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下令“废团茶兴叶茶”,成为散茶兴起的转折点

作者:晚风淡淡香

唐代制茶以团茶为主,到了宋代龙团凤饼成为了潮流。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却下令“废团茶兴叶茶”到底为何呢?

因为团茶有一个致命的弊端。

01

其实,虽然从唐代开始团茶饼茶为主流,但是依然有其他茶类流通于市。

陆羽《茶经·六之饮》中就指出:“饮有觕茶(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其中的觕茶就是指粗茶,所谓粗茶指的就是用粗老的鲜叶加工的散茶或者饼茶(例如寿眉就是粗枝大叶);

朱元璋下令“废团茶兴叶茶”,成为散茶兴起的转折点

寿眉茶饼

所谓散茶,则是指鲜叶经过蒸后不捣碎直接烘干的散叶茶(接近于现代的散茶);

朱元璋下令“废团茶兴叶茶”,成为散茶兴起的转折点

白茶牡丹

所谓末茶,指经过蒸茶、捣碎后没有拍成饼,直接烘干的碎末茶(类似于红碎茶)。

朱元璋下令“废团茶兴叶茶”,成为散茶兴起的转折点

红碎茶

我们知道团茶工艺复杂,鲜叶蒸煮后需要捣碎、碾沫再装入模具中烘干制成,在这个加工的过程中,水浸和榨汁的工序都会导致茶叶的香气受损,人们逐渐发现了团茶的弊端。

很多当时的百姓还是喜欢喝散茶、粗茶或者喝不起团茶,所以依旧延续喝散茶的习惯。

02

散茶的地位超过团茶的转折点,便是朱元璋的诏令,他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下了一道诏令,废团茶兴叶茶,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由这个诏令开始,蒸青团茶没落,蒸青散茶开始大为盛行。

现代有很多人会说,朱元璋废团茶直接导致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制茶的工艺消失。

至今很多茶叶史学家专家对明朝朱元璋的做法“颇有微词”,他们认为中国制茶技艺发展到宋朝顶峰之后便由盛转衰,其关键就是因为废除了团茶。

朱元璋下令“废团茶兴叶茶”,成为散茶兴起的转折点

现在日本流行的抹茶就是传自于宋朝的点茶,团茶有缺点但是肯定不是一无是处,不然也不会流行那么久远。

03

朱元璋为何执意要废除团茶呢?

现代史学家研究,因为团茶的制作工艺繁复,制作一饼团茶耗费人力物力,而且团茶饼价格很高,素有“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的说法,黄金有价,贡茶无价,很多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朱元璋认为这是一种“奢侈”的行径,大部分人的辛勤劳作只能满足少数人的享乐。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深知底层人民的辛苦,认为如果一直这样延续下去,饮茶这种行为将与百姓越来越远,违背了与民同乐的初衷,因此取缔了这种制茶模式。

朱元璋下令“废团茶兴叶茶”,成为散茶兴起的转折点

斗茶

另外一种说法便是唐宋延续下来的贡茶制度,导致当时的各级官吏对茶农茶工的剥削愈演愈烈,茶农茶工被压迫得苦不堪言。在元代时,多次爆发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反抗朝廷对茶农的盘剥,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朱元璋废除团茶的同时,也一并撤销了北苑贡茶苑,不再设皇家茶园,以稳民心。

朱元璋下令“废团茶兴叶茶”,成为散茶兴起的转折点

前面两种说法都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的,这一种说法则是单纯站在饮茶的角度来分析的。

宋代是我国制茶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制茶技艺到达顶峰之时,茶匠们为了出众只能走向“旁门左道”。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为了能和别的茶叶区分开来,茶匠们开使用龙脑及一些香料,混入茶中,这样茶叶便拥有独特的香气,以此为吸引人的卖点及在比赛中胜出。

发展到后期,这种添加“佐料”的“造假”方式基本成为了一种“潜规则”,长此以往下去,完全违背了饮茶的纯粹,喝茶成了喝香料。因此罢龙团凤饼,改散茶,让饮茶回归本真。

朱元璋下令“废团茶兴叶茶”,成为散茶兴起的转折点

化繁为简的政策,让团茶逐渐消失,但也让散茶兴起,关于制茶工艺人们也有了新的研究方向,逐渐从绿茶向六大茶类发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