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臣範仲淹帶兵守邊關,心潮澎湃寫下一首邊塞詞,堪稱千古絕唱

作者:陳詩舊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自唐代以來,邊塞詩就成了古典詩歌中想象力最豐富,思想性最深刻,藝術性也最強的一部分。是以,也成就了一批很有名的邊塞詩人,他們當中,有的去過邊塞,有的沒有,但無論怎樣,他們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使得後來的宋代,更有文學家将邊塞因素融入詞的創作當中去,如,範仲淹。

文臣範仲淹帶兵守邊關,心潮澎湃寫下一首邊塞詞,堪稱千古絕唱

北宋仁宗期間,有個李元昊在西北建立了西夏,悍然發動戰争,肆意掠奪,侵犯北宋邊境。範仲淹臨危受命,開赴邊境,于康定元年到至慶曆三年這段時間裡,他身兼陝西經略副使和延州知州兩大重任。

範仲淹在陝西任職期間,曾戍邊禦敵,勸課農桑,既号令嚴明又愛撫士兵,百姓安居樂業,西夏深為憚服。但是,畢竟是遠離親人而戍守苦寒邊疆,秋風襲來,滿目蕭條,難免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于是有感而發創作了千古絕唱《漁家傲·秋思》,堪稱邊塞詩詞中的極品佳作。

文臣範仲淹帶兵守邊關,心潮澎湃寫下一首邊塞詞,堪稱千古絕唱

《漁家傲·秋思》

〔宋代〕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範仲淹在邊關近四年,有着邊境的真實生活體驗,更是長期與戍邊軍士、邊境百姓接觸,故而我們讀這首詞能夠感受到範仲淹在寫這首詞的時候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全詞沉郁雄渾,慷慨激昂,将自己戍邊衛國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緻,同時也反映了戍邊将士生活戰鬥環境的艱苦以及他們思念親人的情感。

文臣範仲淹帶兵守邊關,心潮澎湃寫下一首邊塞詞,堪稱千古絕唱

詞的上片寫塞外風光。作者從大處落筆,通過“塞下秋來風景異”勾勒出一幅塞外風光圖。“塞下”交代了地點,“秋來”點明了時間,“異”更是意味深長,極為精當。它不僅統領了下文,寫出了塞下風景與江南的迥然不同——蕭索、凄涼而又不失壯闊,而且也讓我們隐隐感到了一顆思鄉之心在跳動,巧妙地為下片抒發思鄉之情做好了鋪墊。

文臣範仲淹帶兵守邊關,心潮澎湃寫下一首邊塞詞,堪稱千古絕唱

“衡陽雁去無留意”,歸鴻南飛,長空鼓翼,毫無羁留之意。“四面邊聲連角起”,胡笳互動,牧馬悲鳴,軍号聲聲四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數不清的山峰猶如屏障一般聳立,斜陽西沉,煙霧彌漫,一座孤城緊閉。“異”存在于比較之中,通過作者對塞下與家鄉風景的比較,透過作者對塞外風景的獨特感受,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的心緒,同時全片的思鄉之情也由此綿綿而出。

文臣範仲淹帶兵守邊關,心潮澎湃寫下一首邊塞詞,堪稱千古絕唱

詞的下片轉入抒情。抒寫了抵禦外患、建功立業的決心及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起句以“一杯”與“萬裡”形成了懸殊的對比,訴盡了杯酒難銷的濃重鄉愁。次句化用典故,表明戰争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無從談起,可是要取得勝利,以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談何容易。

文臣範仲淹帶兵守邊關,心潮澎湃寫下一首邊塞詞,堪稱千古絕唱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片寫夜景。深夜裡傳來悲涼抑揚的羌笛聲,大地鋪滿冷霜。如此凄清寒夜,滿腔愛國激情和濃重鄉思的詞人思潮翻滾,怎堪入眠,自然引出“人不寐”。結句由己及人,總收全詞,道出了将軍與征人共同的情愁:既希望取得偉大勝利,卻因戰局長期無進展,又難免有思念家鄉、牽挂親人的複雜而沖突的情緒。愁更難堪,情更凄切。

文臣範仲淹帶兵守邊關,心潮澎湃寫下一首邊塞詞,堪稱千古絕唱

範仲淹的這首《漁家傲》悲涼、雄渾,曆來評價極高,劉永濟先生曾說:“詞旨雖雄壯而取境卻蒼涼也。相傳歐陽修見範此詞,戲呼為‘窮塞主’。”中國封建王朝是一個古代等級分明的社會,不少邊塞詩人在寫詩詞的時候,着眼于邊境景物與自己的情感,而忽略了将士與百姓,範仲淹則不同,他時時挂牽戍邊将士與百姓,極其難能可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