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作者:緣通734

王家寬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像

(一)譚家史略

譚延闿(1880年—1930年),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傑出的書法大家,字祖安、祖庵,号無畏、切齋,祖籍湖南長陵,生于浙江杭州。

譚延闿的祖父譚之恒,是國之監生,在湖南湘潭一帶執教私塾。為人豪爽,仗義疏财,喜交朋友,每年所賺銀兩,大都散盡,沒有置下什麼财産,日子過得挺清貧。但對兒子譚鐘麟的教育很重視,為此,他求到他的遠房親戚八老爺,想把兒子送到八老爺辦的私塾裡學習,八老爺倒是答應了,但是條件很苛刻,一要兒子住在廟裡,二要兒子作其他學生的夥夫。他同意了,回去跟兒子一說,兒子也毫不猶豫的的答應了。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鐘林像

譚延闿的父親譚鐘麟(1822年—1905年),湖南茶陵人,字雲觐、雲硯,号文卿。他自小志向遠大,刻苦勤奮,飽讀詩書,在儒家教育的長期熏陶下,“忠君愛國”四個字,深深置于心中,成了他踐行一生的準則。在鹹豐六年丙辰科殿試中(1856年),他考取了二甲第10名,賜進士出身,散館授編修,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人生。他内官曾任吏部右侍郞、戶部左侍郞、工部尚書;外官曾任江南道禦使、杭州知府、河南按察使、陝西巡撫、浙江巡撫、閩浙總督、兩廣總督、福州将軍等。他在作外官期間,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政績,頗受朝廷賞識,獲封疆大吏之美名。對朝廷,他的确按照他心中的準則,做到了忠心耿耿,鞠躬盡瘁。但對朝廷同西方國家簽訂一些土地租借協定的做法,卻心存芥蒂。例如一八九八年四月十日,在他任兩廣總督期間,清政府與法國互換照會,“同意租借廣州灣與法國九十九年......”。照會涉及到的面積是二十多平方公裡。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法國政府以接收廣州灣為名,調集三艘軍艦數百人控制了廣州灣並強行登陸,占領了吳三縣、南三都、廣州灣村後,修建兵營,構築炮台,準備大肆擴張......短短幾天時間,就占領了三百六十多平方公裡。譚鐘麟,心急火燎,多次急電總理府,要求速派員前來與法國代表交涉,但均未得到回音。之後得到的回複是:他的兩廣總督被撤換了。還有,他最崇敬、最信任的慈禧太後,親自準許将香港九龍租借給英國,租期99年。他很失望,很迷茫,很沮喪,他預感到大夏将傾,已無法挽回......于是,他以年老體弱多病為由,辭官回家,頤養天年。于1905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

譚鐘麟在書法方面,也造詣很深,他宗顔柳,師二王,取衆家之長而成自家滿目。他擅小楷,長行書,但因工作繁忙,創作作品不多,傳世很少,其書名遂被政名所湮沒。他的三子譚延闿,五子譚澤闿,也時為書法名家。

譚延闿(1880年—1930年),在譚鐘麟的五個子女中,排行老三,人稱三郞。當年,被譽為大孝子、大才子,後來,在風起雲湧的動亂時局中,一展雄才,馳騁民國政壇,成為民國時期地位顯赫的人物。他雖是“庶出”,但他天智聰慧,機敏伶俐,頗受其父的喜歡。他的母親姓李名太,是丫環出身,後被其父納妾(譚鐘麟是一妻四妾),成為李夫人。李夫人為譚鐘麟先後生了三個兒子,譚延闿是其中的老大。舊時的家規非常嚴格,“妾”的地位在家裡是低人一等的,“丫環”出身的“妾”,地位就更低了,吃飯時隻能站着,譚延闿看了心裡好難過,心想将來一定要為母親争口氣,改變這種狀況。父親對他的教育,非常重視,他五歲時就進了私塾,並聘請名師王闿運(1832年 —1916年)執教,王闿運是湖南湘潭人,曾入曾國藩幕府。父親還專門為他安排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包括讀書、寫文章、作詩、寫書法等,都有具體的要求,有時還要随時檢查。他每天都完成得很好,父親非常滿意。十一歲時,其書法已嶄露頭角,小有名氣,那年,譚鐘麟帶着兒子和兒子的書法作品進京,請翁同龢批點。翁同龢見了贊到:“奇才!三令郞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譚鐘麟聽了喜不自勝。這翁同龢可非等閑人物,他是譚鐘麟的同科狀元,大清國的軍機大臣,同治帝、光緒帝的兩代國師,晚清時期的書法大家,能得到他的贊許,實屬難得。此君慧眼,多年以後,果如所言。

一八九三年,譚延闿十三歲,到長沙參加生員考試,考取了秀才。後來,父親辭官回家,因父親年事已高,譚延闿是個孝子,其主要精力是陪同父親過好晚年,但並未放棄學業,期間也不斷拜師訪友,廣收博取,豐富學養。一九O二年,他二十二歲,參加會試,一舉考中貢士第一名,即會元。二百年裡,湖南出過狀元、榜眼、探花,卻沒有出過會元,譚延闿填補了這個空白。回到家裡,舉家為他道喜。母以子貴,譚鐘麟鄭重聲明:“從即日起,李夫人可以和大家一樣,平起平座,一起用餐”,譚延闿看着母親,樂得滿眼淚花,心想總算為母親掙了口氣。一九O四年,他二十四歲,參加了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殿試,考取了二甲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從此,步入了政壇,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由于譚延闿才華卓越,處事圓通,能順天應人,是以,後來能在政壇上,平步青雲。

譚延闿的妻子方榕卿,其父親是方汝翼,曾任四川總督、江西布政使等職務,與譚家是世交。夫妻二人,感情笃厚,恩愛有加。這方榕卿,涵養厚蓄,知書達理,體貼丈夫,孝敬老人,無微不至。因為如此,譚延闿才能無後顧之憂,心無挂礙的在外打拼。他們育有六個子女:長女譚淑,二兒子譚伯羽,三女譚靜(十歲死),四女譚祥,五兒子譚弼(字季甫),六女譚韻。一九一六年秋後,李夫人患病,方榕卿寸步不離,精心伺候,為了不影響丈夫的工作,沒有通知譚延闿。但不曾想,病情日重,終于病故于上海的家中。此時,譚延闿剛履新職:湖南省長兼督軍、湖南省參議院院長,忙的不可開交,但得到消息後,立即趕往上海奔喪。第二年,譚延闿便扶靈迎葬于長沙,但譚家住宅到譚家墓地,必須經過族祠,按族規妾死後,出殡不能通過族祠大門,隻能走側門。族人勸譚延闿不要破壞族規,一些人堵住大門不讓通過。見此狀,譚延闿怒不可遏,就爬上靈柩,仰卧其上,大聲喝道:“我譚延闿已死,擡我出殡!”族人見此狀,隻好放行。大孝子,看來名不虛傳。由此事,我想起民國首任大總統袁世凱,他也是“庶出”,得知生母去世,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凱,一品大員,急回河南項城老家奔喪,為給母親一份哀榮,他同族人和“嫡出”的長兄商量,出殡 時走大門,遭到拒絕,他也一腔怒火,卻隻能做罷。如果他有譚延闿這氣魄,也許也會辦成此事。

一九一八年六月,方榕卿身染重病,她怕分散丈夫的精力,不讓家人通知他。此時,譚延闿正在籌劃第三次督湘,準備驅逐湖南督軍張繼堯。不久,方榕卿于上海病逝,臨終前,她托人專告譚延闿,希望他不要再娶第二個夫人,要好好撫養他們的子女。譚延闿聽到妻子去世的噩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並發誓絕不再娶,他本是無渾不食的人,可這次他連續吃了一百天的素菜,以之銘志。一九二O年,妻子的靈柩由人護送回湘安葬。譚延闿的三次督湘也因部下反叛,被趙恒惕、程濳趕下台,宣告失敗。

譚延闿是個有情有義之人,他與方榕卿于一八九五年三月三日在江西南昌結婚,妻子去世後,每年的三月三日,他都會為亡妻寫一首詩,以表示深切的懷念。他不好色,從不尋花問柳。但他另有“三好”,一好美食,是個的道的美食家,南京城有名的飯店,他都吃遍了,他精研食譜,創多道自家菜,謂之“譚家菜”,並常用“譚家菜”招待賓客;二好騎馬,相傳,他有四匹金駒,一曰白龍、二曰小白龍、三曰風雲飛、四曰烏雲蓋雪,並因之镌刻兩枚書法閑章,一是“生為南人不能乘船食稻而喜跨鞍”、二是“馬癖”;三好書法(該“好”後續)。此“三好”,雖是個人情趣愛好,但對于官高位顯的政界大老,減少被政治猜忌,會起到一些保護作用。

陳炯明發動廣州叛亂時,是譚延闿派兵救了孫中山,孫中山認為譚延闿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很喜歡。一九一七年八月宋美齡從美國留學歸來,回到上海。譚延闿妻子去世後,孫中山就想促成他們的關系,宋家也很滿意。這令譚延闿進退兩難,他向亡妻做過承諾,不會再娶;不答應又會得罪孫中山和宋家,再說宋美齡美貌如花,受過良好的西方教育,自己是個古闆木讷的儒家弟子,不大合拍,還有,自己的年齡比宋美齡大十八歲,過于懸殊。他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一個辦法。他買了一份厚禮,到了宋家,跪地就拜,認宋老太太為幹媽,宋老太太愣了一會兒,緩過神來,滿臉堆笑,就認了這個幹兒子,自然,他與宋美齡就成了幹兄妹了。之後,他們常來常往,關系十分親密,無話不談了。後來他得知,蔣介石一直在追求宋美齡,宋美齡也很喜歡蔣介石,但是,全家除了大姐宋霭齡支援,其他人都反對,尤其哥哥宋子文。譚延闿對宋美齡說:“我來做工作。”工作當然不是很順利,尤其是宋子文,兩個人的關系,一度為此弄得很僵,但是最終還是同意了。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一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了結婚儀式。結婚儀式分兩次舉行,先在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景林堂”按基督教儀式舉行婚禮,但主持人江長川臨場突然拒絕主持,理由是蔣介石是多次離婚,與虔誠的基督教徒結婚,有損于基督教的名聲。蔣介石隻能臨時找了餘日章博士舉持了婚禮,隻有幾個人參加。次日在上海大華飯店,按中國儀式舉行婚禮,由蔡元培作證婚人,親朋好友全部到場,場面非常隆重。

一九三O年九月二十一日,譚延闿在參加軍事檢閱中,突發腦溢血,立即被送到醫院搶救。宋慶齡聞訊,急忙趕來探望,淚眼盈盈。譚延闿自感時間不多了,言語不清地說:“譚祥的婚姻就拜托你啦,請你在年輕有為的軍官中,給她物色一個......”,宋美齡淚流滿面,一邊點頭一邊說:“你放心吧,這事我一定辦好......”。由于搶救無效,譚延闿于南京病逝,享年五十歲。

國民政府決定對譚延闿予以國葬,墓地陵園選在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下,位于中山門外靈谷寺的東北處,占地面積三百畝,並聘請當時的建築設計名家關頌聲、朱彬、楊廷寶進行設計。陵園于一九三三年落成,依山而建,頗具江南風格。陵園高聳的墓碑上,刻有蔣介石的親筆題詞“中國國民黨黨中央執行委員前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闿之墓”。在墓園廣場的東北處立有一座白玉牌坊,其上有一幅對聯:“鳳翔鷹揚一代羽儀尊上國,龍盤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在陵墓的山坡上,有一塊刻有“功在黨國”和晴天白日國徽的國葬碑。後邊,便是譚延闿的祭堂和墓室。解放後,由于政治原因,蔣介石的題詞被磨去了,改成“靈谷深松”四個字,國葬碑撤掉了。文革期間,陵園遭到破壞。我們現在見到的是一九八一年重修後的狀況,不過墓室裡放的是譚延闿的骨灰盒。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墓

譚延闿的後事安頓好之後,宋美齡就開始籌劃他女兒譚祥婚姻之事,她和蔣介石商量,物色了兩個人選,一個是陳誠,一個是胡宗南,兩個人都很優秀,比來比去,覺得陳誠更優秀,就定陳誠了。她分别同兩個人談了,譚祥同意了,陳誠更是樂意。譚祥曾是陸軍軍官學校教員,陳誠認識,並早有暗戀之意。但陳誠已婚,原配夫人吳舜蓮,兩人感情不和,由來已久。之後,通過協商吳舜蓮同意離婚,據說,譚祥和陳誠,對吳舜蓮以後的生活作了很好的安排,還給她買了一座小洋樓。宋美齡原以為此事處理會很棘手,沒想到處理得這麼好,很是高興。他們通過商量,選了個好日子,把婚期定在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寓意“十全十美”。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九月十八日夜,日本關東軍突然發動了奉天事變,很快占領了沈陽,開始了策劃已久的侵華戰争。陳誠忙于軍務,隻好推遲婚期,将婚期改為十一月十二日,可是,戰事越來越緊,婚期到了,陳誠還是沒有趕回來,于是,又把婚期延遲到一九三二年元旦,這次是蔣介石親自安排,他們才在上海完婚。一九四九年,陳誠奉命先遣入台,譚祥随陳誠首批移居台灣,陳誠後任副總統。他們婚後生有四子二女,四子依次是陳履安、陳履慶、陳履碚、陳履潔;二女依次是陳幸、陳平。子女們都很有出息,陳履安後來是台灣行政院院長。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陳誠一家合影

譚延闿的小兒子譚季甫,娶妻曾昭楣,是曾國藩的姪外孫女。其他子女的下落,迄今查無史料。譚延闿一生混迹官場,忙于公務,不問家事,疏于家教,在這方面,他遠不如他的父親。譚家的輝煌,至譚延闿時代達到頂峰,譚延闿走了,頂峰也便塌了,譚家輝煌的時代,随之結束。正是:

大儒才俊入翰林,偏向宦海浪裡混,

輝煌成就随身去,可歎後嗣無來人。

(二)宦海沉浮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特别是民國曆史上,譚延闿是一位頗具聲望的政治家。他出生于晚清的官宦之家,又是光緒三十年甲辰恩科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未散館,以辦學務授編修,這給他的從政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他頭腦聰慧睿智,善于洞察時勢,能因勢利導,随機應變;他為人謙和豁達,善交朋友,精明幹練,處事圓通,是以,他成了民國官場上跌宕沉浮的不倒翁。當然,對于譚延闿,也是褒貶不一,是個頗具争議的曆史人物。他先後曾任兩廣總督、三次都督湖南、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等重要職務。

一九O四年,他入翰林不久,經允許,譚延闿回湖南辦學。那一時期,慈禧太後的政治立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變法,她由懷疑到反對,由反對到擁護並倡導變法,對她來說,是個痛苦的轉變過程。一九OO年八月十四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後挾光緒皇帝逃到西安避難。一九0一年九月七日,李鴻章與慶親王奕劻代表清政府與包括八國聯軍在内的十一國簽訂了《辛醜條約》,慈禧太後認為安全了,才于一九0二年一月七日回到北京,結束了長達一年五個月的流亡生涯。回到北京後,慈禧太後經過痛苦反思,決定推行“新政”,包括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校、建立新式軍隊等,她接受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觀念,決定推行政治體制改革,即推行君主立憲制。

譚延闿聰慧過人,聽到這一消息,立即于湖南予以響應,他在湖南到處奔走,廣交官紳富商,聯絡各方志士,搶先于湖南成立了“湖南憲政工會”,並得到時任湖南巡撫岑春煊的支援。一九0九年十月,湖南省咨議局正式成立 ,譚延闿出任咨議局議長,成了中國君主立憲派的領袖人物。

一九一一年五月,以慶親王為首的“皇族内閣”在北京成立時,各省咨議局聯合會在北京召開,譚延闿擔任會議主席,會議決定成立“憲友會”,旨在尊重君主立憲政體,促成責任内閣。

一九一一年十月,爆發武昌起義,革命軍勢如破竹,很快控制了武漢三市。革命形勢發展迅速,又很快波及湖南,湖南的革命黨上司人焦達峰(1887年—1911年)也在積極準備起事。這種形勢的變化,是譚延闿始料未及的。他想,革命軍是共和派的,是要推翻清廷的,它是立憲派的,是要改良清廷的,兩者不同,但還不是死對頭,再說,當時共和派是非法組織,沒有群衆基礎,立憲派是合法組織,有上方支援,又能取得地方鄉紳和商賈階層的支援。他想,利用革命黨起事為由,奪取政權,未嘗不是一個好時機。于是譚延闿一面對焦達峰表示響應起義,並站在立憲派的立場上提出要“文明革命”;後來又召集立憲派開會,布置奪權。但沒想到,革命黨動作神速,十月二十二日就占領了長沙,焦達峰和陳作新(1870年—1911年)分别被推舉為正負都督。譚延闿隻好亡羊補牢,他鼓動一些人四處放風,要求實行民治,組建《湖南參議院》,焦達峰清楚是譚延闿在後面鼓動的,但又不能得罪譚延闿,隻好同意了。這樣,譚延闿就當上了湖南參議院院長,其議員絕大部分來自原咨議局成員。譚延闿召開參議院工作會議,並制定了參議院工作章程,譚延闿想用工作章程來架空焦達峰。章程條文中規定:“參議院規劃民軍全局,行政用人一切事物”、“都督府之指令,須經本院決定加蓋印戳後,請都督蓋印,由本院發交各部門執行。”焦達峰看了,雖然心中不悅,但還是同意了。十月二十六日,同盟會上司人譚人鳳來到湖南,見立憲派當權,都督成了空架子,很不滿意,建議取消參議院。十月三十日,焦達峰召開各界代表大會,通過了譚人鳳的建議。譚延闿隻好辭去參議院院長的職務。可是,世事難料,一天夜裡,突然響起一陣槍聲,焦達峰、陳作新兩位政府都督,被亂槍打死。有資料說,兇手是一個叫梅馨的人,梅馨是焦達峰的一個管帶,跟随焦達峰多年,立過不少戰功,卻一直未能得到提拔,心中很憤悶。這天晚上他喝了點酒,想起這些,不僅怒火中燒,就叫上幾個兄弟,把兩個都督做了。做完之後,心想,雖然想當官,這個都督他可幹不了,想來想去,想到了譚延闿。他急忙帶了幾個兄弟,跑到譚延闿家,不由分說,就把睡夢中的譚延闿拉了起來,推上轎子,一溜小跑,擡到了都督府,譚延闿懵懵懂懂,不知就裡,一問才知道是這麼回事。他說:這都督我絕不能做,這不是引火燒身嗎?梅馨威脅說:你不做,就跟他們一起去!譚延闿就這樣被迫當上了湖南都督。後來有人說,這是譚延闿導演的一出戲,但他不做任何回應,他知道,如果做回應,那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梅馨後來被提拔為譚延闿的第五師師長。

一九一二年三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譚延闿率先緻電總統府,表示擁護和祝賀。七月,袁世凱正式以中華民國總統的名義,任命譚延闿為湖南都督。這就是譚延闿仕途生涯的第一次督湘。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二日,孫中山到江西,在江西湖口成立了“讨袁軍”,發動了“二次革命”,之後,有不少省宣布獨立,譚延闿于七月二十五日宣布湖南獨立。一九一三年八月十三日,擁袁桂軍龍濟元部攻陷廣州,繼而占領武昌。九月一日張勳的武衛軍攻克南京,包括譚延闿在内,各地也紛紛宣布取消獨立。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二次革命”主要上司人被通緝,他們相繼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敗。一九一三年十月六日,通過國會選舉,袁世凱被正式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十一月四日,袁世凱以“叛亂”罪下令解散國民黨,並驅逐國會内國民黨籍議員。至此,中國基本上實作了短暫的統一。 袁世凱對譚延闿在“二次革命”中的表現很不滿意,不放心,便派北洋軍閥曹锟等部進駐湖南,後派海軍中将湯芗銘接任湖南都督。譚延闿的第一次督湘,就此結束。他回到上海的家中,靜觀時局變化,以待時機。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袁世凱因尿毒症病逝,他生前曾欽定三個接班人: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國不可一日無君,三個人内心都想當總統,尤其段祺瑞,手握重兵,野心勃勃。但黎元洪原來是副總統,遞升總統是順理成章。一九一六年六月七日,黎元洪在北京東廠胡同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大總統。譚延闿的時機總算等到了,一九一六年八月三日,黎元洪通過段祺瑞任命譚延闿為湖南省長兼督軍,八月二十日譚延闿離開上海赴湖南上任。其實,段祺瑞用譚延闿不過是權宜之計,因為當時,他的實力還不足于控制全局,他需要時間,進一步積蓄自己的力量。一九一七年八月六日,他學習當年袁世凱的做法,免除了譚延闿湖南督軍職務,派傅良佐擔任湖南督軍。譚延闿對于段祺瑞簒政野心,早已心知肚明,他在離任之前就把湘軍劉建藩部和林修梅部調至湘南一帶,儲存了湖南的反段力量。九月九日就辭去湖南省長職務,濳回上海。譚延闿的第二次督湘,就這樣結束了。

不久,湖南便爆發了反段祺瑞的護法戰争,而且是劉建藩、林修梅率先打起的。開始時,譚延闿在靜觀事态發展,後來看到劉、林部,日見被動不支,處于危險境地,譚延闿急忙又趕回湖南,經過一番努力,促成了北軍與護法軍之間的停戰,接着又進一步促成了南北議和。這種議和也隻是權宜之計,因為南北各方都各自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但至少重挫了段祺瑞的擴張野心。當時,段祺瑞在湖南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把持湖南政權的張敬堯,是以,驅逐張敬堯是當時譚延闿的主要政治目标。為此,譚延闿在充分依靠湘軍力量的基礎上,采取“聯吳驅張”的政策,把張敬堯驅出湖南後,吳佩孚也撤出了湖南,使湖南自民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實作了境内無北軍駐防。至此,譚延闿開始了第三次督湘,並在湖南推行地方自治。譚延闿的這次督湘,顯然缺乏合法性,一無上方任命,二無地方選舉。

一九二0年四月,廣州軍政府委任趙恒惕為湖南湘軍總司令。趙恒惕早年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炮科,同盟會會員,參加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中被袁世凱逮捕並被判死刑,經譚延闿多方營救,改判三年。服刑期間,譚延闿對其家屬,十分關照。後又被譚延闿保釋出獄,二人成為好友,並成為譚延闿的部下。譚延闿的三次督湘,都曾得到他的鼎力支援。第三次督湘時,譚延闿曾許諾讓他擔任湘軍總司令,沒有兌現,趙恒惕便心存不滿。他上任後,便極力排擠譚延闿,譚延闿看已無法挽回關系,便于當年十一月離湘赴滬,就這樣被自己的部下趕下台,結束了三次督湘。譚延闿是一個善于思考,善于審時度勢的人,他回到上海後,開始反思自己三次督湘的前前後後。他第一次和第二次督湘,其任免都是當時的北京政府決定的,這次趙恒惕的委任是廣州軍政府下達的,說明北京政府已失去了掌控全局的能力,而廣州政府開始從背景走向前台,說明政局正在發生變化;還有,他意識到,他第三次督湘,表面上是趙桓惕把他擠跑的,實際上是廣州軍政府把他趕下台的,為什麼?他想來想去,可能是因為他搞“湖南自治”得罪了廣州政府。他終于想明白了,他的政治前途,不能脫離中國革命,不能脫離中國革命的目标,搞“自治”,是沒有前途的。

一九二二年陳炯明反叛,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到上海,譚延闿親自去上海碼頭去迎接孫中山。孫中山見了譚延闿半認真半玩笑地說:還搞湖南自治嗎?上兩次是北洋軍不讓搞,這次是被自己的部下趕下台。再說,自秦始皇開始國家就統一了,你還要搞分裂嗎?譚延闿聽了,有點面紅耳赤,說:以後我聽你的......那段時間,他們接觸很多,譚延闿對孫中山的理想和信念,了解的越來越多,内心産生了一種崇敬之情,見人就說:革命領袖非孫中山先生莫屬。一天,在上海滬環龍路四号孫中山先生的住宅裡,由周震鱗介紹譚延闿重新加入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是一九一二年)。從此,譚延闿一心一意跟随孫中山先生革命,並得到孫中山先生的信任和重用。當年六月,他任全湘讨賊軍總司令。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一九二三年後,譚延闿任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大學營内政部長、建設部長、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又把趙恒惕逼下台。這趙恒惕督湘後,和當初的譚延闿一樣,搞“地方自治”,是以,必然下台。但此時的譚延闿,已不是湖南的譚延闿,而是一個跟随孫中山革命走向全國的譚延闿。一九二四年一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他是一個睿智的人,他能審時度勢,随機應變,他辦事幹練,方法靈活,他為人圓通大度,人際關系很好,是以,在波瀾起伏、危機四伏的宦海之中,能如魚得水,平步青雲:

一九二五年七月,任廣州市國民政府委員、常務委員兼軍事委員會委員、常委,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九月,任理廣州國民政府軍事部部長。

一九二六年去一月,被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三月,代理廣州市國民政府主席。四月,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7七月,任代理國民黨中央黨部主席。

一九二七年三月後,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常委、中央政治局會議主席團成員、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國民政府委員、常委。武漢國民政府戰時經濟委員會委員。九月,甯漢滬三方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别委員會,任大會主席。

一九二八年二月,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十月卸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一職(由蔣介石擔任),轉任行政院院長兼任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财政委員會委員、委員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

一九三0年 九月二十二日,譚延闿于南京病逝,享年50歲。

譚延闿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大孝子、大才子、大書家,無人不曉。他是民國初期推行君主立憲制的扛旗人物,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他曾三次督湘,三次被趕下台,卻每一次都能重新站起來,成了政治上的不倒翁。但是,他的前半生,在政治上卻沒有什麼建樹。直到他跟随孫中山先生革命之後,得到中山先生的賞識和重用,他的政治才能方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現。譚延闿去世後,人們對他的評介褒貶不一,褒者說他是“民國一完人”、“民國大政治家”等;貶者說他是八面玲珑的“水晶球”、“藥中甘草”等。其實,褒貶集中起來,就是一個真實的譚延闿。這些貶他的“話”,譚延闿生前都坦然接受,這就是他的大度。仔細想想,這些未必就是缺點,這對于協調各方沖突,很有益處。用一首小詩,記錄其官場生涯:

當年扛旗推憲政,奔波半生事無成,

跟随中山創偉業,赢得生前身後名。

(三)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在叙述譚延闿的書法成就之前,有必要回顧一下民國時期中國書法的總體狀況。我在《關于中國書法的心得和思考》一文(見《一代名家》中國文聯出版社)中提出:“民國書法是清代書法的延續,清代書法的整體水準,應在元代和明代之上。當然,民國書法,水準也是很高的 。民國初期的中國書壇,不乏前朝遺老,如:吳昌碩、康有為、鄭孝胥、曾熙、華世奎、羅振玉、李瑞清、梁啟超等,活躍于民國書壇的書法名家還有:張伯英、譚延闿、于右任、弘一上人、王福廠、餘紹宋、馬叙倫、沈尹默、馬一浮、葉恭綽、胡小石、馬公愚、鄧散木、潘伯鷹、白蕉等......”。後來,人們又列出“民國書法十大家”和“民國書法四大家”。其“十大家”是: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鄭孝胥、曾熙、李瑞清、譚延闿、于右任、李叔同、溥儒;其“四大家”是:譚延闿、吳漢民、吳敬恒、于右任。不管怎麼排列,譚延闿都在其中,說明書法界對譚延闿的認可。民國“四大家”,都是政界高官,譚延闿是職位最高的。譚延闿在政治上、書法上,都是卓越的成功者。

前面提到,譚延闿一生有“三好”:好美食、好騎馬、好書法。書法,是伴随他一生的最重要的愛好。他自小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可謂少年得志,其書法受到當時位高權重的書法大家翁同龢的贊許。譚延闿書法的主要成就,就是對于中國傳統書法的傳承,具體說是對顔體書法的傳承。唐代是中國書法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内,中國的五體書法已達到鼎盛時期,特别是楷書(唐楷)是時人喜愛的手摩心追的書體。但是,到了宋代,以“宋四家”為代表的北宋書壇,倡導突出個性的“尚意書法”,由于行書最宜表達這種情懷,因而成為宋時最流行、最受歡迎的書體。篆書隸書卻受到冷遇,少有問津,楷書的處境,也非昔日,連起家于顔體的“宋四家”之一米元章,也著文批判唐楷,認為唐楷過度注重法規,缺少情趣,緻使唐楷也日漸失寵。

到了清代,因為清代的皇帝大都喜歡書法,唐後被冷落的書體,在清代又煥發生機,取得長足發展。由于康熙喜歡董其昌,乾隆喜歡趙孟頫,董趙書帖,便盛行一時。皇上喜歡,臣子們自然緊跟,于是,晉唐時期和元明時期的名家字帖,紛紛面世,由此,帖學興起,帖學主導了清代的中前期書壇,其代表人物是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等。但是,同為朝中重臣的錢沣,卻另有所思,他把精力集中在他所心儀的唐楷大家顔真卿及其書法的研究上,顔真卿是個楷行草皆精的書法大家,錢沣也遍臨諸體,有《顔氏家廟碑》、《中興頌》、《麻姑仙壇記》、《東方畫像贊》、《緻姪文》、《争座位稿》等十餘種,手摩心追,形神兼得。晚年,又能融彙歐陽詢、諸遂良的筆意于一體,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遂成為清代顔體大家第一人。

譚延闿早年學書不拘一家,先有其父譚鐘麟,後有王闿運、趙松雪、楊肇、翁同龢、劉墉、錢沣等,進而,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基礎。這其中,王闿運、翁同龢、錢沣三個人對譚延闿書法上的影響比較大。王闿運給他奠定了很好的楷書基礎;翁同龢的行書,對他的影響很大;錢沣作為清代顔體大家,吸引了他對顔體書法的興趣,萌生了他專工顔體書法的決心。譚延闿從三十四歲起,心無旁骛,主工顔體。他先從楷書開始,在楷書中又主工《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是顔真卿的代表作,其全稱是《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小字拓本,凡四十六行,下為第一百二十二通影印本。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專司顔體楷書,大體是在他三次督湘期間。一九二三年他跟随孫中山革命移居廣州之後,隻要有空閑時間,他依然工課不怠,臨帖不辍,但是臨帖範圍已由顔體楷書擴充到顔體行草書,直至外延到包括蘇東坡、黃山谷、米襄陽、祝枝山、董其昌等大家的書帖。他的書法視野在不斷拓寬,他的書法内涵也在不斷充實。不過,最能展現他書法成就的還是他的譚體楷書。黃埔軍校的校名“陸軍軍官學校”便是他題寫的;南京中山陵半山碑亭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的金字碑文,也出自他的手筆。

對于譚延闿的書法水準和他的書法成就,有如評價他的人一樣,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贊其學養豐厚,功力紮實,說他是民國至今,學顔者無出其右的書法大家;有說他技法趨于僵化,其作品缺乏藝術價值,等等。我認為,今天我們所說的顔體書法,已不僅僅是指顔真卿的書法,也包涵顔真卿書法的傳承者,判斷一個書法家是不是顔體書法的傳承者,不僅從技法上看,更要從風格上看。其實學習顔真卿書法的書家很多,遠的不說,就說清代的傅山、鄭闆橋、金農、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翁同龢等,他們起初都是從學習顔真卿的書法入手,但是後來他們或融入其他書體,或自成一家,已不具有顔體書法的形式和風格,是以,他們不是顔體書法的傳承人。相反,錢南園(錢沣)卻自始至終堅持顔真卿書法的技法和風格,並有突破,是以成為清代顔體書法第一人。清末的華世奎,也是顔體書法的傳承人,其顔體書法功力相當深厚,成為天津書法四大家之首。譚延闿是民國時期當之無愧的顔體書法大家,我後面再談。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上下數千年,書家多如繁星,作品浩似煙海。這其中,我認為有兩位書法巨人,一位是王羲之,一位是顔真卿。這樣說,肯定會有争議。他們的作品風格,各有不同。王羲之的作品精緻清華,雍容儒雅;顔真卿的作品雄渾勁健,樸厚博大。王羲之是個很幸運的人,由于唐太宗的欣賞,自唐代以來,他的書法,備受青睐,在當代尤為推崇,還設立了“蘭亭獎”,並把“蘭亭獎”作為中國書法的最高獎項。當代書法,已走向社會,成為大衆書法,人們對書法的參入度和關注度,史無前例。但是,當代書法的發展前景,依然是撲朔迷離,有種現象令人隐憂:一些書法精英,過度炫耀技法,專注形式,作品嬌弱柔媚,文化底蘊匮乏,與王羲之似乎漸行漸遠;反觀顔真卿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從宋代到明代,一直處境不順。到了清代,雖然遇到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但又有董其昌、趙孟頫在上面罩着,寫顔體的書家雖然有不少,但多是顔底趙面,顔底董面。在當代,顔體書法的處境大有好轉,學習顔體書法的人也很多,但有些現象還是令人困惑:顔體書法作品,入展難,獲獎更難。在這裡,我想引用曆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評述顔真卿的一段話,來進一步認識顔真卿:“初唐的歐、虞、褚、薛,隻是二王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顔真卿,才是新書體的創造者。”

現在,來進一步談談顔體大家譚延闿,他是清廷大僚的貴胄,憑他的才華,他學任何書體,都會成為一個著名的書法家,為什麼偏偏選上當時不被看好的顔體書法?我想,不外乎兩個原因。其一,是欽佩顔真卿的人格魅力,是惺惺相惜。顔真卿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朝廷命官,正值盛唐晚期,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戰功卓越。顔真卿仕途坎坷,跌宕起伏,但不管何時何地,對國家和對朝廷,忠貞不渝。七十五歲那年,還領命去曉谕叛軍将領,卻殘遭殺害。顔真卿不僅是個大書法家,也是一個大政治家。譚延闿也是一個大政治家,為了推行君主立憲制,他三次督湘,三次被趕下台,卻不氣餒;他第三次督湘時被自己的 部下趙恒惕趕跑了,他跟随孫中山革命後,趙恒惕下台,他卻不計前嫌。等等,展現了一個政治家的胸懷;其二,是欽佩顔真卿的書格魅力,是情趣相投。顔真卿的書法作品,大氣端莊,具有陽剛之氣,有鴻浩之志的譚延闿見了,如獲至寶,喜不自勝。是以,他選擇了顔體書法,並且為顔體書法的傳承和發展,堅持了一生。他曾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專工《麻姑仙塔記》220通,大字精寫198220字,並且多是背臨,每當臨帖時,總能做到心平氣和,全神貫注。他臨寫的《麻姑仙塔記》,可以作為後人學習顔體書法的一個範本。這是他在傳承顔體書法方面的一個代表之作;是他在傳承顔體書法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是他在傳承顔體書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最後,還是 用一首小詩來結束本文吧:

盛唐顔體魯公創,遭诟米颠于汴梁,

南園傳承有大功,祖安繼後成輝煌。

(四)作品欣賞

以下作品,均甄選于網上,在此深表謝意。

(4-1)《麻姑仙壇記》局部節錄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麻姑仙壇記》局部節錄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4-2 對聯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4-3 豎幅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4-4 書劄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譚延闿和他的書法成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