參與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産生了尖銳的沖突,像四世三公的袁家、楊家,長期活躍在東漢的朝堂,影響力很大,但是九品中正制的誕生并沒有改變這一現象,反而徹底使世家把持了官吏選拔的權利,最後出現了“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情況。我們知道,賞與罰是皇帝最大和最獨特的權利,一旦官吏不是自己提拔的,不向自己效忠,難免要失去根基,朝議就會失去話語權,自魏明帝曹睿之後,再無人能制衡世家,世家要求的權利逐漸從天子處要權利發展到與天子共權利的局面,這與皇權是完全違背的,注定崛起的世家與皇家之間必有一戰,隻是時間早晚。九品中正制加速了世家的發展,到了南北朝更是出現了門閥,直到隋朝楊堅一統天下實行科舉制,才使寒門士子有了再度出頭之日。 二、曹丕與削藩。曹丕稱帝後,為限制宦官、外戚的權利,頒布了法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防止宦官、外戚幹政造成政治危機,但是曹睿死前立的郭皇後卻參與了司馬家的多次政治行動,包括高平陵政變和廢曹芳立曹髦等,不可謂不是巨大的一個諷刺,也展現了世家為争權已經完全不顧國法制度。另外,曹丕削奪藩王的權利,曹魏時期的藩王封地經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如同圈禁,雖然這是為了防止出現漢代時期那樣的諸侯國作亂,但是導緻宗親勢單力薄,使曹魏宗室的抗打擊能力大大下降,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漢代實行的封王制度,雖然造成了藩王勢力的強大,但是畢竟是宗室權利的增強,外臣很難政變成功,即便宗室間發生戰争,也是肉爛到鍋裡這個道理,直到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宗室日益衰微,王莽的篡位、漢末頻繁的更換皇帝,都是削藩過度造成的惡果,而曹丕登基後,實行的藩王政策,使宗室無法得到發展,各藩王都沒有一點的實力可言,而且曹魏建立時間尚短,也沒有足夠的世家支援,面對長期霸占朝堂的大世家時,一旦外臣發難,定将成為一場曹魏政權的災難。 曹丕實行的兩大政治舉措,九品中正制和過度削藩,是日後司馬家政變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王權與臣權。從有皇帝或者君主的那一刻起,王權與臣權就是對立的,王權過于強大,臣權就成為了附庸,隻能被動的接受君王的指令,好處就是指令很快就能執行,但是王權沒有了限制,容易造成君王的剛愎自用,結果就是窮兵黩武、空耗國帑,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均是,不否認早年時的開拓勇武,為國家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晚年的作為又讓帝國承受了太多了傷害;而臣權過于強大時,王權就成了附庸,沒有皇帝的決斷國家各種職能照樣運作,周朝的共和、戰國時期的三家分晉、明神宗的三十年不早朝皆是如此,臣權太過強勢,王權可有可無,好處是更容易做出理智的政治舉措,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因為做主的宰輔大臣代表了很多人的利益,有時候難免會互相攻伐、互相扯皮,使政令延誤。理想的狀态當然是君主尊重臣權,臣子維護王權,互相推進,但是這一點很難做到,曆朝曆代就是在王權、臣權這個天平上左右晃動。曹睿的強勢能夠壓制世家,使世家為自己所用,此時是王權強大,但是曹睿死後無子,所立的曹芳年齡小,又不能從曹家得到足夠的保障,曹爽一倒,徹底喪失了外援,沒有了根基,淪為傀儡指日可待。 四、政變的過程。正始十年正月(249年),少帝曹芳拜谒明帝之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皆随同前往。司馬懿乘機率兵發動政變,藉皇太後郭氏指令關閉洛陽所有城門,占據洛水浮橋。接着任命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将軍事,接管曹爽的軍隊;王觀行中領軍事,接管曹羲的軍隊。 司馬懿接連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等人勸說曹爽投降,并允諾其隻要罷兵息甲,交出兵權,仍可保留爵位。曹爽猶豫了一夜,最後認為投降雖然會失去權力,但以侯爵的身份應仍能享受榮華富貴;于是放棄抵抗,而請皇帝罷免自己,并向司馬懿認罪。不久,與曹爽往來甚密的朝中侍從張當,在嚴刑拷問之下供稱曹爽和何晏計劃在三月造反,于是曹爽與其同夥都被捕,而桓範亦因曾經揚言司馬懿謀反,被視為誣告而下獄,與曹爽等人一同處死,并且誅滅三族。政變其實并不是非常順利,可變因素很多,雖然司馬懿用部曲控制了京都,但是很多世家還是選擇了觀望,沒有馬上就站定立場,司馬懿的軍隊并不多,而且曹爽與皇帝去掃墓時帶的是最強大的禁衛軍,都是曹爽親信掌管,更重要的是皇帝在自己手裡,司馬懿聲稱奉太後诏,但是前面說過曹丕下過诏書規定宦官和後族不得幹政,是以實際上沒有法律效力,曹爽完全可以無視以此來号召勤王部隊,可是曹爽是怎麼做的呢?“迫窘不知所為”!大司農桓範“說爽使車駕幸許昌,招外兵,”“爽兄弟猶豫未決”,完完全全的纨绔姿态,沒事的時候裝逼,遇事就慫,沒有一點擔當的能力,竟然天真的認為失去權利還能保住性命,縱觀古今中外,哪一次政變不是充滿了血腥與暴力、陰謀與權術。高平陵政變司馬懿赢得很僥幸,但是曆史就是曆史,結果就是司馬懿赢得了權力,曹爽授首,曹氏一族徹底失去了話語權。 五、避嫌與讓賢。曹宇與曹爽的能力對比。據三國志魏明帝傳記載“以燕王宇為大将軍,甲申免,以武衛将軍曹爽代之。”曹宇和曹爽都是非常受曹睿親近的人,曹宇是曹睿的叔叔,三朝老臣,曆經曹操、曹丕、曹丕三朝,政治經驗豐富,而且為曹睿出謀劃策,能力還是有的,“漢晉春秋曰:帝以燕王宇為大将軍,使與領軍将軍夏侯獻、武衛将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骁騎将軍秦朗等對輔政。中書監劉放、令孫資久專權寵,為朗等素所不善,懼有後害,陰圖間之”,開始輔政大臣中沒有司馬懿,無論曹宇還是曹爽、抑或夏侯獻曹肇、秦朗都是曹家的親信,可以說這樣的陣容對根基不是很穩的曹魏是非常有好處的,加上曹宇能力不錯、政治經驗豐富,足以應付很多情況,對王權的鞏固很重要,可是曹睿聽信劉放、孫資,最終任命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這其中有插曲,古代人為了賢名,慣例就是避讓,你任命我,我得做做姿态,說自己不行,請另選高明,再三邀請才會答應,無論上者還是被任命者都得到了好名聲,結果曹宇也是這麼做的,于是悲劇了,被劉、孫兩個秘書一頓忽悠,曹宇丢了輔政的權利,更是讓曹魏政權處在了危機之中,“于是宇、肇、獻、朗相與泣而歸第。”可見曹宇内心也是崩潰的,就習慣性的讓讓而已,怎麼就當真了......曹爽上位後拉攏了一些人,但是我們發現真正大世家投靠的基本上沒有幾個,丁谧與何晏、鄧飏一同被稱為台中三狗,這是曹爽的親信,丁谧的父親是丁斐,做到了典軍校尉,總管皇宮内外兵馬,但是卻不是大的世家,何晏是何進的孫子、曹操的養子,算是曹爽的堂叔,但是背景也就如此,沒有大的勢力,鄧飏據說是鄧禹之後,但是到了曹魏時期早就沒落了,也不是大的世家,等到十年後,身邊還是這幾個人,依舊沒有大世家來投效,皇家與世家的沖突已無法避免了。陳壽評曰:爽德薄位尊,沈溺盈溢,此固大易所著,道家所忌也。沒多大能耐還戀居高位,用了一群無德之人,正确的意見又不能采用,沒有政治遠見,完全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裡,刀已近身尚不知躲,不死奈何。 綜上所述,司馬懿政變其實兵力不足,假托太後诏令沒有法律效力,城内很多世家沒有确立立場,就像後來的母丘檢、諸葛誕等人都選擇反叛司馬家,世家還沒有成為鐵闆一塊,此次政變并沒有十足的把握,隻要曹爽不放棄兵權,聽從桓範所勸帶天子駕臨許都,以天子名義号召勤王讨伐司馬懿,曹魏好歹已立三世,有一定影響力,會有不少北方世家響應天子号召,司馬懿必然站在孤立的一方,毀家滅族可以預期。但是司馬家族的倒下隻是一個開端,崛起的世家這個龐然大物已經露出猙獰的一面,權力的誘惑無時不散發着香氣,吸引着世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