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騾子下了個叫"嘚"的駒

作者:梨鄉聽風

“公雞下蛋,騾子生駒。”大家都知道這是沒影的事,偶有民間某地騾子生崽,都會被當做奇聞。我們村老人就說過老年間鄰村的王銀匠村農戶飼養的一頭騾子下過一隻崽,被當做奇聞編入了民國《交河縣志》。騾子下的騾稱做什麼呢?騾子生駒,當然叫駒啦,不對,村裡老人經常考問我們這些年輕人,“知道騾子下的崽叫什麼嗎?”一直道我們直的回答不上來才得意的告訴你:“别猜了,想破腦袋你也不知道,聽好了,那叫嘚。”那為什麼叫“嘚”呢?

下面這段摘錄于《東光民間故事》裡的笑話題目就叫《騾子下了個叫“嘚”的駒》。看它是怎麼說的。

從前,有一個人,愛胡雲八扯,侃大山,扯大炮,沒正事兒。

有一次,他騎着一頭很瘦的騾子到遠方的朋友那兒去喝酒。本來他走了一天一夜,可他對朋友說才走了兩個時辰。朋友說啥也不信。

借着酒氣,他就扯起了大炮,說:“我騎的不是騾子,是騾子生的′嘚`”。這玩意兒會走不會跑,但它會蹦,一蹦十八個壟,兔子都追不上。人家有千裡萬,我這是萬裡‘嘚`。

菜過五味,酒過三巡,他的朋友喝紅了臉,說:“我們朋友一場,就讓你這個嘚給我生一個嘚吧。咱也騎着它到處風光風光。"

這人就說:“這嘚先下蛋,再讓女人孵。一生隻下一個蛋,現在正好懷着蛋呢,二十天就該下了。”又低聲叮囑朋友,此乃天機,不可洩露,千萬不要對任何人講。最終,他和明友許諾,二十天給送嘚蛋來。

回家後,他就想:去哪裡弄嘚蛋呢?他家院裡正好種有吊瓜,他就挑了一個白色的,上邊糊上白紙,粘了一層又一層,又刷上白膠,真像一個大“嘚”蛋。

朋友見他真的送來“嘚蛋”,樂壞了,好酒好菜招待他,說:“這蛋需要孵多長時間啊?”他說:“這俗話說得好呀:雞孵雞,二十一;鴨孵鴨,二十八。女人孵嘚,三十三。”就這樣,他的朋友就讓媳婦嘛也不幹,天天孵嘚蛋。

孵到二十六天上,這吊瓜一着熱,時間一長就壞了,開始變軟流紅湯兒。他的朋友一看,讓人給耍啦,抱起嘚蛋就往外走,找他去算賬。

道兒很遠,從上午一直走到下午,他太累了。吊瓜的紅湯流了一身,他一氣之下舉起這個所謂的嘚蛋往遠處一扔,巧不巧,正好砸上一個兔子。兔子驚了,猛地往前一竄,一溜煙地跑起來。這時旁邊一個白胡子老頭騎着頭小毛驢,大聲地喊“嘚。”他聽見“嘚”聲才恍然大悟:這“嘚”才孵到二十六天就這麼快,要長大了得跑多快呀!真是後悔死了。(講述:李忠生、搜集整理者:李忠清)

關注地方文化,梨鄉聽風不定期為你搬運你沒過的小故事。

騾子下了個叫"嘚"的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