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作者:yiyi遊記

這兩天,“四大爺”的腦奔兒都彈了嗎?我前段時間給《鳳凰周刊》寫了一篇“紀念甄嬛傳十年”的文章,搬到自己的号裡供大家娛樂一下吧。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在不久之前的河南台中秋晚會上,《甄嬛傳》中飾演“沈眉莊”和“溫實初”的兩位演員,再次扮演起經典角色,這對劇中天人永隔的CP,終于在10年後的中秋節迎來了大團圓。兩人的同框不僅登頂熱搜,也讓觀衆大呼不再意難平。

10年前,《甄嬛傳》播出,連續24天創下收視率第一的佳績。那時,還沒人能預見,在之後的10年中,它還會如此深遠地影響着我們的生活。無論是演員們的後續發展、對電視産業的震動,還是劇中金句、名場面不斷被重新解讀、嫁接,好像《甄嬛傳》從未離開過我們,而是以各種形式存在于生活中,表情包、彈幕、知乎上的同人文、各種剪輯視訊,以及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後繼者們,這種奇觀如亞文化般存在着。《甄嬛傳》的十年,既是宮鬥劇的開啟,也是宮鬥劇的絕唱。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甄嬛傳,超長的長尾效應

在今年的“答案奇遇夜”晚會中,《甄嬛傳》中“安陵容”的扮演者陶昕然再次還原了劇中角色,來了一撥回憶殺。而晚會上,一位名為“麻辣菊花小團子”的知乎使用者,因為不滿劇中安陵容的結局,是以自發在網絡上編寫了67章的《甄嬛傳之安陵容重生》的文章,希望可以改寫安陵容的人生,感動得陶昕然掩面而泣,說話時數次哽咽。

好像10年間,《甄嬛傳》從未淡出過觀衆的視野,且仍能在網絡上輕輕松松就掀起現象級讨論。在另兩部宮鬥代表劇《如懿傳》《延禧攻略》下架後,對《甄嬛傳》去留的争論長時間霸占熱搜;即将還完債務的羅永浩稱會拍一部還債曆程的紀錄片,片名也要蹭《甄嬛傳》熱點,叫《真還傳》。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甄嬛傳》自2011年播出後,的确成績斐然:連續24天收視率第一,連續34天網絡點播量第一,在兩岸三地一年内播放了29次,網絡總點播量超過25億次。哪怕有超過44萬人打分,依然在豆瓣上保持着9.3的超高評分。排在它之前的,不是《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大宅門》這樣的宏大正劇,就是《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這樣的傳統經典。即便是與《士兵突擊》《武林外傳》《大宋提刑官》這些有群衆基礎的高分劇相比,《後宮甄嬛傳》的“格局”似乎小了點。它不屬于曆史劇、戰争劇、愛情劇,也不屬于懸疑、喜劇、諜戰,而是一個獨立劇種:宮鬥劇。但這并不妨礙它一紅就紅了10年。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這部劇為影視業輸送了大量優秀的中青年演員。主演陳建斌和孫俪自不必說,當時已是一線演員的兩人憑此劇積累了更具粘性的國民度,蔣欣、蔡少芬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有網友調侃2021年白玉蘭獎,簡直可稱之為“四郎和他的後宮團”:飾演“雍正”的陳建斌憑借《三叉戟》入圍最佳男主角,“淳貴人”譚松韻(《以家人之名》)、“甯貴人”熱依紮(《山海情》)入圍最佳女主角,而入圍最佳女配的“瑛貴人”毛曉彤則交出了話題劇《三十而已》。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劇播出不久,各種打着《甄嬛傳》旗号的“厚黑學”就上架了,無處不在的皇權,嚴密的晉升體系,後宮與前朝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最适用的場景便是職場,《從菜鳥到終極CEO:甄嬛傳裡的職場啟示錄》《看甄嬛傳學職場生存術》《甄嬛傳:華妃早知道該多好的道理》《後宮甄嬛傳之教我的80件事》……甚至還有學者發表過學術論文:《甄嬛傳》中的國際關系學。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劇中頻繁出現的餐食和藥品,也成為讨論熱點。有人複原了甄嬛最愛吃的藕粉桂花糖糕、沈眉莊小廚房裡做的棗泥山藥糕,還有人好奇劇中的中藥是否真的有“奇效”:舒痕膠能祛疤痕、麝香不利懷孕。

《甄嬛傳》還催生了“彈幕學”。彈幕是觀衆線上觀看時發送的短評,這些短評會實時出現在螢幕上。對劇情熟悉的觀衆,還會留下各種搞笑“包袱”。再次打開這部2011年的劇集,滿眼滿屏都是2021年網友留下的彈幕,這種時空錯位的反差感讓《甄嬛傳》的彈幕可以抛開劇情獨立觀看,甚至像是一部全民參與的喜劇節目。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還有各種奇怪的“蝴蝶效應”。比如台灣媒體曾報道過,《甄嬛傳》的熱播讓女主角孫俪成為新晉女神,她的“電眼”也成為整形範本,台灣各整形醫院雙眼皮手術增加了3成。台北市政府還曾開設了一條名為“一丈紅”的大道,雖然劇中的“一丈紅”特指酷刑,但台北的這條大道種植的是又紅又高的蜀葵,之是以叫“一丈紅”,無疑是為了蹭《甄嬛傳》的熱度。

2011年初,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圈,也發生了一件深刻改變中國的事件:微信誕生了。早于微信誕生兩年的微網誌,是當時最火熱的社交平台。社交媒體對電視劇播出效果的助推作用,在《甄嬛傳》上展現得淋漓盡緻。如今,社交網絡幾乎成為了新劇的主要宣傳平台,投放比例已經超過了線下路演推廣,許多新劇播出時還會通過制作表情包,剪輯“名場面”來引發讨論。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開啟大女主時代,卻成為宮鬥劇絕唱

《甄嬛傳》對國産電視劇産業的長尾效應更為直接。

《甄嬛傳》共有76集,當時曾賣出過一集300萬的天價。在它之後,電視劇的集數也越來越多。以2020年播出的電視劇為例,40集以上的比例高達70%。

在制作方看來,集數越多收益越高。《琅琊榜》的續集《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共50集,單集600萬,68集的《上陽賦》一集賣出了800多萬,87集的《如懿傳》單集賣900萬。如果不是兩位主演接連被列入“黑名單”,《赢天下》(原《巴清傳》)也能賣到800萬一集。而這也導緻了“注水劇”成為業内常态。

《甄嬛傳》的爆火也讓宮鬥劇再次迎來的春天。它的原著作者流潋紫曾說:“中國的曆史永遠是一部男人的曆史。作為女性,在曆史上留下寥寥數筆的隻有一些極善極惡的人物,完全失去個性。”

而這也恰恰給了電視劇更多的想象和創作空間,宮鬥通過表現各類人物的欲望訴求,來實作與觀衆的共情。而主角“更新打怪”的爽點,也更能迎合當下普通人的需求。加之女人間的鬥争對于閱聽人主要為女性的電視觀衆有天生的吸引力,國産劇中一直不乏宮鬥和宅鬥劇,尤其是在2004年香港TVB播出《金枝欲孽》後,誕生了一批如《美人心計》《宮心計》《大清後宮》《母儀天下》《孝莊秘史》這樣女性視角的宮廷戲。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許多萬人空巷的作品,都是女性為主角。

《甄嬛傳》大爆後,就有媒體将其與1990年的《渴望》相比。同樣創下收視記錄的兩部劇,同樣也都是“大女主劇”,傳遞的價值觀卻大相徑庭。《渴望》中弘揚的是女主角劉慧芳勤勞樸實、賢良淑德的品質,而後期“黑化”的甄嬛卻是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的女性角色,這也展現了觀衆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的變化。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是以,與其說《甄嬛傳》開啟了“宮鬥時代”,不如說它的出現,直接催生了“大女主”熱。而“大女主”的範疇除宮鬥宅鬥外,也蔓延到了仙俠、武俠、現代劇。加上“大IP+流量演員”的搭配,誕生了一批《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孤芳不自賞》《天盛長歌》《楚喬傳》《醉玲珑》《那年花開月正圓》《宸汐緣》這樣的作品。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但這些劇别說複制《甄嬛傳》的成功了,有的甚至連碰瓷兒的水準都夠不上。像是2014年播出的《武媚娘傳奇》,打着“大女主”的旗号,依然拍的是“瑪麗蘇”核心,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大宋宮詞》,女主角劉娥原本是與呂後、武則天齊名的成功女政治家,單薄的人設和混亂的剪輯卻把這個有野心、有謀略的女子,塑造成了大宋版的《賢妻》。哪怕爆劇《延禧攻略》裡,看似反其道而行,讓女主角當起了“黑蓮花”,但她的存在還是依托于皇帝的寵愛,最終對皇權的描繪,仍是浪漫和美化的。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即便是鄭曉龍原班人馬4年後拍攝的《芈月傳》和同樣為流潋紫所寫的《甄嬛傳》續集《如懿傳》,也難再續輝煌。直到2018年的《延禧宮略》和《如懿傳》,大女主劇最後的狂歡正式落幕。

反觀《甄嬛傳》,甄嬛和沈眉莊之間建立的女性同盟,甄嬛與槿夕、流朱超越主仆的情誼,才是真正在有意識地置男性角色于附屬地位,宣揚女性間的正面價值,颠覆父權和皇權的刻闆印象。而這才是女性意識逐漸覺醒的當代,觀衆需要的女性角色。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另外,也是從《甄嬛傳》開始,古言劇開始有意無意地标榜正劇化,在演員的選擇上也會強調老戲骨、演技派的加盟。

《甄嬛傳》劇組啟用當時已43歲,從未走過偶像路線的陳建斌扮演男主角,已經充分表明了立場:這不是一部偶像劇,也不是當時市場上流行的後宮劇,而是帶着正劇質感的宮鬥劇,沒有才子佳人,沒有不愛江山愛美人,沒有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沒有瑪麗蘇式的臆想宮廷,隻有被扭曲的權力與情感。這部劇在選角、置境、台詞、肢體、道具上盡可能還原和細節化:不同位分的嫔妃,行的禮數不盡相同;為重制鼎盛王朝,導演鄭曉龍還讓人将橫店故宮的牆壁翻修一遍,因為“大清王朝鼎盛時怎麼能有斷壁殘垣”。

無論是湯唯“下凡”參演的《大明風華》,還是章子怡一手包辦的《上陽賦》,在宣傳時強調的都是權謀、曆史、逆襲,也都有諸如周一圍、朱亞文這樣的實力派參演,但最後仍不免淪為瑪麗蘇劇,所謂的朝堂黨争、計策謀略像小孩子在過家家,核心仍是在談情。

而早它們許多年的《甄嬛傳》,披着宮鬥的外衣,卻不局限于勾心鬥角,而是通過多角博弈對當時的時代進行了側寫,不拘泥于談情說愛,而是在濃縮的曆史與情感中射影了人物的宿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中,嚴肅的權謀和浪漫的愛情找到了某種平衡。而裡面涉及到的忠誠、背叛、站隊、運籌帷幄、機關算盡,複雜人性,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會是有普世意義的。

導演鄭曉龍在一次采訪中說,他個人認為《甄嬛傳》是反封建的,它通過向觀衆展現封建社會的殘酷,讓女孩們放棄幻想。青年批評家邵燕君也評價:“這個劇沒有弘揚善和美,但它把我們這個世界的規則和潛規則的真實性和殘酷性揭示出來了。”76集《甄嬛傳》是甄嬛成長之路,也是她的心死之路。劇中自始至終的悲劇感,一直傳達着“宮鬥永遠沒有勝者”的核心價值觀。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這麼多年過去了,能同時做到兼顧人物豐滿和權謀線上的劇集屈指可數。《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做到了前者,《琅琊榜》做到了後者。

原以為10年前的《甄嬛傳》将是國産精品宮鬥劇的開端,如今卻發現,它雖是開端,卻也是高潮。它幾乎将宮鬥與權謀描繪到了極緻,再難有一部劇能開辟出新的角度。但這或許也意味着新的流行即将到來。

最近有報道稱,在《甄嬛傳》播出的10年後,鄭曉龍将再次攜手孫俪拍攝清宮戲《大清相國》,不過就目前劇組透露的消息看,這并不是一部大女主劇,而是一部大男主劇。比起再來一部《甄嬛傳2》,這可真算是更令人興奮的消息了。

《甄嬛傳》十年 宮鬥劇的開啟與絕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