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每一個醫學生都有一個共同向往的醫院,那就是北京協和醫院。有人曾經這麼形容北京協和醫院:“閻王讓你三更走,協和留你到五更。”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這說明了北京協和醫院是多麼的厲害。
作為中國排名第一的醫院,協和不止救治了無數的病人,并且也培養出了無數優秀的醫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有這麼一位女醫生不得不提,她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的第一位中國籍女醫生,并且她還接生了超過5萬名嬰兒,在這些嬰兒中不乏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孩子梁從誡、以及中國文壇巨匠冰心的三個孩子等知名人士,是以她也被稱為“萬嬰之母”,而她就是林巧稚。

林巧稚1901年出生于廈門鼓浪嶼思明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在當時那個年代,人們普遍有一種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當時的女性根本就沒有社會地位,隻是被當作男人的附屬品。所幸廈門鼓浪嶼的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是以島上住了許多外國人和傳教士,也正是是以,鼓浪嶼島上的人思想比較開化,而林巧稚的父親林良英就是一個思想開明的人,從小就教林巧稚英語,并且教育她以後做一個獨立的女子。
林巧稚一開始并不是學醫的,她後來之是以選擇醫學,是因為她的心酸往事。在林巧稚5歲的時候,她的母親因為患宮頸癌離開了人世,是以,在那個台風肆虐的夜晚,林巧稚的心中種下了一個想當醫生的萌芽。
1921年北京協和醫科大學落成,在廈門女子師範學院任教的林巧稚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她心中那顆當醫生的萌芽徹底開放了,她不顧家人的反對,義務反顧的報考了該院校。
此時林巧稚已經20歲了,她的家人給她規劃的生活路線是嫁人生子,如果讓她去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上幾年學,那麼她就成了一個大齡剩女,這條規劃好的路線就被徹底打亂了,因為學醫之路太漫長了。可是林巧稚對此并不在乎,她隻想學醫去救人,也正是是以,她的一生都是在求學中度過,并未嫁人。
為了成功考上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林巧稚做了大量的準備的工作,以她當時的學識考上是肯定沒問題的,但是在考試英語的過程中,她的朋友餘瓊英突然在考試途中中暑暈倒,為了救助餘瓊英,林巧稚中斷了自己的英語考試,将餘瓊英擡到了陰涼的地方,并且迅速處理了這個突發事件。可是當她解決後再傳回考場時,發現考試已經結束了。
林巧稚以為自己的學醫之路就此終結了,便垂頭喪氣地回到了鼓浪嶼,可是沒想到一個月之後她竟然收到了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原來當時的考場老師将林巧稚救人的事情上報給了學校,學校考慮到了她良好的品質,以及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和其他科優異的成績,最終将她給破格錄取了。
1929年,林巧稚從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畢業,取得了博士學位,并且被北京協和醫院聘請為院内的婦産科大夫,是以,林巧稚不止成為了協和婦産科第一位中國女醫生,也成了第一位畢業留院任職的中國學生。
在協和工作期間,她是婦科裡唯一的女醫生,盡管她初出茅廬,但是女性患者還是喜歡去找她看病,畢竟同性之間更容易溝通和了解。感受到了患者信任的林巧稚更加的努力,僅用了半年時間,她就成功地晉升為住院醫師,而一般人想走完這個過程最少需要五年。
1932年林巧稚被派往了英國深造,後來又去了奧地利和美國深造,一直到1940年才結束了自己所有的學習,傳回了祖國,留學歸來的她被晉升為婦産科主任,也是協和第一位中國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協和醫院因為被日本人占領,被迫關閉。失去了工作場所的林巧稚并沒有放棄她的醫學生涯,她反而在北京東堂子胡同開了一間私人診所,繼續收治病人。在這六年裡,她一共救治了8887名女性病人,并且對于那些貧苦患者,她不止免除患者的醫藥費,甚至還主動出錢去幫助她們,也正是是以,林巧稚被患者們稱為活菩薩。
1948年,受醫學教育家李宗恩的多次邀請,林巧稚關停了她的診所,重新傳回了協和醫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林巧稚收到了份開國大典的邀請函。但是她并沒有去參加,因為她認為自己是一個醫生,應該以救治病人為主,而且她向來不關心政治,在之前解放戰争時期,蔣介石的保健醫生盧緻德就曾經給她寫過信,希望她能站隊國民黨這邊,不過林巧稚并沒有回複,而是直接無視了。
重開後的協和醫院雖然變得平民化,能夠讓普通老百姓也看得起病了,但是也經常會有一些身份特殊的病人來看病。
一天,護士領進兩名衣着樸素的婦女,她們挂的是林巧稚的專家号(專家号價錢是普通号的10倍)。林巧稚看到後,直接說道:“以後不用挂專家号,要多花不少錢,普通号也可以的,就是需要多等一會。”
送走了這兩位婦女後,護士詫異地問道:“你不知道剛才那位患者是誰嗎?”林巧稚聽後搖了搖頭,護士看林巧稚确實不知道,說道:“那位看病的患者是周總理的夫人”,林巧稚聽後趕緊翻了翻病例,看到了患者的名字——鄧穎超。
這次和鄧穎超的接觸,使林巧稚一改對政界人士的印象,後來她接到了中南海的會議通知,一向遠離政治的她這次并沒有無視,因為這次會議是周總理主持的,她便想親眼看看如今的政黨到底是什麼樣。
經過了這一次會議,林巧稚發現共産黨和國民黨完全不一樣,如今的執政黨不像國民黨那樣專注權利之争,而是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政黨。也正是是以,林巧稚改變了她以往對共産黨的刻闆印象。
1962年的一天,林巧稚接到了一封名叫叫焦海棠的來信。焦海棠是一名内蒙古標頭市的女工,她之前分娩過4個孩子,但是除了頭胎小産外,其他的3名孩子全部都是出生後全身發黃而夭折,現在她懷上了第5個孩子,她不想再經曆喪子之痛,是以就給林巧稚寄了一封信,想要問問林巧稚她該怎麼辦。
林巧稚通過信中的症狀描述,确定焦海棠的孩子們是患上了黃疸,也就是新生兒溶血症,是嬰兒和母親的血型不合引發的同族免疫性疾病。
林巧稚非常心疼焦海棠的經曆,但是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幫到焦海棠,因為在當時,國内是沒有新生兒患上黃疸還能存活下來的案例,并且國際上也很罕見。
林巧稚不忍心讓焦海棠再次經曆喪子之痛,于是她翻遍了國際上的醫學資料,四處尋找救治方法,最終給焦海棠的第五子定制了一個特别的方案。
在當時為焦海棠接生以後,孩子果然開始慢慢變黃,紅細胞被破壞,開始出現溶血症狀,如果膽紅素變得足夠高的話,這個孩子就會夭折。
這個時候林巧稚就開始每分鐘給孩子抽血,把被溶掉的血抽出來15毫升,再注入8毫升新的血。因為新生兒非常的脆弱,如果稍微出一點差錯,那麼這個孩子就沒了,于是林巧稚就每分鐘都卡着時間和血量給新生兒抽血換血,足足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才将新生兒的壞血給換掉。也正是是以,這個孩子最後成功地被救了下來,後來焦海棠為了感謝林巧稚和其他醫生,特别給這個孩子取名為協和。而這也是國内第一例新生兒溶血症治愈案例。
1978年,林巧稚因為患上了“缺血性腦血管病”數次昏迷,她身邊的親友經常勸她不要再工作了,但是她仍然在堅持,甚至還要求護士如果遇到緊急患者一定要通知她,哪怕是半夜她在睡覺也要把她叫醒。
1983年,林巧稚的病情惡化,她在昏迷當中還斷斷續續地喊道:“快給我産鉗,又是一個胖娃娃”。同年4月22日,林巧稚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終年82歲。
在她去世前,林巧稚立下了遺囑要把她一輩子攢的三萬塊錢捐給醫院事先串通的人所,為孩子們做最後一點事。
林巧稚雖然這一生沒有結婚生子,但是通過她手接生了5萬名新生兒,對她來說,這5萬名新生兒就是她的孩子,而這也是她一生所珍視的醫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