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又胖又有腿疾的朱高熾,憑什麼得到朱棣的認可?

作者:春風解語

提起靖難之役,大家首先想到可能會是朱棣的勇猛,可是有一個人大家一定沒有想到,那就是朱高熾,他在這場戰役中,以五萬兵力阻擋了李景隆的五十萬人馬。

朱棣并不是太喜歡又胖且腿腳還有些問題的朱高熾,與漢王朱高煦比起來,朱高熾從形象上就敗下陣來。

不過因為一場戰争,朱棣明顯對朱高熾生出了好感,甚至可以說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靖難之役假如失敗的話,對朱棣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朱允炆為何要削藩,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覺得藩王會威脅他的地位和統治,同時藩鎮的存在也加大了國家開支。

對于國家來說,削藩不是壞事,可是壞就壞在,這些藩王也不會束手就擒,自古就有成王敗寇之說,朱允炆削不掉藩王,他就要承擔後果,同理也可以證明,朱棣也是這樣的。

又胖又有腿疾的朱高熾,憑什麼得到朱棣的認可?

在靖難之役後,朱棣黃袍加身,他立了朱高熾為太子,且放棄了一直在身邊出生入死的朱高煦,而且朱棣曾說過漢王朱高煦更加類己,可為何一場戰役就改變了所有的想法呢?這裡就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了。

朱允炆可以削藩嗎?其實也不是不可以,隻是他的步子邁得有些太快,在根基尚且不穩的情況下,就有了這個想法,這無異于把自己架在碳火上“燒烤”。

古人常說一句話,叫做“欲速則不達”,急着要辦的事情往往辦不成功。

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隻提出了削藩的建議,卻沒有想到削藩後的結果。

當各個藩王被莫須有的罪名扳倒時,朱棣豈能沒有别的想法呢?

于是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在這場戰役中,朱高熾一直守在北京城中,朱高煦與朱棣卻一路征戰,試想如果沒有朱高熾的死守,朱棣再牛也無暇顧及自己的“家門口”。

建文元年九月,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開始籌劃對朱棣的“老巢”北京發動全面進攻。

此時朱棣正在别處征戰,也必定帶走了精兵強将,留給朱高熾的隻剩老弱病殘,李景隆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便兵臨北京城。

又胖又有腿疾的朱高熾,憑什麼得到朱棣的認可?

開局很簡單,李景隆把北京城團團圍住,之後奪取了主要的入京之地——通州,這等于切斷了後援。

假如朱棣回應,那就在半路上給他打個伏擊,最好是一網打盡,李景隆的算盤珠子打得很響,仿佛一切都十拿九穩了。

可是李景隆沒有想到的是,朱高熾居然以區區幾萬人的老弱病殘擊敗了他的五十萬人馬。

五十萬人衆兵臨城下,不用一個個去數也能讓人心生畏懼,可朱高熾卻并沒有被這種陣仗吓退,他鼓勵老弱婦孺都參與到保衛北京城的戰鬥之中。

僵持了一個月,李景隆覺得差不多了,便對北京發起了總攻,鬥志昂揚,勢必要拿下城樓,而此時的朱高熾也抱着決一死戰的心,等待着暴風雨的來臨。

一邊是來自精銳部隊的攻擊,一邊是無可奈何的守城,如果要比較決心的話,無論怎麼看,拿生命守護城樓的人仿佛更加悲壯。

在李景隆強力的攻擊下,北京城随時都有被攻破的危險,可無論怎麼打,北京城固若金湯,到最後李景隆自己都着急了,此時朱棣若殺個“回馬槍”,自己是否招架得住?

又胖又有腿疾的朱高熾,憑什麼得到朱棣的認可?

果然,朱棣在進行完一場戰鬥後,轉而回援北京,抽出手的朱棣可謂戰無不勝,直接與北京城中的朱高熾裡應外合,打敗了李景隆。

其實這是一場非常危險的戰鬥,朱高熾假如守不住北京城,就相當于朱棣的“老巢”會被端了,一旦這件事情發生了,對朱棣來說就相當于滅頂之災。

實際上朱高熾并非武将,他也不可能親自挂帥出征,但是朱高熾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禮賢下士,沒有一點皇親貴族的架子,也正因為這一點,他頗受将士們的敬重。

要想打赢仗,士兵才是最重要的力量,朱高熾深谙其中的道理,以仁義服衆。

朱高熾除了以仁義為本外,還用人不疑,行軍打仗最忌諱的是猶豫不決,在戰場上容不得半點搖擺,因為有一點猶豫可能就會錯過一個機會,而這個機會也許就是生死攸關。

靖難之役可以說是朱高熾一生中最耀眼的時刻了,可能有人會說李景隆太菜了,以五十萬大軍的兵力居然沒有攻破北京城,事實證明,真不是李景隆菜,而是朱高熾的确難對付。

李景隆攻打北京,是從南到北,在冷兵器時代,沒有車馬運輸,在路上就會出現很多狀況,還沒有走到北京城,已經出現車馬勞頓的情況了,遠征自古就難,更何況是一個太平了很久的将軍了。

南北方的氣候有很大的差異,李景隆攻城時在十月份,北方的天氣在十月已經更深露寒,是以李景隆在外部條件下就不讨巧。

李景隆雖然有五十萬之衆,但是這些人都隻是臨時整合起來的,并沒有團結一緻的決心,對比北京城内的士兵,他們的信心并不堅定,為何北京城中會做到人人皆兵呢?原因太簡單不過了,如果城破,老百姓就會流離失所,被戰争的火焰“吞噬”,在雙方不同心理的驅使下,李景隆的五十萬人馬就成為了虛設。

當然,李景隆也隻是一個臨時受命的将軍,他也不知道怎麼去處理這五十萬“散沙”,實際上北京城久攻不下,李景隆也不能全部“背鍋”,建文帝朱允炆也應該負責,他沒有想到其他叔叔都乖乖“引頸就戮”,隻有朱棣會反抗,而這一手讓朱允炆都始料未及。

又胖又有腿疾的朱高熾,憑什麼得到朱棣的認可?

匆匆忙忙的削藩,匆匆忙忙的攻打北京城,不敗才有鬼呢。

李景隆攻打北京城時非常急功近利,他想拿到首功,在部下瞿能率領千餘精騎,殺入張掖門時,他居然下令不讓瞿能進襲,大家都知道在戰場上錯過一個機會就将是萬劫不複,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就是這個意思了。

當然李景隆自身确實有問題,他太過貪功,同時又輕信小人,對身邊有才幹的人并沒有利用起來,如若不是如此,别說是朱高熾了,可能朱棣都已經被滅了幾回了。

朱高熾在北京保衛戰中固守城樓,表現出沉着的心理素質,以及高超的統兵才幹,從這之後,朱棣對他也刮目相看,但是朱高熾始終有一個腿腳不友善的毛病,這一點朱棣耿耿于懷,在靖然之役後,朝臣們一直推舉朱高煦為太子,朱棣也有過一絲搖擺,可最後他權衡利弊,還是讓朱高熾做了太子,同時朱高熾還有一個别人不具備的優勢,他還有一個聰明的兒子——朱瞻基,朱棣非常喜歡他。

又胖又有腿疾的朱高熾,憑什麼得到朱棣的認可?

朱高熾做了二十年皇太子,登基十個月就駕崩了,是不折不扣的“短命皇帝”,可這個又胖且又有腿疾的人,卻是一個仁義之君,他所做的政績,所做的貢獻,對後世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圖檔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