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下令“廢團茶興葉茶”,成為散茶興起的轉折點

唐代制茶以團茶為主,到了宋代龍團鳳餅成為了潮流。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卻下令“廢團茶興葉茶”到底為何呢?

因為團茶有一個緻命的弊端。

01

其實,雖然從唐代開始團茶餅茶為主流,但是依然有其他茶類流通于市。

陸羽《茶經·六之飲》中就指出:“飲有觕茶(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其中的觕茶就是指粗茶,所謂粗茶指的就是用粗老的鮮葉加工的散茶或者餅茶(例如壽眉就是粗枝大葉);

朱元璋下令“廢團茶興葉茶”,成為散茶興起的轉折點

壽眉茶餅

所謂散茶,則是指鮮葉經過蒸後不搗碎直接烘幹的散葉茶(接近于現代的散茶);

朱元璋下令“廢團茶興葉茶”,成為散茶興起的轉折點

白茶牡丹

所謂末茶,指經過蒸茶、搗碎後沒有拍成餅,直接烘幹的碎末茶(類似于紅碎茶)。

朱元璋下令“廢團茶興葉茶”,成為散茶興起的轉折點

紅碎茶

我們知道團茶工藝複雜,鮮葉蒸煮後需要搗碎、碾沫再裝入模具中烘幹制成,在這個加工的過程中,水浸和榨汁的工序都會導緻茶葉的香氣受損,人們逐漸發現了團茶的弊端。

很多當時的百姓還是喜歡喝散茶、粗茶或者喝不起團茶,是以依舊延續喝散茶的習慣。

02

散茶的地位超過團茶的轉折點,便是朱元璋的诏令,他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下了一道诏令,廢團茶興葉茶,據《明太祖實錄》中記載,“庚子诏……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由這個诏令開始,蒸青團茶沒落,蒸青散茶開始大為盛行。

現代有很多人會說,朱元璋廢團茶直接導緻宋朝的飲茶文化及制茶的工藝消失。

至今很多茶葉史學家專家對明朝朱元璋的做法“頗有微詞”,他們認為中國制茶技藝發展到宋朝頂峰之後便由盛轉衰,其關鍵就是因為廢除了團茶。

朱元璋下令“廢團茶興葉茶”,成為散茶興起的轉折點

現在日本流行的抹茶就是傳自于宋朝的點茶,團茶有缺點但是肯定不是一無是處,不然也不會流行那麼久遠。

03

朱元璋為何執意要廢除團茶呢?

現代史學家研究,因為團茶的制作工藝繁複,制作一餅團茶耗費人力物力,而且團茶餅價格很高,素有“一朝團焙成,價與黃金逞”的說法,黃金有價,貢茶無價,很多平民百姓根本消費不起。

朱元璋認為這是一種“奢侈”的行徑,大部分人的辛勤勞作隻能滿足少數人的享樂。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他深知底層人民的辛苦,認為如果一直這樣延續下去,飲茶這種行為将與百姓越來越遠,違背了與民同樂的初衷,是以取締了這種制茶模式。

朱元璋下令“廢團茶興葉茶”,成為散茶興起的轉折點

鬥茶

另外一種說法便是唐宋延續下來的貢茶制度,導緻當時的各級官吏對茶農茶工的剝削愈演愈烈,茶農茶工被壓迫得苦不堪言。在元代時,多次爆發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反抗朝廷對茶農的盤剝,導緻社會不穩定。是以,朱元璋廢除團茶的同時,也一并撤銷了北苑貢茶苑,不再設皇家茶園,以穩民心。

朱元璋下令“廢團茶興葉茶”,成為散茶興起的轉折點

前面兩種說法都是站在社會的角度來看的,這一種說法則是單純站在飲茶的角度來分析的。

宋代是我國制茶史上的一個高峰期,制茶技藝到達頂峰之時,茶匠們為了出衆隻能走向“旁門左道”。為了提高茶葉的香氣和滋味,為了能和别的茶葉區分開來,茶匠們開使用龍腦及一些香料,混入茶中,這樣茶葉便擁有獨特的香氣,以此為吸引人的賣點及在比賽中勝出。

發展到後期,這種添加“佐料”的“造假”方式基本成為了一種“潛規則”,長此以往下去,完全違背了飲茶的純粹,喝茶成了喝香料。是以罷龍團鳳餅,改散茶,讓飲茶回歸本真。

朱元璋下令“廢團茶興葉茶”,成為散茶興起的轉折點

化繁為簡的政策,讓團茶逐漸消失,但也讓散茶興起,關于制茶工藝人們也有了新的研究方向,逐漸從綠茶向六大茶類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