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題:《北京雜技的“金魔棒”往事》
20年前的2001年初,我作為一個對雜技知之甚少的局外人,被派到全國唯一國字号的雜技團體——中國雜技團擔任團長。到任之後我才知道,建國初期輝煌無比的中國雜技團早已跌入了低谷。第一、二屆全國雜技比賽居然金榜無名。經過幾年的努力局面雖有改觀,但與藝術建設水準領先的兄弟院團仍有很大差距。當時的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已獲得三尊代表雜技最高水準的摩納哥“金小醜”獎和五個可與摩納哥金小醜比肩的“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堪稱輝煌。中國雜技團雖也開始在國内國際賽場摘金奪銀,由于沒有在公認的“世界頂級賽場”奪金的經曆,演職員自嘲“中國雜技團所獲得的金獎沒有‘24金’的”。
面對這種情況我帶領班子認真分析了原因,提出了系列對策:一是要轉變藝術理念,在保持中雜技術技巧優勢的前提下,提升雜技節目的藝術化水準;二是鎖定世界頂級賽場參賽,拿獎就要拿“24K金”的,以此推動中雜形象、面貌的改變;三是以魔術為突破口,走換道超車之路。
我們的想法,特别是以魔術為突破口的想法,響應了雜技界決心改變中國魔術沒有世界級金獎局面的期盼,得到了雜技界的前輩、前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李牲, 以及時任中雜協副主席、魔術委員會正副主任的邊發吉、戴武奇,中國對外演出公司國際交流部負責人宓魯, 以及北京市文化局上司的一緻贊同和大力支援。
為什麼選擇以魔術為突破口?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說當時的中國雜技團被認為落後,但實力卻不容小觑,此時的中國雜技團不僅底蘊深厚,有一大批技藝高超的老藝術家和優秀的教師,而且已經培養出了一批非常有實力和前途的演員,不少節目已經開始強勢發展,在不同賽場取得好成績。通過分析我們認為,中國雜技團落後的主要原因是對雜技的認識上出現了偏差,在藝術建設上走了彎路,不代表中雜實力的喪失。隻要改變藝術建設的思路、訓練的内容和方法,使中國雜技團走上技藝兼備的道路,迅速獲得“24K金獎”,我們是有信心的。而首要的問題是如何讓中國雜技團快速地走出被動局面,迅速恢複中國雜技團作為唯一國字号雜技團體、新中國第一個國家級藝術團體在中國雜技團體中的領軍地位。這就不僅需要一個“24K金獎”,而是需要一個好的突破口和一連串的突破。
李甯和他的《三變》, 讓我們看到了以最快速度為中國雜技團實作突破的可能。我剛到中國雜技團工作,李甯就寫信向我反映發展業務遇到的困難,借此機會我也大緻了解了他的業務狀況。當我在班子會上提出解決李甯遇到的困難時,得到了班子成員的一緻支援。大家異口同聲,這小夥子不錯,有前途。李甯的魔術節目《三變》剛剛一舉獲得了2000年在深圳舉辦的“第一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魔術比賽”和“歡樂谷國際魔術比賽”的兩個金獎。該節目将中國地方戲曲川劇的變臉、西方魔術的更衣和具有中國魔術特色的變傘融為一體,瞬間同步變換,具有技術難度高、表演形式獨特新穎,技術創新、道具創新、表演形式創新程度都很高,既有中國戲法的特色又有西方魔術手法,赢得了魔術界專家的認可。經過分析、論證,《三變》在技術層面已具備了到國外高水準魔術賽場過招的基礎,面具、服裝、傘同時變換堪稱一絕。如果我們在節目的表演水準和藝術化呈現上,努力做到最好,相信能快速成為世界高水準魔術賽場金獎的有力競争者。
選擇李甯和他的《三變》作為突破口,能為中國雜技團打翻身仗帶來諸多的好處。如果選擇一個雜技節目來突破,即便很快成功,中國雜技團也還是在同一個軌道上步人其後。而如果李甯成功,不僅能讓中國雜技團收獲一枚“24K金”的金牌,實作在國際頂級賽場上的突破,還讓中國雜技團在地面雜技、馴獸、魔術、滑稽、高空雜技五個雜技分支中獨占一個分支的鳌頭,為中國雜技團成為獲獎種類最多的雜技團打下堅實的基礎,形成換道超車的态勢。
就這樣,李甯和他的《三變》成為了中國雜技團争取在最短的時間内搏擊“24K金獎”大獎的首選。與此同時, 李甯和他的《三變》也成為了為中國魔術在國際最高水準賽場破冰的先鋒。
此後,中國雜技團僅用了三年的時間連續獲得了金魔棒獎、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和金小醜獎,創造了雜技團體征戰世界高水準賽場的奇迹,成為了獲獎種類最多的雜技團。之後在不長的時間内再次獲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收獲全國雜技比賽金獎、吳橋雜技節金獎、武漢雜技節金獎、中央電視台春晚觀衆最喜愛的節目一等獎等獎項,快速成為獲獎種類最多、世界最高水準賽場金獎最多的雜技團體,重新回到領軍團體的行列。
實踐足以證明,當時首先選擇和推出李甯出擊“24K 金”金獎是正确和明智的。
李甯出身于北京的一個雜技之家,父親和母親都是中國雜技團的演員。李甯6 歲開始練雜技。1990年,李甯16歲的時候,父親帶隊出國需削減名額,忍痛将李甯從出國人員名單中剔除。為了給兒子補償,父親到團裡給他請了兩年假,将他送上南下的火車,讓他去廣西拜師學習魔術。父親把他送上火車後對他說:“我就能管到這兒了,今後能不能混好就靠你自己了。”手裡隻有一張火車票,剩下的就靠我自己了?李甯帶着兩眼的迷茫,向父親點了點頭,開始了自己的魔術人生。
他的師父叫丁洪傑,雖為民間藝人, 卻是有文化、頗受業界尊重的中國古彩戲法高手,長于與觀衆互動。兩年的學徒生活不僅讓李甯學會了一些魔術節目的表演,更重要的是給李甯建立了魔術思維,懂得了魔術與觀衆的關系。學徒的生活是緊張和枯燥的。磕頭之後師父就給他制定了嚴苛的訓練計劃。練,是魔術從門外進入門内的唯一途徑,沒有不計其數的練習,任何技巧手法都成不了展示在觀衆面前的“魔術”。也就是所謂“魔術是假的,魔術師的技術是真的”。
兩年雖然很漫長,但也很快就過去了,李甯帶着師父滿意的神情和對自己未來的憧憬回到了北京,回到了中國雜技團。然而,任何成功都不會輕而易舉。當時文藝團體整體處于困難的狀态,業務發展水準低、演出賠本、演員發不出工資,連生活都保證不了,自己搞業務的想法不可能得到太多的關注,更不用想得到支援。帶着深深的不舍與無奈,李甯選擇了“下海”經商,先養活自己。思念舞台,他就白天批發服裝,晚上到歌舞廳做點小表演。不管如何,這兩年養活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在大多數人看來,李甯混得挺不錯,可對李甯來說,關于魔術的夢想始終揮之不去,他的心還在魔術舞台上、還在雜技團。
機會終于來了,就在李甯離開雜技團在商海中漂泊了快三年的時候,團上司也覺得讓李甯這樣下去太可惜了。于是,決定給李甯一個機會,讓他到廣西桂林參加一個魔術比賽,經費全都由團裡出。這在當時是太大的好消息了,他想到了師父、想到了自己的夢想,居然還是桂林,這讓他不由得想到了“天意”。于是,他毫不猶豫地處理了經商的家當、庫存,回到了排練廳。經過精心的準備,李甯踏上了賽場。他把這次比賽看作是對師父在天之靈的告慰,不僅是告訴師父李甯還在堅持,而且希望用一枚金牌來報答師父的培育、教誨。因為,此前他已參加過不少比賽,隻差金獎。為此,這次比賽他非常努力、非常在意。現實經常是殘酷的,比賽的結果讓他大失所望,連一枚銅牌都沒有得到。
失敗了。世間的一切瞬間變成了灰色,各種議論接踵而至不論,辜負了團裡的支援,團裡不可能緊接着再次給他投入新的項目,團裡确實是困難的。
怎麼辦?停下來就意味着讓失敗延續。他心裡明白,一切真的要靠自己了。分析失敗的原因,在于參賽的節目不是完全的自主知識産權,而是在别人節目上進行了改造。“搞全新的節目!停下來我就不是師父的徒弟、我就不是李甯!” 李甯心裡暗暗下定了決心,《三變》的創意也在李甯的腦子裡漸漸形成。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母。父母選擇了站在他的身後,團裡同意新節目如果搞成功,投入的費用可以給予報帳,言外之意風險由李甯和父母承擔。
搞全新的節目,談何容易。李甯和父母拿出了全部積蓄和收入,采購制作道具的物品和工具并請來魔術專家幫助,開始了試驗。等待他們的仍是一次次的失敗,眼見用于實驗的物品一批批的消耗,家裡的積蓄耗盡,僅靠着李甯與父母微薄工資收入繼續支撐的實驗,沒有人相信能夠成功,請來的專家也借故離開了。面對着更加艱難的困境,李甯陷入了食宿難安的境地。問題在哪裡?此時的李甯隻能像一個鬥牛士,不殺死這隻“倔犟的野牛”仿佛他的一切都将不複存在。在酷似搏鬥的冥思苦想中,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映入了他的眼簾,樓前的圍欄啟迪了他的思路。
改變研究方向和關鍵技術。李甯和父母邀齊了人馬,重新啟動了試驗,又是無數次的摸索、改進。但這次一步一個腳印,光明逐漸顯現。
2000年,李甯攜《三變》再次走進賽場,與上次不同的是, 不僅獲得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魔術比賽的金獎, 而且摘取了歡樂谷國際魔術比賽的桂冠。
由于各方面的支援,參賽的前期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蒙特卡洛同意了我們參賽的請求。這是蒙特卡洛魔術比賽舉辦16年來東方人首次獲得參賽機會,在那魔術賽場被西方魔術師壟斷的短暫曆史過程中,這讓中國雜技團和李甯都無比的興奮。然而,興奮過後就是陡然的壓力。如果铩羽而歸, 對于中國雜技團的翻身仗叫出師不利,而對于李甯和中國魔術則是坐失為中國魔術“正名”的良機。錯失了這個機會李甯能否再次獲得這樣的機會、中國魔術何時能夠卷土重來都難以估計。是以,“機不可失”成為了中國雜技團以及所有關心支援這一行動的專家、上司的共同意志。
要抓住這重要又難得的機遇唯有做好能做的一切。
我們更加全面地分析了我們的節目,拿出了針對性的提升方案。技術上要進一步提升,做到萬無一失; 藝術上要脫胎換骨,做到耳目一新。從演員的藝術素養、到節目編排,再到道具、服裝、音樂、燈光,甚至工具、服裝道具箱都要達到最好水準。
時任北京市文化局局長的張和平具體指導節目的創作,要求從服裝、裝扮, 到道具、音樂都要強化中國戲曲的元素。
為了能做到最好,我們正式邀請已退休的李甯父母擔任助演和技術保障、請回專家擔任指導老師幫助李甯完善技術技巧,請了高水準舞蹈編導、作曲對節目進行了重新編排包裝并幫助李甯進行形體訓練,重新加工制作了服裝、道具且訓練、演出與比賽分開使用,工具、航空箱全部更換為最先進、最現代的款式。加上之前為李甯解決工資待遇、動物喂養、業務用房等一系列問題,可謂不惜一切代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援保障。
……
預覽全文,請購買《北京紀事》2021年11月刊
文 | 李恩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