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考古大會》12大考古遺址解鎖千年曆史密碼,在中華文明中看到心之所向

作者:文彙網
《中國考古大會》12大考古遺址解鎖千年曆史密碼,在中華文明中看到心之所向

中華文明史的起點距今有多遠?信而有征的文明之源又深藏何地?前晚,國内首檔考古空間探秘類文化節目《中國考古大會》播出首期。當觀衆跟随專家學者沉浸式“走完”良渚古城的考古曆程,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意義,再一次“出圈”被認知。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在中央宣傳部指導下,《中國考古大會》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曆時一年策劃制作。節目創新性地運用空間探秘、專家解讀、實景記錄、全息影像等多種表現形式,從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次元,聚焦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北京周口店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陝西西安唐長安城遺址等12大考古遺址,呈現百年來考古工作對建構中華文明辨別體系的重要作用,展示傳播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燦爛成就,以及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在前晚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訊的同步播出中,有一句網友的留言格外動人:“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昔日文明盛景,也許會變成你我身邊毫不起眼的土堆。幸好有前赴後繼的考古人,幫我們撥開曆史塵埃,還原過往的真實瞬間,讓我們通過考古學看到身之所往、心之所向。”《中國考古大會》便是如此解鎖考古密碼,引領我們在中華文明中看到心之所向。

以電視綜藝形态抵達文物的“家”,更好地認知中華文明

今天的我們為什麼需要考古?首期節目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的話或能解開答案:“5000年前,世界上其實有很多地方,都不約而同萌發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考古工作者的責任就是去發掘和研究,為大家揭示各種文明的多樣和精彩。”對于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百年曆史而言,幾代考古人上窮碧落下黃泉,刨根問底探索和解答的人類三大終極命題,其實也是考古學的意義與價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但長久以來,考古學與枯燥、艱澀相關聯,也是事實。為了打破固有印象,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活起來”,《中國考古大會》在遵循“科學、準确、嚴謹”創作原則的基礎上,從電視綜藝屬性和大衆傳播規律出發,結合考古工作自身的神秘氣質和探索精神,首創考古空間探秘形式,以“發現發掘、整理闡釋、保護傳承”為主線,在抽絲剝繭問道真相的過程中,打造懸念叢生、高潮疊起的文化節目觀賞體驗。

以首期為例,節目邀請“考古推廣人”通過空間探秘與任務解鎖,聯結良渚古城的考古場景、複現一個個重要的考古曆史節點、營造身臨其境的考古氛圍體驗。 在權威考古專家的伴随式解讀下,90分鐘的時間裡,觀衆跟随電視綜藝抵達文物的“家”,了解“以玉事神、以玉為禮”的先民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領略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良渚生活圖景,以及先民的衣食住行傳統。甚至,大家還從良渚先民的大型水利工程中,找到中國重視基建的曆史傳承。正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明達的解讀,“良渚古城和它的外圍水利系統,實際上是我們研究中國早期文明的一個教科書式的樣本,在世界文明史的研究上,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從中國現代考古百年曆程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

提及良渚,施昕更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1936年11月,西湖博物館的一名普通職員施昕更,在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調查報告,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由此拉開幾代人、70年的良渚遺址考古大幕。

《中國考古大會》不僅把考古“現場”搬到電視舞台,還将考古人當成叙事的主角。前晚,施昕更孫女施時英的闡述,引出了這一期最讓人動容的一段往事。就在施昕更撰寫報告的58年後,1994年,施時英也進入了西湖博物館從事考古工作。“我在博物館資料室看到祖父寫的這份報告,翻開它的卷首語,第一句話就是‘謹以此報告紀念我的故鄉’。”在濃濃的故土情結之後,施昕更的卷首語中還有這樣幾句話:“我們上古的祖先,堅忍地開辟了這廣漠的土地,創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們今天追溯過去,應當如何兢兢業業地延續我們的生命與光榮文化。中國絕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的。曆史明明告訴我們,正因為有淵源悠久、博大堅強的文化,是以我們生存在這艱巨偉大的時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來儲存我國固有的文化。不使毀損毫厘,方可使每一個人都有了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心。”在國家最為動蕩的戰争年代,一位青年考古人卻書寫下了實證5000年文明的序章。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100年前,渑池縣仰韶村遺址的首次發掘,标志着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一路走來,一代代考古人風餐露宿探求未知,青燈黃卷溯本源,他們用一把手鏟叩問着文明沃土。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現代考古的百年曆程中何嘗不蘊藏着豐沛的精神力量,包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對和平富足的追求……這些主題延續千年、萬年,指引着我們去尋找更好的未來。

作者:王彥

編輯:範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