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中擁有羞花之貌的貴妃楊玉環,于聞名曆史的安史之亂中魂斷馬嵬坡,而這大名鼎鼎的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便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他們背叛唐朝,發起戰亂,意在奪取唐朝的最高統治權。
戰亂之下為一代絕世佳人就此香消玉殒而慨歎惋惜的同時,能促使身為唐玄宗寵臣安祿山起兵謀反的原因也不禁引人深思。
按照常理來說,在開元晚年安祿山還曾拜楊貴妃為母,可以說是極受玄宗寵信的,那麼身居高位的安祿山又為何還要反唐呢?據相關學者分析論證後得出結論:換作是你也要造反。

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社會、經濟空前繁榮,整個社會達到了繼唐太宗李世民與女皇武則天之後的又一個高峰時期。或許是前半生太過兢兢業業、勵精圖治,晚年的唐玄宗沉浸在天下太平的理想狀态之下愈發怠政。
尤其是在唐玄宗改元天寶之後,對待政務愈加不上心,盛世時期的節儉之風更是蕩然無存,反而整日沉浸于歌舞詩樂之中,一味地貪圖享樂,後宮佳麗三千人,唐玄宗唯獨盛寵貴妃楊氏。
相傳,貴妃噬甜,尤其愛吃荔枝,唐玄宗便下令開辟荔枝産地嶺南到京城的專屬貢道,更不惜人力物力連夜運回新鮮荔枝隻為博美人一笑,玄宗與貴妃縱情聲色,宮中奢侈之風愈盛。
朝中親貴多作趨炎附勢的谄媚之态,紛紛巴結讨好貴妃一族;更荒誕的是,安祿山為保自己的榮華與地位,竟然拜了比自己還小十幾歲的楊貴妃為母,以表自己對唐玄宗的效忠之心。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貴妃一朝承寵,族中兄弟姐妹也紛紛跟着受封行賞,原本門第并不多榮耀的楊家在朝中的地位瞬間扶搖直上;族兄楊國忠更是位及宰相,楊家兄妹的奢靡風氣也愈發猖狂,這為後來唐朝發生叛亂埋下了隐患。
據記載,楊貴妃的姐姐們分别被封為南韓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更享有與皇帝和貴妃共浴華清宮的殊榮。
楊氏姐妹出行之奢靡作派甚至可以與皇室成員的待遇相提并論,楊家子弟仗着貴妃得寵橫行霸道的行徑更是在當時激起了民憤。
楊國忠自恃皇親國戚,且妹妹玉環又久蒙聖寵,在他的巴結逢迎下,楊氏一族多人做了朝中的高官。逐漸地,朝堂之中形成了以楊國忠為首的楊氏權力圈,楊國忠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勢滔天,此時的唐朝開啟了外戚專權亂政的局面。
玄宗晚年,正直忠臣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到貶黜,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之人逐漸把控朝中局勢,但凡是忠正賢德之士相繼被他們彈劾謀害,朝中局勢一片烏煙瘴氣的糜爛之态。
李林甫本就身為宗室身份尊貴,且官拜宰相一位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賄賂收買服侍在玄宗身邊的宮人以窺聖意,久而久之玄宗在李林甫的陽奉陰違下更為懈怠、不理政事,由此放任李林甫為宰專權數十年。
後來貴妃楊氏久蒙盛寵,楊國忠是以得以繼任朝中宰相一職,可楊國忠并未比李林甫長進多少,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助長朝政腐敗的風氣,朝中接連奸佞當道緻使朝中四分五裂,臣子結成黨派勢力互相對抗,統治階級内部沖突日益激化。
是以,開元晚期君臣、文武之間的内鬥及統治階級的内部沖突激化,成為了安祿山等人發動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
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為維系統治階級的奢華生活需要不斷向民間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民不聊生,這使得社會沖突不斷加劇。
楊國忠與安祿山二人一文一武,同為繼李林甫之後崛起的朝中新貴,二人也都是唐玄宗的心腹之臣。但往往處于同一高度之時就會生出攀比之心,誰都不願比誰低一頭,更不用說受對方鉗制了,于是楊安二人沖突顯露。
大将安祿山麾下皆精銳,為大唐鎮守邊陲,保唐朝天下太平多年不受外敵侵擾,是以安祿山一度受到玄宗寵信,甚至獲得認楊貴妃為母的殊榮。
楊國忠據此認為安祿山擁兵自重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是以對他十分忌恨,一來二去兩人便有了過節,甚至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楊國忠身為一介文臣,自然不可能與手握重兵的安祿山正面硬碰硬,而是采用迂回的誅心之法,企圖煽動輿論使得殺人不見血;他長期在唐玄宗面前明裡暗裡指出安祿山暗藏謀逆犯上的不臣之心。
唐玄宗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并沒有于兩位重臣之間起到震懾和調和的作用,而是置之不理,懈于朝政的玄宗隻将其當作自古以來将相不和的普遍現象,無需理睬,慢慢地随着類似言論的增加,久居高位的玄宗漸漸聽信讒言生了疑心。
楊國忠還聯合河西節度使一起排擠安祿山,久而久之,這使得早已生出不軌之心的安祿山順勢依仗自己手中的兵權意圖出兵叛唐。
是以說,宰相楊國忠與大将安祿山之間文臣與武将的權勢之争成了安祿山反唐的導火線;此外,安祿山本人還與多名臣子交惡,整個朝堂中衆人各懷鬼胎,結黨營私的現象屢見不鮮,各派勢力盤綜錯結,人心渙散,君臣失調,已是亂世之象。
玄宗統治後期統治階級内部君王與臣子、文臣與武将、中央與地方勢力之間的沖突日益激化,這些都成為了促成安祿山造反的重要因素。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安祿山雖然曾經極受唐玄宗的寵信,但後來在君王日漸怠政、朝中文武内鬥不斷的形勢下,漸漸地君臣離心,互相猜忌,信任的缺失成為了安祿山最終造反的重要原因。
另外,安祿山與楊國忠武将與文臣之間的失和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面對宰相楊國忠的讒言陷害、排擠打壓,安祿山那顆本就暗藏的異心被迅速激化,擁兵自重的安祿山也最終選擇舉兵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