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村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為啥呢?答案來了

作者:棒奔霸

導讀:農村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為啥呢?答案來了

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是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六畜分别是馬、牛、羊、雞、犬、豬,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中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這六種傳統的家禽牲畜,也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誰家裡的牲畜多,也證明财富多,農村有句老話叫:善惡看眉眼,富貴看馬樁。這裡所說的馬樁是過去人家在家門口的栓馬樁。

農村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為啥呢?答案來了

有錢的大戶人家,出行都是高頭大馬,而且馬的數量繁多,是以門口的栓馬樁的數量也就多,除了數量多之外,這些栓馬樁造型經過雕刻,造型優美看上去讓人賞心悅目。而貧苦的家庭是沒錢買馬的,出行使用最多的當屬驢子,是以單單從門口的栓馬樁就能夠知曉家庭的富貴與貧寒。對于六畜的喜愛還專門有六畜的生日,按照民間的說法,每年大年初一開始,對應着不同的事物,東方朔《占書》曰: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馬、驢和騾子是過去農田主要的勞動力,也是農耕時代的财富象征,三者雖然都是牲畜,但對于這三種牲畜卻有不同的描述,關于它們的俗語也有很多,像:驢馬同槽,馬瘦驢不瘦。驢摔輕,馬摔重,騾子摔人要了命。農村老話叫養馬不養驢,驢馬不同槽。據說馬兒是一種非常喜愛潔淨的牲畜,對于氣溫尤其敏感,但驢子卻是一種混不吝的家夥,對于食材環境适應能力很強。

農村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為啥呢?答案來了

如果把馬跟驢混養在一個食槽,由于驢子身上帶有一股味道和馬兒喜歡潔淨,是以驢子吃過的草料馬兒是不會再吃的,是以這樣混養的結果,就是馬兒會越來越瘦,驢子反倒越來越肥。是以後來也就成了驢馬不同槽。驢子是這三種牲畜之中最為矮小的,奔跑起來的速度也最慢,是以從驢子身上摔下來,是不會很痛的,馬兒卻速度很快,是以從馬背上摔下來會很重,騾子雖然奔跑雖然沒有馬兒快,但摔起來卻是最重的。

這也源于騾子脾氣最倔。之是以被摔倒的也是騾子倔脾氣上來後,故意摔倒摔人是極為嚴重的。是以騾子也被認為是比較難以駕馭的牲畜,騾子是馬跟驢的雜交産物,具有驢子的耐力和馬的強壯。生長速度奇快而且力量很強,是農田勞作和運輸的一把好手。由于驢子和馬的染色體原因,導緻這種雜交品種不具備繁育能力。是以對于騾子通常也會當做罵人的話,經常使用騾子來罵人。

農村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為啥呢?答案來了

農村有句老話叫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老話是真的嗎?騾子肉為什麼不能吃呢?驢肉是肉類之中品質出衆的食材,素來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驢肉味道鮮美肉質細膩,口感适宜而且營養豐富,是以驢肉也一直是大家喜愛的肉類。價格也居高不下,是肉類的上乘之選。馬肉跟驢肉相比就遜色了好多,很多人說馬肉不僅臭而且味道還發酸。吃起來特别的難吃,事實是這樣嗎?

馬肉纖維比較粗,而且加上善于奔跑是以汗腺比較發達,這也就導緻馬平時就确實有一股濃郁的味道。跟細膩的驢肉相比較,馬肉不論是從口感還是從味道,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但馬肉也并非是臭,而是由于汗腺較發達吃起來味道不如驢肉那麼鮮香。除此之外,馬在過去是财富的象征,一般家庭是養不起馬的,是以吃馬肉的機會也非常的少,直到現在馬的價格依然不菲。是以對于馬肉很多都是從馬身上的味道猜測而來,認為馬肉應該有股難聞的味道。

農村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為啥呢?答案來了

至于俗語所說騾子肉不能吃,其實也是民間的一種說法而已,主要原因源于騾子不能生育,是以認為吃了騾子肉對于生育不好,逐漸演變成為騾子肉不能吃的說法。其實騾子肉一點都沒有被扔掉過。所有的騾子肉都被當做其他的肉類出售、食用,隻不過很多時候不知道吃的是騾子肉而已,随着這些年機械化普及,馬跟騾子已然變得稀少。平時也自然很難吃得到,對于這句老話你怎麼看?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