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作者:缘通734

王家宽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像

(一)谭家史略

谭延闿(1880年—1930年),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杰出的书法大家,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祖籍湖南长陵,生于浙江杭州。

谭延闿的祖父谭之恒,是国之监生,在湖南湘潭一带执教私塾。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喜交朋友,每年所赚银两,大都散尽,没有置下什么财产,日子过得挺清贫。但对儿子谭钟麟的教育很重视,为此,他求到他的远房亲戚八老爷,想把儿子送到八老爷办的私塾里学习,八老爷倒是答应了,但是条件很苛刻,一要儿子住在庙里,二要儿子作其他学生的伙夫。他同意了,回去跟儿子一说,儿子也毫不犹豫的的答应了。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钟林像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1822年—1905年),湖南茶陵人,字云觐、云砚,号文卿。他自小志向远大,刻苦勤奋,饱读诗书,在儒家教育的长期熏陶下,“忠君爱国”四个字,深深置于心中,成了他践行一生的准则。在咸丰六年丙辰科殿试中(1856年),他考取了二甲第10名,赐进士出身,散馆授编修,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人生。他内官曾任吏部右侍郞、户部左侍郞、工部尚书;外官曾任江南道御使、杭州知府、河南按察使、陕西巡抚、浙江巡抚、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福州将军等。他在作外官期间,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政绩,颇受朝廷赏识,获封疆大吏之美名。对朝廷,他的确按照他心中的准则,做到了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但对朝廷同西方国家签订一些土地租借协议的做法,却心存芥蒂。例如一八九八年四月十日,在他任两广总督期间,清政府与法国互换照会,“同意租借广州湾与法国九十九年......”。照会涉及到的面积是二十多平方公里。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法国政府以接收广州湾为名,调集三艘军舰数百人控制了广州湾並强行登陆,占领了吴三县、南三都、广州湾村后,修建兵营,构筑炮台,准备大肆扩张......短短几天时间,就占领了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谭钟麟,心急火燎,多次急电总理府,要求速派员前来与法国代表交涉,但均未得到回音。之后得到的回复是:他的两广总督被撤换了。还有,他最崇敬、最信任的慈禧太后,亲自批准将香港九龙租借给英国,租期99年。他很失望,很迷茫,很沮丧,他预感到大夏将倾,已无法挽回......于是,他以年老体弱多病为由,辞官回家,颐养天年。于1905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谭钟麟在书法方面,也造诣很深,他宗颜柳,师二王,取众家之长而成自家满目。他擅小楷,长行书,但因工作繁忙,创作作品不多,传世很少,其书名遂被政名所湮没。他的三子谭延闿,五子谭泽闿,也时为书法名家。

谭延闿(1880年—1930年),在谭钟麟的五个子女中,排行老三,人称三郞。当年,被誉为大孝子、大才子,后来,在风起云涌的动乱时局中,一展雄才,驰骋民国政坛,成为民国时期地位显赫的人物。他虽是“庶出”,但他天智聪慧,机敏伶俐,颇受其父的喜欢。他的母亲姓李名太,是丫环出身,后被其父纳妾(谭钟麟是一妻四妾),成为李夫人。李夫人为谭钟麟先后生了三个儿子,谭延闿是其中的老大。旧时的家规非常严格,“妾”的地位在家里是低人一等的,“丫环”出身的“妾”,地位就更低了,吃饭时只能站着,谭延闿看了心里好难过,心想将来一定要为母亲争口气,改变这种状况。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五岁时就进了私塾,並聘请名师王闿运(1832年 —1916年)执教,王闿运是湖南湘潭人,曾入曾国藩幕府。父亲还专门为他安排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读书、写文章、作诗、写书法等,都有具体的要求,有时还要随时检查。他每天都完成得很好,父亲非常满意。十一岁时,其书法已崭露头角,小有名气,那年,谭钟麟带着儿子和儿子的书法作品进京,请翁同龢批点。翁同龢见了赞到:“奇才!三令郞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谭钟麟听了喜不自胜。这翁同龢可非等闲人物,他是谭钟麟的同科状元,大清国的军机大臣,同治帝、光绪帝的两代国师,晚清时期的书法大家,能得到他的赞许,实属难得。此君慧眼,多年以后,果如所言。

一八九三年,谭延闿十三岁,到长沙参加生员考试,考取了秀才。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因父亲年事已高,谭延闿是个孝子,其主要精力是陪同父亲过好晚年,但並未放弃学业,期间也不断拜师访友,广收博取,丰富学养。一九O二年,他二十二岁,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貢士第一名,即会元。二百年里,湖南出过状元、榜眼、探花,却没有出过会元,谭延闿填补了这个空白。回到家里,举家为他道喜。母以子贵,谭钟麟郑重声明:“从即日起,李夫人可以和大家一样,平起平座,一起用餐”,谭延闿看着母亲,乐得满眼泪花,心想总算为母亲挣了口气。一九O四年,他二十四岁,参加了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殿试,考取了二甲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从此,步入了政坛,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由于谭延闿才华卓越,处事圆通,能顺天应人,因此,后来能在政坛上,平步青云。

谭延闿的妻子方榕卿,其父亲是方汝翼,曾任四川总督、江西布政使等职务,与谭家是世交。夫妻二人,感情笃厚,恩爱有加。这方榕卿,涵养厚蓄,知书达理,体贴丈夫,孝敬老人,无微不至。因为如此,谭延闿才能无后顾之忧,心无挂碍的在外打拼。他们育有六个子女:长女谭淑,二儿子谭伯羽,三女谭静(十岁死),四女谭祥,五儿子谭弼(字季甫),六女谭韵。一九一六年秋后,李夫人患病,方榕卿寸步不离,精心伺候,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没有通知谭延闿。但不曾想,病情日重,终于病故于上海的家中。此时,谭延闿刚履新职:湖南省长兼督军、湖南省参议院院长,忙的不可开交,但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往上海奔丧。第二年,谭延闿便扶灵迎葬于长沙,但谭家住宅到谭家墓地,必须经过族祠,按族规妾死后,出殡不能通过族祠大门,只能走侧门。族人劝谭延闿不要破坏族规,一些人堵住大门不让通过。见此状,谭延闿怒不可遏,就爬上灵柩,仰卧其上,大声喝道:“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族人见此状,只好放行。大孝子,看来名不虚传。由此事,我想起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他也是“庶出”,得知生母去世,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凯,一品大员,急回河南项城老家奔丧,为给母亲一份哀荣,他同族人和“嫡出”的长兄商量,出殡 时走大门,遭到拒绝,他也一腔怒火,却只能做罢。如果他有谭延闿这气魄,也许也会办成此事。

一九一八年六月,方榕卿身染重病,她怕分散丈夫的精力,不让家人通知他。此时,谭延闿正在筹划第三次督湘,准备驱逐湖南督军张继尧。不久,方榕卿于上海病逝,临终前,她托人专告谭延闿,希望他不要再娶第二个夫人,要好好抚养他们的子女。谭延闿听到妻子去世的噩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並发誓绝不再娶,他本是无浑不食的人,可这次他连续吃了一百天的素菜,以之铭志。一九二O年,妻子的灵柩由人护送回湘安葬。谭延闿的三次督湘也因部下反叛,被赵恒惕、程濳赶下台,宣告失败。

谭延闿是个有情有义之人,他与方榕卿于一八九五年三月三日在江西南昌结婚,妻子去世后,每年的三月三日,他都会为亡妻写一首诗,以表示深切的怀念。他不好色,从不寻花问柳。但他另有“三好”,一好美食,是个的道的美食家,南京城有名的饭店,他都吃遍了,他精研食谱,创多道自家菜,谓之“谭家菜”,並常用“谭家菜”招待宾客;二好骑马,相传,他有四匹金驹,一曰白龙、二曰小白龙、三曰风云飞、四曰烏云盖雪,並因之镌刻两枚书法闲章,一是“生为南人不能乘船食稻而喜跨鞍”、二是“马癖”;三好书法(该“好”后续)。此“三好”,虽是个人情趣爱好,但对于官高位显的政界大老,减少被政治猜忌,会起到一些保护作用。

陈炯明发动广州叛乱时,是谭延闿派兵救了孙中山,孙中山认为谭延闿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很喜欢。一九一七年八月宋美龄从美国留学归来,回到上海。谭延闿妻子去世后,孙中山就想促成他们的关系,宋家也很满意。这令谭延闿进退两难,他向亡妻做过承诺,不会再娶;不答应又会得罪孙中山和宋家,再说宋美龄美貌如花,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自己是个古板木讷的儒家弟子,不大合拍,还有,自己的年龄比宋美龄大十八岁,过于悬殊。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买了一份厚礼,到了宋家,跪地就拜,認宋老太太为干妈,宋老太太愣了一会儿,缓过神来,满脸堆笑,就認了这个干儿子,自然,他与宋美龄就成了干兄妹了。之后,他们常来常往,关系十分亲密,无话不谈了。后来他得知,蒋介石一直在追求宋美龄,宋美龄也很喜欢蒋介石,但是,全家除了大姐宋霭龄支持,其他人都反对,尤其哥哥宋子文。谭延闿对宋美龄说:“我来做工作。”工作当然不是很顺利,尤其是宋子文,两个人的关系,一度为此弄得很僵,但是最终还是同意了。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一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结婚仪式分两次举行,先在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景林堂”按基督教仪式举行婚礼,但主持人江长川临场突然拒绝主持,理由是蒋介石是多次离婚,与虔诚的基督教徒结婚,有损于基督教的名声。蒋介石只能临时找了余日章博士举持了婚礼,只有几个人参加。次日在上海大华饭店,按中国仪式举行婚礼,由蔡元培作证婚人,亲朋好友全部到场,场面非常隆重。

一九三O年九月二十一日,谭延闿在参加军事检阅中,突发脑溢血,立即被送到医院抢救。宋庆龄闻讯,急忙赶来探望,泪眼盈盈。谭延闿自感时间不多了,言语不清地说:“谭祥的婚姻就拜托你啦,请你在年轻有为的军官中,给她物色一个......”,宋美龄泪流满面,一边点头一边说:“你放心吧,这事我一定办好......”。由于抢救无效,谭延闿于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岁。

国民政府决定对谭延闿予以国葬,墓地陵园选在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下,位于中山门外灵谷寺的东北处,占地面积三百亩,並聘请当时的建筑设计名家关颂声、朱彬、杨廷宝进行设计。陵园于一九三三年落成,依山而建,颇具江南风格。陵园高耸的墓碑上,刻有蒋介石的亲笔题词“中国国民党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之墓”。在墓园广场的东北处立有一座白玉牌坊,其上有一幅对联:“凤翔鹰扬一代羽仪尊上国,龙盘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在陵墓的山坡上,有一块刻有“功在党国”和晴天白日国徽的国葬碑。后边,便是谭延闿的祭堂和墓室。解放后,由于政治原因,蒋介石的题词被磨去了,改成“灵谷深松”四个字,国葬碑撤掉了。文革期间,陵园遭到破坏。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一九八一年重修后的状况,不过墓室里放的是谭延闿的骨灰盒。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墓

谭延闿的后事安顿好之后,宋美龄就开始筹划他女儿谭祥婚姻之事,她和蒋介石商量,物色了两个人选,一个是陈诚,一个是胡宗南,两个人都很优秀,比来比去,觉得陈诚更优秀,就定陈诚了。她分别同两个人谈了,谭祥同意了,陈诚更是乐意。谭祥曾是陆军军官学校教员,陈诚认识,並早有暗恋之意。但陈诚已婚,原配夫人吴舜莲,两人感情不和,由来已久。之后,通过协商吴舜莲同意离婚,据说,谭祥和陈诚,对吴舜莲以后的生活作了很好的安排,还给她买了一座小洋楼。宋美龄原以为此事处理会很棘手,没想到处理得这么好,很是高兴。他们通过商量,选了个好日子,把婚期定在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寓意“十全十美”。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九月十八日夜,日本关东军突然发动了奉天事变,很快占领了沈阳,开始了策划已久的侵华战争。陈诚忙于军务,只好推迟婚期,将婚期改为十一月十二日,可是,战事越来越紧,婚期到了,陈诚还是没有赶回来,于是,又把婚期延迟到一九三二年元旦,这次是蒋介石亲自安排,他们才在上海完婚。一九四九年,陈诚奉命先遣入台,谭祥随陈诚首批移居台湾,陈诚后任副总统。他们婚后生有四子二女,四子依次是陈履安、陈履庆、陈履碚、陈履洁;二女依次是陈幸、陈平。子女们都很有出息,陈履安后来是台湾行政院院长。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陈诚一家合影

谭延闿的小儿子谭季甫,娶妻曾昭楣,是曾国藩的姪外孙女。其他子女的下落,迄今查无史料。谭延闿一生混迹官场,忙于公务,不问家事,疏于家教,在这方面,他远不如他的父亲。谭家的辉煌,至谭延闿时代达到顶峰,谭延闿走了,顶峰也便塌了,谭家辉煌的时代,随之结束。正是:

大儒才俊入翰林,偏向宦海浪里混,

辉煌成就随身去,可叹后嗣无来人。

(二)宦海沉浮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别是民国历史上,谭延闿是一位颇具声望的政治家。他出生于晚清的官宦之家,又是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未散馆,以办学务授编修,这给他的从政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头脑聪慧睿智,善于洞察时势,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他为人谦和豁达,善交朋友,精明干练,处事圆通,因此,他成了民国官场上跌宕沉浮的不倒翁。当然,对于谭延闿,也是褒贬不一,是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先后曾任两广总督、三次都督湖南、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重要职务。

一九O四年,他入翰林不久,经允许,谭延闿回湖南办学。那一时期,慈禧太后的政治立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变法,她由怀疑到反对,由反对到拥护並倡导变法,对她来说,是个痛苦的转变过程。一九OO年八月十四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到西安避难。一九0一年九月七日,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包括八国联军在内的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慈禧太后认为安全了,才于一九0二年一月七日回到北京,结束了长达一年五个月的流亡生涯。回到北京后,慈禧太后经过痛苦反思,决定推行“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创建新式军队等,她接受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观念,决定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即推行君主立宪制。

谭延闿聪慧过人,听到这一消息,立即于湖南予以响应,他在湖南到处奔走,广交官绅富商,联络各方志士,抢先于湖南成立了“湖南宪政工会”,並得到时任湖南巡抚岑春煊的支持。一九0九年十月,湖南省咨议局正式成立 ,谭延闿出任咨议局议长,成了中国君主立宪派的领袖人物。

一九一一年五月,以庆亲王为首的“皇族内阁”在北京成立时,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在北京召开,谭延闿担任会议主席,会议决定成立“宪友会”,旨在尊重君主立宪政体,促成责任内阁。

一九一一年十月,爆发武昌起义,革命军势如破竹,很快控制了武汉三市。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又很快波及湖南,湖南的革命党领导人焦达峰(1887年—1911年)也在积极准备起事。这种形势的变化,是谭延闿始料未及的。他想,革命军是共和派的,是要推翻清廷的,它是立宪派的,是要改良清廷的,两者不同,但还不是死对头,再说,当时共和派是非法组织,没有群众基础,立宪派是合法组织,有上方支持,又能取得地方乡绅和商贾阶层的支持。他想,利用革命党起事为由,夺取政权,未尝不是一个好时机。于是谭延闿一面对焦达峰表示响应起义,並站在立宪派的立场上提出要“文明革命”;后来又召集立宪派开会,布置夺权。但没想到,革命党动作神速,十月二十二日就占领了长沙,焦达峰和陈作新(1870年—1911年)分别被推举为正负都督。谭延闿只好亡羊补牢,他鼓动一些人四处放风,要求实行民治,组建《湖南参议院》,焦达峰清楚是谭延闿在后面鼓动的,但又不能得罪谭延闿,只好同意了。这样,谭延闿就当上了湖南参议院院长,其议员绝大部分来自原咨议局成员。谭延闿召开参议院工作会议,並制定了参议院工作章程,谭延闿想用工作章程来架空焦达峰。章程条文中规定:“参议院规划民军全局,行政用人一切事物”、“都督府之命令,须经本院决定加盖印戳后,请都督盖印,由本院发交各部门执行。”焦达峰看了,虽然心中不悦,但还是同意了。十月二十六日,同盟会领导人谭人凤来到湖南,见立宪派当权,都督成了空架子,很不满意,建议取消参议院。十月三十日,焦达峰召开各界代表大会,通过了谭人凤的建议。谭延闿只好辞去参议院院长的职务。可是,世事难料,一天夜里,突然响起一阵枪声,焦达峰、陈作新两位政府都督,被乱枪打死。有资料说,凶手是一个叫梅馨的人,梅馨是焦达峰的一个管带,跟随焦达峰多年,立过不少战功,却一直未能得到提拔,心中很愤闷。这天晚上他喝了点酒,想起这些,不仅怒火中烧,就叫上几个兄弟,把两个都督做了。做完之后,心想,虽然想当官,这个都督他可干不了,想来想去,想到了谭延闿。他急忙带了几个兄弟,跑到谭延闿家,不由分说,就把睡梦中的谭延闿拉了起来,推上轿子,一溜小跑,抬到了都督府,谭延闿懵懵懂懂,不知就里,一问才知道是这么回事。他说:这都督我绝不能做,这不是引火烧身吗?梅馨威胁说:你不做,就跟他们一起去!谭延闿就这样被迫当上了湖南都督。后来有人说,这是谭延闿导演的一出戏,但他不做任何回应,他知道,如果做回应,那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梅馨后来被提拔为谭延闿的第五师师长。

一九一二年三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谭延闿率先致电总统府,表示拥护和祝贺。七月,袁世凯正式以中华民国总统的名义,任命谭延闿为湖南都督。这就是谭延闿仕途生涯的第一次督湘。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二日,孙中山到江西,在江西湖口成立了“讨袁军”,发动了“二次革命”,之后,有不少省宣布独立,谭延闿于七月二十五日宣布湖南独立。一九一三年八月十三日,拥袁桂军龙济元部攻陷广州,继而占领武昌。九月一日张勋的武卫军攻克南京,包括谭延闿在内,各地也纷纷宣布取消独立。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二次革命”主要领导人被通缉,他们相继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一九一三年十月六日,通过国会选举,袁世凯被正式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十一月四日,袁世凯以“叛乱”罪下令解散国民党,並驱逐国会内国民党籍议员。至此,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袁世凯对谭延闿在“二次革命”中的表现很不满意,不放心,便派北洋军阀曹锟等部进驻湖南,后派海军中将汤芗铭接任湖南都督。谭延闿的第一次督湘,就此结束。他回到上海的家中,静观时局变化,以待时机。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袁世凯因尿毒症病逝,他生前曾钦定三个接班人: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国不可一日无君,三个人内心都想当总统,尤其段祺瑞,手握重兵,野心勃勃。但黎元洪原来是副总统,递升总统是顺理成章。一九一六年六月七日,黎元洪在北京东厂胡同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谭延闿的时机总算等到了,一九一六年八月三日,黎元洪通过段祺瑞任命谭延闿为湖南省长兼督军,八月二十日谭延闿离开上海赴湖南上任。其实,段祺瑞用谭延闿不过是权宜之计,因为当时,他的实力还不足于控制全局,他需要时间,进一步积蓄自己的力量。一九一七年八月六日,他学习当年袁世凯的做法,免除了谭延闿湖南督军职务,派傅良佐担任湖南督军。谭延闿对于段祺瑞簒政野心,早已心知肚明,他在离任之前就把湘军刘建藩部和林修梅部调至湘南一带,保存了湖南的反段力量。九月九日就辞去湖南省长职务,濳回上海。谭延闿的第二次督湘,就这样结束了。

不久,湖南便爆发了反段祺瑞的护法战争,而且是刘建藩、林修梅率先打起的。开始时,谭延闿在静观事态发展,后来看到刘、林部,日见被动不支,处于危险境地,谭延闿急忙又赶回湖南,经过一番努力,促成了北军与护法军之间的停战,接着又进一步促成了南北议和。这种议和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南北各方都各自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但至少重挫了段祺瑞的扩张野心。当时,段祺瑞在湖南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把持湖南政权的张敬尧,因此,驱逐张敬尧是当时谭延闿的主要政治目标。为此,谭延闿在充分依靠湘军力量的基础上,采取“联吴驱张”的策略,把张敬尧驱出湖南后,吴佩孚也撤出了湖南,使湖南自民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实现了境内无北军驻防。至此,谭延闿开始了第三次督湘,並在湖南推行地方自治。谭延闿的这次督湘,显然缺乏合法性,一无上方任命,二无地方选举。

一九二0年四月,广州军政府委任赵恒惕为湖南湘军总司令。赵恒惕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炮科,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中被袁世凯逮捕並被判死刑,经谭延闿多方营救,改判三年。服刑期间,谭延闿对其家属,十分关照。后又被谭延闿保释出狱,二人成为好友,並成为谭延闿的部下。谭延闿的三次督湘,都曾得到他的鼎力支持。第三次督湘时,谭延闿曾许诺让他担任湘军总司令,没有兑现,赵恒惕便心存不满。他上任后,便极力排挤谭延闿,谭延闿看已无法挽回关系,便于当年十一月离湘赴沪,就这样被自己的部下赶下台,结束了三次督湘。谭延闿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审时度势的人,他回到上海后,开始反思自己三次督湘的前前后后。他第一次和第二次督湘,其任免都是当时的北京政府决定的,这次赵恒惕的委任是广州军政府下达的,说明北京政府已失去了掌控全局的能力,而广州政府开始从后台走向前台,说明政局正在发生变化;还有,他意识到,他第三次督湘,表面上是赵桓惕把他挤跑的,实际上是广州军政府把他赶下台的,为什么?他想来想去,可能是因为他搞“湖南自治”得罪了广州政府。他终于想明白了,他的政治前途,不能脱离中国革命,不能脱离中国革命的目标,搞“自治”,是没有前途的。

一九二二年陈炯明反叛,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到上海,谭延闿亲自去上海码头去迎接孙中山。孙中山见了谭延闿半认真半玩笑地说:还搞湖南自治吗?上两次是北洋军不让搞,这次是被自己的部下赶下台。再说,自秦始皇开始国家就统一了,你还要搞分裂吗?谭延闿听了,有点面红耳赤,说:以后我听你的......那段时间,他们接触很多,谭延闿对孙中山的理想和信念,了解的越来越多,内心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见人就说:革命领袖非孙中山先生莫属。一天,在上海沪环龙路四号孙中山先生的住宅里,由周震鳞介绍谭延闿重新加入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是一九一二年)。从此,谭延闿一心一意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並得到孙中山先生的信任和重用。当年六月,他任全湘讨贼军总司令。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一九二三年后,谭延闿任广州陸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又把赵恒惕逼下台。这赵恒惕督湘后,和当初的谭延闿一样,搞“地方自治”,所以,必然下台。但此时的谭延闿,已不是湖南的谭延闿,而是一个跟随孙中山革命走向全国的谭延闿。一九二四年一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他是一个睿智的人,他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办事干练,方法灵活,他为人圆通大度,人际关系很好,因此,在波澜起伏、危机四伏的宦海之中,能如鱼得水,平步青云:

一九二五年七月,任广州市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委员、常委,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九月,任理广州国民政府军事部部长。

一九二六年去一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三月,代理广州市国民政府主席。四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7七月,任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

一九二七年三月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局会议主席团成员、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国民政府委员、常委。武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委员会委员。九月,宁汉沪三方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任大会主席。

一九二八年二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十月卸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一职(由蒋介石担任),转任行政院院长兼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委。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

一九三0年 九月二十二日,谭延闿于南京病逝,享年50岁。

谭延闿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孝子、大才子、大书家,无人不晓。他是民国初期推行君主立宪制的扛旗人物,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他曾三次督湘,三次被赶下台,却每一次都能重新站起来,成了政治上的不倒翁。但是,他的前半生,在政治上却没有什么建树。直到他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之后,得到中山先生的赏识和重用,他的政治才能方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谭延闿去世后,人们对他的评介褒贬不一,褒者说他是“民国一完人”、“民国大政治家”等;贬者说他是八面玲珑的“水晶球”、“药中甘草”等。其实,褒贬集中起来,就是一个真实的谭延闿。这些贬他的“话”,谭延闿生前都坦然接受,这就是他的大度。仔细想想,这些未必就是缺点,这对于协调各方矛盾,很有益处。用一首小诗,记录其官场生涯:

当年扛旗推宪政,奔波半生事无成,

跟随中山创伟业,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在叙述谭延闿的书法成就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民国时期中国书法的总体状况。我在《关于中国书法的心得和思考》一文(见《一代名家》中国文联出版社)中提出:“民国书法是清代书法的延续,清代书法的整体水平,应在元代和明代之上。当然,民国书法,水平也是很高的 。民国初期的中国书坛,不乏前朝遗老,如:吴昌硕、康有为、郑孝胥、曾熙、华世奎、罗振玉、李瑞清、梁启超等,活跃于民国书坛的书法名家还有:张伯英、谭延闿、于右任、弘一上人、王福厂、余绍宋、马叙伦、沈尹默、马一浮、葉恭绰、胡小石、马公愚、邓散木、潘伯鹰、白蕉等......”。后来,人们又列出“民国书法十大家”和“民国书法四大家”。其“十大家”是: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郑孝胥、曾熙、李瑞清、谭延闿、于右任、李叔同、溥儒;其“四大家”是:谭延闿、吴汉民、吴敬恒、于右任。不管怎么排列,谭延闿都在其中,说明书法界对谭延闿的认可。民国“四大家”,都是政界高官,谭延闿是职位最高的。谭延闿在政治上、书法上,都是卓越的成功者。

前面提到,谭延闿一生有“三好”:好美食、好骑马、好书法。书法,是伴随他一生的最重要的爱好。他自小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可谓少年得志,其书法受到当时位高权重的书法大家翁同龢的赞许。谭延闿书法的主要成就,就是对于中国传统书法的传承,具体说是对颜体书法的传承。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的五体书法已达到鼎盛时期,特别是楷书(唐楷)是时人喜爱的手摩心追的书体。但是,到了宋代,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北宋书坛,倡导突出个性的“尚意书法”,由于行书最宜表达这种情怀,因而成为宋时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书体。篆书隶书却受到冷遇,少有问津,楷书的处境,也非昔日,连起家于颜体的“宋四家”之一米元章,也著文批判唐楷,认为唐楷过度注重法规,缺少情趣,致使唐楷也日渐失宠。

到了清代,因为清代的皇帝大都喜欢书法,唐后被冷落的书体,在清代又焕发生机,取得长足发展。由于康熙喜欢董其昌,乾隆喜欢赵孟頫,董赵书帖,便盛行一时。皇上喜欢,臣子们自然紧跟,于是,晋唐时期和元明时期的名家字帖,纷纷面世,由此,帖学兴起,帖学主导了清代的中前期书坛,其代表人物是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但是,同为朝中重臣的钱沣,却另有所思,他把精力集中在他所心仪的唐楷大家颜真卿及其书法的研究上,颜真卿是个楷行草皆精的书法大家,钱沣也遍临诸体,有《颜氏家庙碑》、《中兴颂》、《麻姑仙坛记》、《东方画像赞》、《致姪文》、《争座位稿》等十余种,手摩心追,形神兼得。晚年,又能融汇欧阳询、诸遂良的笔意于一体,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遂成为清代颜体大家第一人。

谭延闿早年学书不拘一家,先有其父谭钟麟,后有王闿运、赵松雪、杨肇、翁同龢、刘墉、钱沣等,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这其中,王闿运、翁同龢、钱沣三个人对谭延闿书法上的影响比较大。王闿运给他奠定了很好的楷书基础;翁同龢的行书,对他的影响很大;钱沣作为清代颜体大家,吸引了他对颜体书法的兴趣,萌生了他专工颜体书法的决心。谭延闿从三十四岁起,心无旁骛,主工颜体。他先从楷书开始,在楷书中又主工《麻姑仙坛记》。《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的代表作,其全称是《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小字拓本,凡四十六行,下为第一百二十二通影印本。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专司颜体楷书,大体是在他三次督湘期间。一九二三年他跟随孙中山革命移居广州之后,只要有空闲时间,他依然工课不怠,临帖不辍,但是临帖范围已由颜体楷书扩展到颜体行草书,直至外延到包括苏东坡、黄山谷、米襄阳、祝枝山、董其昌等大家的书帖。他的书法视野在不断拓宽,他的书法内涵也在不断充实。不过,最能体现他书法成就的还是他的谭体楷书。黄埔军校的校名“陸军军官学校”便是他题写的;南京中山陵半山碑亭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金字碑文,也出自他的手笔。

对于谭延闿的书法水平和他的书法成就,有如评价他的人一样,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赞其学养丰厚,功力扎实,说他是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的书法大家;有说他技法趋于僵化,其作品缺乏艺术价值,等等。我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颜体书法,已不仅仅是指颜真卿的书法,也包涵颜真卿书法的传承者,判断一个书法家是不是颜体书法的传承者,不仅从技法上看,更要从风格上看。其实学习颜真卿书法的书家很多,远的不说,就说清代的傅山、郑板桥、金农、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同龢等,他们起初都是从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入手,但是后来他们或融入其他书体,或自成一家,已不具有颜体书法的形式和风格,所以,他们不是颜体书法的传承人。相反,钱南园(钱沣)却自始至终坚持颜真卿书法的技法和风格,並有突破,因此成为清代颜体书法第一人。清末的华世奎,也是颜体书法的传承人,其颜体书法功力相当深厚,成为天津书法四大家之首。谭延闿是民国时期当之无愧的颜体书法大家,我后面再谈。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数千年,书家多如繁星,作品浩似烟海。这其中,我认为有两位书法巨人,一位是王羲之,一位是颜真卿。这样说,肯定会有争议。他们的作品风格,各有不同。王羲之的作品精致清华,雍容儒雅;颜真卿的作品雄浑劲健,朴厚博大。王羲之是个很幸运的人,由于唐太宗的欣赏,自唐代以来,他的书法,备受青睐,在当代尤为推崇,还设立了“兰亭奖”,並把“兰亭奖”作为中国书法的最高奖项。当代书法,已走向社会,成为大众书法,人们对书法的参入度和关注度,史无前例。但是,当代书法的发展前景,依然是扑朔迷离,有种现象令人隐忧:一些书法精英,过度炫耀技法,专注形式,作品娇弱柔媚,文化底蕴匮乏,与王羲之似乎渐行渐远;反观颜真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从宋代到明代,一直处境不顺。到了清代,虽然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又有董其昌、赵孟頫在上面罩着,写颜体的书家虽然有不少,但多是颜底赵面,颜底董面。在当代,颜体书法的处境大有好转,学习颜体书法的人也很多,但有些现象还是令人困惑:颜体书法作品,入展難,获奖更难。在这里,我想引用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评述颜真卿的一段话,来进一步认识颜真卿:“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新书体的创造者。”

现在,来进一步谈谈颜体大家谭延闿,他是清廷大僚的贵胄,凭他的才华,他学任何书体,都会成为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为什么偏偏选上当时不被看好的颜体书法?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是钦佩颜真卿的人格魅力,是惺惺相惜。颜真卿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朝廷命官,正值盛唐晚期,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卓越。颜真卿仕途坎坷,跌宕起伏,但不管何时何地,对国家和对朝廷,忠贞不渝。七十五岁那年,还领命去晓谕叛军将领,却殘遭杀害。颜真卿不仅是个大书法家,也是一个大政治家。谭延闿也是一个大政治家,为了推行君主立宪制,他三次督湘,三次被赶下台,却不气馁;他第三次督湘时被自己的 部下赵恒惕赶跑了,他跟随孙中山革命后,赵恒惕下台,他却不计前嫌。等等,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其二,是钦佩颜真卿的书格魅力,是情趣相投。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大气端庄,具有阳刚之气,有鸿浩之志的谭延闿见了,如获至宝,喜不自胜。因此,他选择了颜体书法,並且为颜体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坚持了一生。他曾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专工《麻姑仙塔记》220通,大字精写198220字,並且多是背临,每当临帖时,总能做到心平气和,全神贯注。他临写的《麻姑仙塔记》,可以作为后人学习颜体书法的一个范本。这是他在传承颜体书法方面的一个代表之作;是他在传承颜体书法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他在传承颜体书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最后,还是 用一首小诗来结束本文吧:

盛唐颜体鲁公创,遭诟米颠于汴梁,

南园传承有大功,祖安继后成辉煌。

(四)作品欣赏

以下作品,均甄选于网上,在此深表谢意。

(4-1)《麻姑仙坛记》局部节录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麻姑仙坛记》局部节录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4-2 对联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4-3 竖幅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4-4 书札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谭延闿和他的书法成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