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誕辰140周年引發出書熱潮1500餘種新作全面解讀大先生

作者:中國吉林網

今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人們用各種方式重讀魯迅。在電視劇《覺醒年代》熱播、表情包火出圈、文創産品熱賣之外,關于魯迅的出版物也在持續升溫。據統計,今年1至8月各出版社的魯迅著作動銷品種共1500餘種,總銷量逾200萬冊。不少研究者、作家也紛紛推出新作,從魯迅的家庭生活、人生軌迹、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進行解讀,幫助今天的讀者走近一個更加真實、多面的魯迅。

“俯首甘為孺子牛”原意是解嘲

中國人讀魯迅,大多是通過他的著作。而要全面認識魯迅,不可不了解他的家庭。今年,大有書局出版了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編注的《魯迅家書》,這是研究魯迅家書迄今為止最權威的注解版本。

《魯迅家書》完整收錄了魯迅緻母親魯瑞的書信五十通,緻弟弟周作人的書信十九通,緻妻子許廣平的書信七十八通以及緻其他親戚的家書三通,均為原信收錄,展現了一個身為兒子、身為兄長、身為丈夫,真實且有溫度的魯迅。

“總體上說,給母親的信,尊敬、沉穩、克制;給兄弟的信,顯示中年時期與兄弟親密合作的情義;對夫妻則是綿密而又熱情的傾訴。”黃喬生發現,在魯迅寫給母親的信中,最重要的一項内容便是向母親報告兒子的成長情況,這也是魯迅表達“孝道”的一種方式。有一年春天,兒子被開水燙傷,魯迅和許廣平十分緊張,采取治療措施,并探究原因,原來是兩個保姆工作交接時出現了疏漏。魯迅在給朋友的信中叙述前因後果,感慨道:“這孩子也不受委屈,雖然還沒有發明‘屁股溫冰法’(上海也無冰可溫),但不肯吃飯之類的消極抵抗法,卻已經有了的。這時我也往往隻好對他說幾句好話,以息事甯人。我對别人就從來沒有這樣屈服過。如果我對父母能夠這樣,那就是一個孝子,可上‘二十五孝’的了。”

魯迅與兩個弟弟的通信留存很少,現存的這組信主要讨論創作、翻譯和家庭事務。當時,三兄弟聯合翻譯外國短篇小說,準備結集出版。“從這些信件中,讀者可以看到他們商量得多麼具體,安排得多麼周到,比如斟酌選篇,跟雜志打交道,特别是幫助三弟建人的方式,可謂煞費苦心。”

1925年3月,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國小生”的身份寫信給魯迅,從此兩人通信頻繁,由師生到戀人到伴侶,相處了10年多。魯迅和許廣平的通信記錄了兩人在戀情中的遲疑和抉擇,兼以談論世事人情。他們在談論時事、品評人物時,有褒貶,有憤怒,也有幽默玩笑,還不乏情意綿綿的詞句。同居後,他們将這些信件按照年月順序,編成《兩地書》。魯迅特别強調這本書“并無革命氣息”,在他的眼中,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戰士要戰鬥,但也要吃飯和戀愛。

“有一個時期,人們為了塑造魯迅的剛勁風範、鬥士形象,有意無意地遮蔽了他溫情的一面。閱讀魯迅的這些家書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魯迅形象,或者說有助于我們在已經認識到的魯迅的戰士和文人形象之間尋找平衡。”黃喬生舉例,魯迅詩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上句講社會鬥争,下句雖然也有人将其引申為“服務人民大衆”,但魯迅的原意是講家庭生活。“魯迅晚年得子,十分寵愛。有人譏諷他溺愛孩子,他就用‘俯首甘為孺子牛’來解嘲。”

10年逛480次琉璃廠

“從未如此熱切地喜歡一個老男人。”媒體人出身的作家菜馍雙全是魯迅的超級粉絲。他曾住在首都圖書館隔壁,用三四年的時間讀完了能找到的魯迅傳記,以及别人寫他的文章合輯,直至沉浸其中。“像掘開了藏寶洞,數不清的寶貝叫人大呼過瘾,魯迅太有魅力!”

為友善讀魯迅,菜馍雙全在枕頭邊、廁所裡、書桌上,伸手可及處都放了魯迅作品。“别人讀他的文學、他的思想,我更樂意讀他的生活,他的姿态,他的咖啡與茶,他的處世之道,他的花邊八卦。最愛讀的,是他流水賬一般的日記:昨天花多少錢,今天買幾本書,昨個兒到誰家吃飯,明個兒看什麼電影,後天要給誰随份子——貌似有一搭沒一搭,卻又像處處設了伏筆,那些瑣碎乏味的日常,是我了解魯迅的最佳切入點,是認知民國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讀魯迅讀到不能自已,菜馍雙全決定寫一寫魯迅。他的新書《魯迅:大先生,小日子》從飲酒、抽煙、看電影、下館子、搞收藏,講到租房、交友、育兒、愛恨情仇等等,涉及魯迅方方面面,還原出一個性格鮮明、深刻峻冷、幽默有趣的魯迅。“他不隻儉樸、節約,他也懂享受生活,他喝咖啡、吃西點、坐小汽車、到電影院買最好的位子。他養寵物、逛廟會、吃螃蟹、喝小酒。他不隻特立獨行,他也會融入世俗生活。婚喪嫁娶、紅白喜事,他随份子;他借給别人錢,也借别人的錢;他把每筆賬都記得仔細,經濟生活在他眼裡是緊要的事。在甜品面前,他經常抵擋不住誘惑,前邊剛拔了牙,後邊就去稻香村買了糕點。他想戒煙,終于沒有成功。他經常熬夜,身體健康受了影響。”

書中寫及,魯迅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收藏家。“于北京生活的十多年間,魯迅逛琉璃廠之頻繁,在文化人當中也屬罕見,他一共去了480餘次之多,其中以1916年為最,多達80餘次。”十多年積累下來,魯迅購買了大量來自琉璃廠的二手舊書,也正是這一時期的廣泛購買和閱讀,使魯迅的學術水準和寫作生涯更上一層樓。

菜馍雙全研究發現,魯迅還是個廣告達人、文案高手。1909年,魯迅和周作人兩兄弟合譯的《域外小說集》出版,魯迅特地在上海《時報》第一版釋出廣告,以求更多銷量。“魯迅的廣告語裡,交代價格是必備元素,他知道一般愛書者,對價格最為關心。為鼓勵大家購買,他也會強調‘欲購從速’,因為‘印數有限’。論‘饑餓營銷’,魯迅才是始祖。”

藤野先生不知道魯迅是誰

今天的孩子該怎麼讀魯迅?課本之外的魯迅究竟是什麼樣的?為幫助青少年讀者了解魯迅及其作品背後的深意,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研究專家閻晶明決定為孩子們寫一寫魯迅。他的新書《這樣的魯迅》以追随魯迅腳步的方式,以紹興、南京、仙台、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等城市為軸線,通過豐富生動的魯迅故事和深入淺出的作品賞讀,為青少年讀者呈現了一個溫暖與深刻并存,豐富、全面、立體的魯迅形象。

“這本書不是傳記,更不是學術研究,這裡面是故事。這些故事都不是我編的,是從魯迅作品中整理出來的,還有的是通過魯迅同時代的人,包括他的一些親人所做的回憶錄、訪談等,從這樣的資料裡找故事。”閻晶明發現,網上關于魯迅的故事甚至八卦非常多,作為魯迅研究者的他有責任站出來正确地去引導,以一種學術的态度去寫這些故事。

“魯迅一生都在關心青年,把民族和國家的希望寄托于青年。青年,也是最容易接近魯迅的人群。”書中,魯迅對青年的關愛有不少故事。“魯迅在上海期間,有一家刊物每次都把他的文章發在頭條,而且給他高額的稿費,魯迅為此專門寫文章批評,說現在辦刊物的越來越勢利,隻認名家大家,而且給他們高額稿酬,這樣不等于那些青年作家們被壓制了嗎?這樣的做法完全不可取。”

對于中國小教材中有代表性的魯迅作品,《這樣的魯迅》也做了一些延展性的分析。比如魯迅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背後就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1936年魯迅逝世之後,藤野還在日本生活着。有人拿着魯迅作品集的日文翻譯本,告訴他裡面有一篇《藤野先生》。但是他完全不知道魯迅是誰。這樣一個巨大的反差是很有意思的,為什麼一個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另外一個人卻根本不知道?這裡既有性格、年齡等原因,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當時中國積貧積弱,魯迅到了異國是很痛苦的,是以他對周圍一切都非常敏感,像藤野這樣的,哪怕給他校對筆記上的錯别字,給他學習上一點點鼓勵,對他來說都是莫大的鼓舞。”

閻晶明認為,魯迅作為中國現代以來最偉大的文學家,一直在讀者中保持着熱度,但也有不少誤讀。“我這本書主要是想表達一個這樣的魯迅形象,他有嚴肅的、冷峻的、批判的一面,同時也有溫暖的、寬厚的、生動的一面。但是二者都不可偏廢,也不能因為強調他有溫暖的一面而去抵消他的戰鬥性,是以書裡第三章标題就叫‘戰鬥正未有窮期’,戰鬥是他一生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要認識一個完整的魯迅,要從多側面去看。”

記者:李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