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作者:知我心理學

“我最喜歡的類型,注定跟我走不長久”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句話,是會一頭霧水還是感到紮心?

這句話是前些天我的朋友在複盤自己過去失敗的戀情時,總結出來的。

他過往的交往對象,往往都開朗外向,熱愛社交。據他所說,他特别喜歡開朗外向的人身上具有的那種能量,因為那仿佛能點亮他,讓他變得輕快起來,而不再是平常那個内向中還帶點小憂郁的宅家青年。

而在一起一段時間之後,問題總會浮上水面。他不滿對象過于愛往外跑,而對象也不滿他“總是想一些有的沒的”——而ta們彼此抱怨對方的點,卻似乎正是最初ta們互相吸引的起因。

為什麼有些關系中,最初吸引彼此的特點最後卻逐漸演變為分手的原因?

如果你也對開頭我朋友總結出的那句話感同身受,請往下看今天的文章。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社會學家Diane H. Felmlee 提出了“緻命吸引” 的概念,用來代指親密關系中的這種現象:親密關系中對方一開始吸引自己的特質,最後卻可能成為導緻關系結束的關鍵。

Felmlee在幾年中反複做了幾次研究,得出了相對統一的結論:“緻命吸引”在關系中相當常見,盡管當事人并不一定能意識得到。

研究人員讓被試們回答了兩個問題,分别是“剛和ta在一起時你最喜歡ta身上的哪些地方?”,以及“你覺得ta現在讓你最不喜歡的是什麼地方?”。

在對比被試們兩個問題的答案後,研究人員發現,不論當事人是否意識到,ta們針對這兩個問題給出的答案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

比如一開始喜歡對方有個性有主見,但相處久了卻覺得對方十分固執且不可理喻;

被對方溫和安靜的性格所吸引,最後離開這段關系卻是感到對方在關系裡太被動;

又或者,關系前期很喜歡對方天真爛漫的性格,可卻逐漸意識到對方的不成熟……

親密關系治療師Ayala Pine,也在接待伴侶來訪的過程中發現,當伴侶被問及最開始喜歡對方什麼,以及現在不喜歡對方什麼時,ta們給出的兩個答案總是存在着某種關聯。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顯然,伴侶吸引我們的特質,并不都會“變味”。研究發現,一些特質似乎更容易演變成“緻命吸引”。

比如,在Felmlee做的第一次研究中,大多遭遇了“緻命吸引”現象的被試,形容的伴侶特征都與“趣味”有關。比如喜歡對方及時行樂的潇灑态度,最後卻覺得對方似乎總不把關系認真對待。

另一個經常導緻“緻命吸引”的特質屬性是“關切”。比較典型的例子有,一開始喜歡對方對自己的無微不至和熱切關注,但之後卻感覺對方占有欲太強或者過于粘人。

在稍後的研究中,Felmlee 又通過分析被試們的回答總結出了整整十種“緻命吸引”的類型。比如從最開始覺得對方性格很好,到抱怨對方過于被動;最開始覺得對方很風趣,到抱怨對方太愛開玩笑;最開始欣賞對方的安靜,到忍受不了對方将自己封閉起來……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這些特質本身有問題,更不代表擁有這些特質的人會成為糟糕的對象。

它們之是以成為“緻命吸引”,更多地是因為——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研究中許多演變為“緻命吸引”的特質,都是那些雙方不同的特點。比如安靜的人可能被熱情的人吸引,或者依賴性很強的人被獨立的人吸引。

同時,Felmlee 也發現了這樣一個悖論:越是在最初強烈吸引我們的特質,越有可能演變為“緻命吸引”,為關系埋藏隐患。

這兩個發現應該如何了解呢?

從辯證理論的角度來看,任何人際關系的維持都是兩種彼此對立又互相依賴的動力 的平衡,親密關系也是如此 。這裡說的動力主要分成三組:1)親密 v.s. 獨立;2)新奇感 v.s. 可預測性;3)封閉性 v.s. 開放性。

注:不同個人在關系中對于動力的需求可能有所差異,比如有些人需要更多的“親密”動力,而不那麼需要“獨立”動力。

成為“緻命吸引”的特質,往往是快速且大量地帶來了其中一種動力,這使得我們在前期很容易感受到強烈的吸引。并且,越是與我們形成反差的特點,越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

但是,這種吸引是以對立動力的缺失為代價換來的,而當我們長期處在關系中時,關系中的動力失衡會變得越來越明顯。

以一位照顧對方無微不至的伴侶為例,ta能夠在關系初期帶來強烈的“親密”動力,這可能讓我們在前期感到自己渴望的親密感被百分百地滿足了;然而,ta的無微不至很可能是以“獨立”動力的缺乏為代價。因而,在一起時間越長,我們可能越會感到自己對于獨立的需求仿佛被剝奪了,進而對這段關系感到疲憊。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例子當中,關系中動力失衡的關鍵,并不在于其中一位伴侶照顧對方無微不至的特性,而在于兩個人的“相性不合”,即雙方對于動力的需求并不比對。

如果一方無微不至,另一方則特别喜歡依賴伴侶,那兩人即便進入長期關系,也是非常合适的組合,因為ta們都更需要“親密”動力,而不那麼需要“獨立”動力。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我們對關系的期待往往會随着自身的成長而發生變化。然而,并不是所有時候這些變化都是和伴侶同步發生的。是以,曾經合拍的伴侶也可能因為雙方的變化而變得不再适合。

比如,在進入工作以前,我們往往期待更無憂無慮的關系,一個潇灑自由的伴侶可能會很符合我們當時對于關系的期待。然而,當我們開始期待未來和規劃生活,而伴侶仍然不為現實做打算時,曾經對方的自由自在可能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緻命吸引”。

還有一些變化,可能正是對方的特質帶來的。

我的閨蜜就曾經曆過一次由“緻命吸引”帶來的分離。她由于家庭原因,在親密關系中特别沒有安全感。而對方是一個典型的安全型依戀人格——耐心、情緒穩定、無條件地信賴她。

關系中,對方給她帶來了很多改變,讓她變得更自信,更有安全感,也更有獨立生活的勇氣。而她也逐漸發現,雙方對于親密的需求開始有了差異,愛情對于兩人的重要程度也差别很大。比起愛情,她更渴望去探險未知的将來。

在認真談過之後兩個人選擇分開。作為旁觀者,我為這對曾經般配的一對選擇分開感到惋惜,但也尊重ta們深思熟慮後的決定,畢竟當雙方的核心需求差異越來越大時,繼續在一起對雙方都是一種損害。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緻命吸引”聽上去似乎很無奈,仿佛在一開始被對方這些特質吸引時就注定了這段關系走不遠。

但其實并非如此。即便出現了“緻命吸引”,也可以通過尋找合适的相處模式,來避免“緻命吸引”對關系的威脅。

1)識别“緻命吸引”

“緻命吸引”的發生本身并不真的“緻命”,隻要我們能夠覺察它的存在。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嘗試列舉最開始對方吸引我們的特質與現在令我們不滿的特質之間的聯系。比如“我喜歡ta特别風趣”和“我覺得ta對待事情經常不太認真”可能是一個人同一個特質所帶來的優點和缺點。

覺察“緻命吸引”,也是在提醒我們自己,每個人的特質都是一體兩面的,特質本身不是優點也不是缺點,隻是它會以我們喜歡的形式呈現,自然也會以我們不喜歡的形式呈現。

2)承認“緻命吸引”的産生不是對方的錯,而是我們的選擇

當“緻命吸引”發生時,很多時候我們會将不滿與抱怨發洩在對方身上。其實,對方并沒有做錯什麼。

比如,愛上了對方的孩子氣,吵架的時候卻喜歡說“你能不能别這麼幼稚”;

當初喜歡ta的細膩和溫柔,卻抱怨“你怎麼這麼敏感”;

欣賞ta活潑開朗,又指責對方“話太多,太鬧騰”。

這樣的指責常常幫助我們逃避了自己在關系中的責任:是我們被對方的這種特質吸引,而走進了這段關系。隻願意接受特質以我們喜歡的形式呈現,而不想接受我們不喜歡的形式,其實對對方也是不公平的。

“緻命吸引”的發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最初自己做出的選擇,而我們不能讓對方為我們的選擇負責。

3)積極地與對方溝通和協調,但不是嘗試改變對方的特質

我們雖然很難改變自己或對方的特質,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待彼此的方式。

在溝通過程中,我們要避免以“我不喜歡你這種特質”的形式溝通(比如上文提到的“你能不能别這麼幼稚”),而是以“我不喜歡你這樣的做法”的形式溝通。

比如,一個很有想法的伴侶,可能會習慣性地想要插手對方做決策的過程,進而讓對方感覺自己被“控制”了。那麼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提出,希望對方不要替我們做決定,如果有什麼想法可以提出更溫和的意見。

與伴侶溝通時,難免會經曆摩擦。冥想,可以幫助我們以非評判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對方的不同,調節因沖突而帶來的負面情緒。

你可以跟随下面的音頻練習,為自己創造一個情緒的緩沖空間,探索你們之間更适合的相處模式。(點選卡片即可播放)。

4)适時地放手

不是所有的“緻命吸引”對于關系都會“緻命”。同樣地,也不是所有的“緻命吸引”都能夠通過上述方法來消弭。

當我們意識到“緻命吸引”的背後,展現出的是雙方核心需求的不比對時(比如像我朋友的例子,一方更重視自己的生活,而另一方則更重視愛情),放手,并不是一個糟糕的選擇。

畢竟,不是所有的關系都需要長廂厮守。可能出現在對方的生活裡,隻是為了陪伴彼此度過當時的那段時光。

今日互動:你在關系中遭遇過“緻命吸引”嗎?來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這種特殊的吸引力,能讓兩個人炙熱相愛,卻也注定了分開的結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