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上如侬有幾人:豐子恺的學畫回憶!

作者:閱讀時代雜志
豐子恺先生被譽為“中國漫畫第一人”,因他“漫畫”一詞被正式使用。他創作的富有鮮明特色的豐氏漫畫,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他是怎樣與繪畫結緣,并一步步成為繪畫大師的呢? 謹選新書《世上如侬有幾人:豐子恺黑白漫畫集》中的《學畫回憶》一文,以飨讀者。

學 畫 回 憶

假如有人探尋我兒時的事,為我作傳記或訃啟,可以為我說得極漂亮:“七歲入塾即擅長丹青。課餘常摹古人筆意,寫人物圖,以為遊戲。同塾年長諸生競欲乞得其作品而珍藏之,甚至争奪毆打。師聞其事,命出畫觀之,不信,謂之曰:‘汝真能畫,立為我作至聖先師孔子像!不成,當受罰。’某從容研墨伸紙,揮毫立就,神穎嘩然。師棄戒足于地,歎曰:‘吾無以教汝矣!’遂裝裱其畫,懸諸塾中,命諸生朝夕禮拜焉。于是親友競乞其畫像,所作無不維妙維肖。……”百年後的人讀了這段記載,便會贊歎道:“七歲就有作品,真是天才,神童!”

世上如侬有幾人:豐子恺的學畫回憶!

朋友來信要我寫些關于兒時學畫的回憶的話。我就根據上面的一段話寫些吧。上面的話都是事實,不過欠詳明些,宜解釋之如下:

我七八歲時——到底是七歲或八歲,現在記不清楚了。但都可說,說得小了可說是照外國算法的;說得大了可說是照中國算法的。——入私塾,先讀《三字經》,後來又讀《千家詩》。《千家詩》每頁上端有一幅木闆畫,記得第一幅畫的是一隻大象和一個人,在那裡耕田,後來我知道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圖。但當時并不知道畫的是什麼意思,隻覺得看上端的畫,比讀下面的“雲淡風輕近午天”有趣。

我家開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務讨些顔料來,溶化在小盅子裡,用筆蘸了為書上的單色畫着色,塗一隻紅象,一個藍人,一片紫地,自以為得意。但那書的紙不是道林紙,而是很薄的中國紙,顔料塗在上面的紙上,會滲透下面好幾層。我的顔料筆又吸得飽,透得更深。等得着好色,翻開書來一看,下面七八頁上,都有一隻紅象、一個藍人和一片紫地,好像用三色版套印的。

第二天上書的時候,父親——就是我的先生——就罵,幾乎要打手心;被母親或不知大姐勸住了,終于沒有打。我抽抽咽咽地哭了一頓,把顔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晚上,等到先生——就是我的父親——上鴉片館去了,我再向扶梯底下取出顔料盅子,叫紅英——管我的女仆——到店堂裡去偷幾張煤頭紙來,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上的“洋油手照”底下描色彩畫。畫一個紅人,一隻藍狗,一間紫房子……這些畫的最初的鑒賞者,便是紅英。後來母親和諸姐也看到了,她們都說“好”;可是我沒有給父親看,防恐吃手心。這就叫做“七歲入塾即擅長丹青”。況且向染坊店裡讨來的顔料不止丹和青呢!

世上如侬有幾人:豐子恺的學畫回憶!

後來,我在父親曬書的時候找到了一部人物畫譜,翻一翻,看見裡面花樣很多,便偷偷地取出了,藏在自己的抽鬥裡。晚上,又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上去給紅英看。這回不想再在書上着色;卻想照樣描幾幅看,但是一幅也描不像。虧得紅英想工好,教我向習字簿上撕下一張紙來,印着了描。記得最初印着描的是人物譜上的柳柳州像。當時第一次印描沒有經驗,筆上墨水吸得太飽,習字簿上的紙又太薄,結果描是描成了,但原本上滲透了墨水,弄得很龌龊,曾經受大姐的責罵。

這本書至今還存在,最近我曬舊書時候還翻出這個弄龌龊了的柳柳州像來看:穿了很長的袍子,兩臂高高地向左右伸起,仰起頭作大笑狀。但周身都是斑斕的墨點,便是我當日印上去的。回思我當日最初就印這幅畫的原因,大概是為了他高舉兩臂作大笑狀,好像我的父親打呵欠的模樣,是以特别有興味吧。後來,我的“印畫”的技術漸漸進步。大約十二三歲的時候(父親已經棄世,我在另一私塾讀書了),我已把這本人物譜統統印全。所用的紙是雪白的連史紙,而且所印的畫都着色。

着色所用的顔料仍舊是染坊裡的,但不複用原色。我自己會配出各種的間色來,在畫上施以複雜華麗的色彩,同塾的學生看了都很歡喜,大家說“比原本上的好看得多!”而且大家問我讨畫,拿去貼在竈間裡,當作竈君菩薩,或者貼在床前,當作新年裡買的“花紙兒”。是以說我“課餘常摹古人筆意,寫人物花鳥之圖,以為遊戲。同塾年長諸生競欲乞得其作品而珍藏之”,也都有因;不過其事實是如此。

世上如侬有幾人:豐子恺的學畫回憶!

至于學生奪畫相毆打,先生請我畫至聖先師孔子像,懸諸塾中,命諸生晨夕禮拜,也都是确鑿的事實,你聽我說吧:那時候我們在私塾中弄畫,同在現在社會裡抽鴉片一樣,是不敢公開的。我好像是一個土販或私售燈吃的,同學們好像是上了瘾的鴉片鬼,大家在暗頭裡作勾當。先生坐在案桌上的時候,我們的畫具和畫都藏好,大家一搖一擺地讀“幼學”書。等到下午,照例一個大塊頭來拖先生出去吃茶了,我們便拿出來弄畫。

我先一幅幅地印出來,然後一幅幅地塗顔料。同學們便像看病時向醫生挂号一樣,依次認定自己所欲得的畫。得畫的人對我有一種報酬,但不是稿費或潤筆,而是種種玩意兒:金鈴子一對連紙匣;挖空老菱殼一隻,可以加上繩子去當作陀螺抽的;“雲”字順治銅錢一枚(有的順治銅錢,後面有一個字,字共有二十種。我們兒時聽大人說,積得了一套,用繩編成寶劍形狀,挂在床上,夜間一切鬼都不敢來。但其中,好像是“雲”字,最不易得;往往為缺少此一字而編不成寶劍。故這種銅錢在當時的我們之間是一種貴重的贈品),或者銅管子(就是當時炮船上新用的後膛槍子彈的殼)一個。

有一次,兩個同學為交換一張畫,意見沖突,打起來,被先生知道了。先生審問之下,知道相打的原因是為畫;追求畫的來源,知道是我所作,便厲喊我走過去。我料想是吃戒尺了,低着頭不睬,但覺得手心裡火熱了。

終于先生走過來了。我已吓得魂不附體;但他走到我的座位旁邊,并不拉我的手,卻問我:“這畫是不是你畫的?”我回答一個“是”,預備吃戒尺了。他把我的身體拉開,抽開我的抽鬥,搜查起來。我的畫譜、顔料,以及印好而未着色的畫,就都被他搜出,我以為這些東西全被沒收了:結果不然,他但把畫譜拿了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張一張地觀賞起來。過了好一會,先生旋轉頭來叱一聲“讀!”大家朗朗地讀“混沌初開,乾坤始奠……”這件案子便停頓了。

我偷眼看先生,見他把畫譜一張一張地翻下去,一直翻到底。放假的時候我夾了書包走到他面前去作一揖,他換了一種與前不同的語氣對我說:“這書明天給你。”

世上如侬有幾人:豐子恺的學畫回憶!

明天早上我到塾,先生翻出畫譜中的孔子像,對我說:“你能看了樣畫一個大的嗎?”我沒有防到先生也會要我畫起畫來,有些“受寵若驚”的感覺,支吾地回答說“能”。其實我向來隻是“印”,不能“放大”。這個“能”字是被先生的威嚴吓出來的。說出之後心頭發一陣悶,好像一塊大石頭吞在肚裡了。先生繼續說:“我去買張紙來,你給我放大了畫一張,也要着色彩的。”我隻得說“好”。同學們看見先生要我畫畫了,大家裝出驚奇和羨慕的臉色,對着我看。我卻帶着一肚皮心事,直到放假。

世上如侬有幾人:豐子恺的學畫回憶!

放假時我夾了書包和先生交給我的一張紙回家,便去向大姐商量。大姐教我,用一張畫方格子的紙,套在畫譜的書頁中間。畫譜紙很薄,孔子像就有經緯格子範圍着了。大姐又拿縫紉用的尺和粉線袋給我在先生交給我的大紙上彈了大方格子,然後向鏡箱中取出她畫眉毛用的柳條枝來,燒一燒焦,教我依方格子放大的畫法。那時候我們家裡還沒有鉛筆和三角闆、米突〔米(metre)〕尺,我現在回想大姐所教我的畫法,其聰明實在值得佩服。我依照她的指導,竟用柳條枝把一個孔子像的底稿描成了;同畫譜上的完全一樣,不過大得多,同我自己的身體差不多大。

我伴着了熱烈的興味,用毛筆鈎出線條;又用大盆子調了多量的顔料,着上色彩,一個鮮明華麗而偉大的孔子像就出現在紙上。店裡的夥計,作坊裡的司務,看見了這幅孔子像,大家說:“出色!”還有幾個老媽子,尤加熱烈地稱贊我的“聰明”和畫的“齊整”,并且說:“将來哥兒給我畫個容像,死了挂在靈前,也沾些風光。”我在許多夥計、司務和老媽子的盛稱聲中,俨然地成了一個小畫家。

但聽到老媽子要托我畫容像,心中卻有些兒着慌。我原來隻會“依樣畫葫蘆”的!全靠那格子放大的槍花,把書上的小畫改成為我的“大作”;又全靠那顔色的文飾,使書上的線描一變而為我的“丹青”。格子放大是大姐教我的,顔料是染匠司務給我的,歸到我自己名下的工作,仍舊隻有“依樣畫葫蘆”。如今老媽子要我畫容像,說“不會面”有傷體面;說“會畫”将來如何兌現?且置之不答,先把畫繳給先生去。先生看了點頭。次日畫就粘貼在堂名匾下的闆壁上。學生們每天早上到塾,兩手捧着書包向它拜一下;晚上散學,再向它拜一下。我也如此。

世上如侬有幾人:豐子恺的學畫回憶!

自從我的“大作”在塾中的堂前發表以後,同學們就給我一個綽号“畫家”。每天來訪先生的那個大塊頭看了畫,點點頭對先生說:“可以。”這時候學校初興,先生忽然要把我們的私塾大加改良了。他買一架風琴來,自己先練習幾天,然後教我們唱“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的歌。又請一個朋友來教我們學體操。我們都很高興。有一天,先生呼我走過去,拿出一本書和一大塊黃布來,和藹地對我說:“你給我在黃布上畫一條龍,”又翻開書來,繼續說:“照這條龍一樣。”

原來這是體操時用的國旗。我接受了這指令,隻得又去向大姐商量,再用老法子把龍放大,然後描線,塗色。但這回的顔料不是從染坊店裡拿來,是由先生買來的鉛粉、牛皮膠和紅、黃、藍各種顔色。我把牛皮膠煮溶了,加入鉛粉,調制各種不透明的顔料,塗到黃布上,同西洋中世紀的fresco〔壁畫〕畫法相似。龍旗畫成了,就被高高地張在竹竿上,引導學生通過市鎮,到野外去體操。我悔不在體操後偷把龍旗藏過了,好讓我的傳記裡添兩句:“其畫龍點睛後忽不見,蓋已乘雲上天矣。”我的“畫家”綽号自此更盛行;而老媽子的畫像也催促得更緊了。

我再向大姐商量。她說二姐丈會畫肖像,叫我到他家去“偷關子”。我到二姐丈家,果然看見他們有種種特别的畫具:玻璃九宮格、擦筆、米突尺,三角闆。我向二姐丈請教了些筆法,借了些畫具,又借了一包照片來,作為練習的樣本。因為那時我們家鄉地方沒有照相館,我家裡沒有可用玻璃格子放大的四寸半身照片。回家以後,我每天一放學就埋頭在擦筆照相畫中。

這原是為了老媽子的要求而“抱佛腳”的;可是她沒有照相,隻有一個人。我的玻璃格子不能罩到她的臉孔上去,沒有辦法給她畫像。天下事有會巧妙地解決的。大姐在我借來的一包樣本中選出某老婦人的一張照片來,說:“把這個人的下巴改尖些,就活像我們的老媽子了。”我依計而行,果然畫了一幅八九分像的肖像畫,外加在擦筆上面塗以漂亮的淡彩:粉紅色的肌肉,翠藍色的上衣,花帶鑲邊;耳朵上外加挂上一雙金黃色的珠耳環。老媽子看見珠耳環,心花盛開,即使完全不像,也說“像”了。

世上如侬有幾人:豐子恺的學畫回憶!

自此以後,親戚家死了人我就有差使——畫容像。活着的親戚也拿一張小照來叫我放大,挂在廂房裡;預備将來可現成地移挂在靈前。我十七歲出外求學,年假、暑假回家時還常常接受這種義務生意。直到我十九歲時,從先生學了木炭寫生畫,讀了美術的論著,方才把此業抛棄。到現在,在故鄉的幾位老伯伯和老太太之間,我的擦筆肖像畫家的名譽依舊健在;不過他們大都以為我近來“不肯”畫了,不再來請教我。前年還有一位老太太把她的新死了的丈夫的四寸照片寄到我上海的寓所來,哀求地托我寫照。此道我久已生疏,早已沒有畫具,況且又沒有時間和興味。但無法對她說明,就把照片送到霞飛路的某照相館裡,托他們放大為廿四寸的,寄了去。後遂無問津者。

假如我早得學木炭寫生畫,早得受美術論著的指導,我的學畫不會走這條崎岖的小徑。唉,可笑的回憶,可恥的回憶,寫在這裡,給世間學畫的人作借鏡吧。

一九三四年二月作

// 作者簡介

世上如侬有幾人:豐子恺的學畫回憶!

豐子恺(1898—1975)

現代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浙江桐鄉人。早年曾從李叔同學習繪畫、音樂。五四運動後,即進行漫畫創作。1921年去日本。回國後先後在上海、浙江、重慶等地從事音樂和美術教學。畫風樸實,别具風格,影響深遠。繪畫作品有:《子恺漫畫》《護生畫集》等。

來源:選自《世上如侬有幾人:豐子恺黑白漫畫集》

作者:豐子恺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