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第七章 理性的故事

一、 笛卡爾: “ 我思故我在”

當英國經驗論的奠基者培根, 在冰天雪地中為一個實驗而勞碌奔波時; 大陸唯理論的創始人笛卡爾, 卻安坐在溫暖如春的火爐旁凝神沉思。 這個鮮明的對比, 恰好勾勒出經驗論和唯理論南轅北轍的理論特征和學術風格: 前者把知識建築在經驗的大地上, 是以, 注重事實、 推崇實驗; 後者以理性為基礎建構認識的大廈, 是以, 肯定原則、 強調推理。 于是, 我們就很自然地目睹, 培根如何為了自己的信念而在實驗場所鞠躬盡瘁; 下面則讓我們來看看, 笛卡爾先生又是怎樣心安理得地在自己的頭腦裡抽繭剝絲、 并用之于建造形而上學體系的。笛卡爾(Rene· Descartes, 1596—1650) 出生于法國外省一個貴族家庭。 他體質嬴弱、 敏感多疑, 這種天生的氣質給他的哲學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在耶稣會學校所受到的教育,為他打下了當時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數學基礎, 并從古典學中了解了以往的主要學問。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後來, 他前往巴黎學習法律, 雖然獲得了碩士學位, 但并沒有從事法律工作, 而且他作出了一個奇怪的決定: 當兵從軍。 理由很簡單, 因為充斥着學術文化界的都是些經院哲學的胡言亂語, 隻會誤人子弟, 要獲得真知, 隻能到世界這本大書去尋找, 而當兵則可以使他周遊列國。 笛卡爾随軍遊曆了荷蘭和德國許多地方。 在服役期間,他的哲學思想漸趨成熟。1691 年冬一個嚴寒的日子, 笛卡爾獨自躲進一間小屋,面對火爐閑适安坐, 爐火烤得人暖烘烘、 懶洋洋的。 他雙眼漫不經心地瞟着火爐, 飄忽跳躍的火苗慢慢地使他進入了一種似睡非睡的出神狀态。 這種凝神沉思的情景, 對他已是家常便飯了。 忽然間, 一個觀念異常清晰地躍上他的腦海: “ 我思故我在!” 他無比興奮地緊緊抓住這一思想, 一步步地推展下去, 把以往零星分散的觀念提綱摯領地串聯起來, 擰成了一個嚴謹的思想體系。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于是, 近代西方哲學終于在這個火爐旁悄悄地誕生了, 而這位老是佩戴着一把長劍、 愛睡懶覺和沉思冥想的笛卡爾先生, 則是以被西方人尊奉為近代哲學之父。為什麼笛卡爾能享有如此殊榮? 他到底創立了什麼樣的一門哲學學說呢?“ 懷疑一切” , 這是文藝複興時法國名作家蒙田 (M . E .de Montaigne, 1533—1592) 的殺手锏, 他祭出這一絕招,用以否定神學和經院哲學, 對後世影響深遠。 往前追溯, 可以在古希臘的智者中找到一批最早的懷疑論者, 他們目空一切、 懷疑一切。 懷疑作為一種方法, 是理性思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但懷疑論者好走極端, 錯将方法當目的, 由懷疑進而否定人類的一切知識。 蒙田雖則未入智者窠臼, 但他卻無力在被他的懷疑方法所掃清的地基上, 重新栽種下新哲學的樹苗。 笛卡爾與培根一樣志存高遠, 決心放倒經院哲學這株老朽的枯樹, 并在新地基上重新樹立新哲學的理性基礎。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他接過懷疑的方法, 作為掃蕩經院哲學和一切舊知識的鐵掃帚。懷疑一切, 便成為他的哲學出發點, 也是他的科學方法的第一步。 小時候, 笛卡爾埋頭研讀各類經典, 誰知越學越糊塗,敏感多疑的他不由得疑窦叢生: 神學是教人練習升天堂的學問, 除了天使和上帝, 誰有能耐去了解和把握? 哲學呢? 千百年找不出一件事不在争論之中, 從來就不曾給人任何确定無疑的東西。 至于其他一切建立在哲學基礎上的學科, 其可靠性就更不必提了。 他由此聯想到, 我們所有的知識, 無一不是在我們還沒有學會用理性去獨立思考之前, 由别人從外面灌輸給我們的, 而灌輸者也是從别人或前輩那裡接受他們的意見的。 這樣陳陳相因、 代代相傳, 謬種便日漸累積凝固,進而構成我們熟視無睹的所謂知識體系。也許正是那團陪伴着笛卡爾陷入沉思的爐火, 意外地給了他以靈感: 必須在經院哲學和舊知識大廈中放上一把滔天巨火, 讓懷疑的烈焰将它們統統燒成灰燼, 以便騰出空地, 讓位給經過理性反思的新學問。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普遍的懷疑, 是笛卡爾方法論中第一個重要原則, 其目的乃在于, 在尋找确定可靠的知識以前, 首先排除一切武斷、偏見和迷信等錯誤的幹擾, 以便在清晰明白的心境中去鑒别真正的知識。 這就引申出懷疑之後, 确定知識可靠性的四條規則:(1) 除了根本無法懷疑的、 清楚明白的觀念以外, 決不接受任何東西;(2) 将所考察的任何問題, 都按照解決問題的需要而分成最小的部分;(3) 思想必須遵從由簡單到複雜的順序, 即便本身沒有次序, 亦應假定其有次序;(4) 把一切情形盡量完全地列舉出來, 始終進行徹底的審查, 以確定毫無遺留。笛卡爾正是用上述規則把代數運用于幾何學, 進而創立了解析幾何學這門新興學科的。 他希望把這種數學中行之有效的演繹方法, 抽象概括為普遍有效的方法, 用以解決哲學、實體學、 解剖學和天文學等領域中的問題。普遍懷疑和上述四條确定性規定, 是笛卡爾方法論中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兩大部分, 懷疑意在掃除偏見和迷信, 規則旨在确定可靠知識的标準和步驟。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 用理性直覺去尋求清楚明白的原理和進行演繹推理, “ 清楚明白” 是笛卡爾十分強調的可靠知識的唯一标準, 也是哲學研究所必須遵從的一般規則。 所謂“ 清楚明白” 是指, 觀念、 判斷和知識在頭腦和思維中是否清晰有序、 明白無誤、 不自相沖突, 而與具體的經驗證明無關。當笛卡爾用這種方法去審視一切時, 便導緻了系統的懷疑。 什麼東西是清楚明白而無可置疑的呢? 面前的火爐顯然不是, 因為我的感官可能會欺騙我, 我不知道這是否是一個夢境; 也許數學千真萬确, 但沒準上帝或惡魔在捉弄我, 将我引入歧途; 身上的佩劍也許是假的, 停在臉膛上的鼻子恐怕一會兒就會化掉, 連我本人是否真的站在這個地球上, 這些由感官經驗告訴我的一切, 都是值得懷疑的。 然而, 在我對所有事情進行懷疑之時, 卻有一件事是勿庸置疑的, 那就是“ 我在懷疑” 這個思維活動。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如果連這也要懷疑, 那世上就沒有懷疑了, 這豈不自相沖突了嗎? 這就是著名的“ 笛卡爾的懷疑” , 從這裡就引伸出笛卡爾哲學的第一條原理: “ 我思故我在” 。 我在思想, 即使在想我在做夢、 我被捉弄、 我沒有了身體, 無論我想什麼, 想這件事本身是确鑿無疑的。 笛卡爾認為, 這是最确實可靠的真理, 其他一切原理都可以從它推導出來。就這樣, 笛卡爾通過批判的懷疑方法, 找到了第一個無可懷疑的東西: “ 我” 。 這個“ 我” 并非肉體之“ 我” , 而是思維者之“ 我” , 是獨立自存的精神性實體—— 心靈, 其本質就是思想。 事實上, 這個“ 我” 就是作為認識者的主體, 也即與對象客體相對應的人的自我意識。 笛卡爾将自我從客體世界中獨立出來, 并把這個主體作為與客體對立的哲學與認識的出發點, 這種做法對于以認識論為主題的近代認識論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難怪人們毫不猶豫地将笛卡爾視為近代哲學之父。接着, 笛卡爾便從第一原理中推論出上帝。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既然“ 我” 會懷疑, 那就證明“ 我” 是不完滿的, 因為懷疑意味着認識不足, 即不完滿性。 但“ 我” 心中卻清楚明白地感到有一個全知全能無限完滿的上帝觀念, 它從何而來? 絕不可能從不完全的“ 我” (即心靈) 中産生, 是以上帝觀念必然來自“ 我”之外的一個完滿的實體—— 上帝。 是以, 上帝必定存在。 于是, 上帝成了笛卡爾所證明和推出的第二個不可懷疑的實體。這個證明其實隻是中世紀實在論者安瑟倫本體論證明的一個翻版。然後, 借助于上帝的幫助, 笛卡爾進一步演繹出物質世界的存在。“ 我” 的認識能力既然是上帝賦予的, 那麼它就決不會欺騙我; 隻要“ 我” 的觀念清楚明白, 它就必定真實可靠; 因為“ 我” 清楚明白地意識到外界物質對象的觀念, 是以物質對象一定存在。現在, 我們有了構成世界一切事物的三個實體: 上帝、 物質和心靈, 它們都是笛卡爾從普遍的懷疑、 用清楚明白的原則推導出來的。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就這樣通過理性的思辨和邏輯的演繹,從主體自我這一認識論思路出發, 去解釋世界的存在, 一步步構成了他的形而上學世界。但是, 這個世界體系一開始就存在着分裂。 根據笛卡爾,物質與心靈各自獨立、 互相平行, 誰也不決定誰。 這首先就導緻了一個無法解決的理論困境: 怎麼解釋心靈與肉體互相協調的事實? 例如, 為什麼腦子想去吃飯, 身體卻不會跑去踢球? 一個人怒火滿腔時, 就不可能滿口甜言蜜語? 為解決心體協調的問題, 笛卡爾絞盡腦汁, 想出了一個辦法: 靈魂位于大腦的“ 松果腺” 中, 當其受到外物震動時, 靈魂固有的知覺就出現, 并使肉體有适應的反應。 這實際上就承認了靈魂與肉體有一定的聯系, 變得自相沖突了。 後來, 笛卡爾的追随者們設計了一個更為精緻的理論—“ 兩鐘并行論” : 精神和肉體就像兩個走時一樣準确的鐘那樣, 由上帝上緊發條,各自走着獨立平行的路。 但人們自然會追問: 上帝既然那麼全能, 為什麼會弄出這樣一套笨拙的東西, 而不是将二者合并為一? 難道上帝有意捉弄人才這麼幹的嗎? 無論怎麼說, 笛卡爾無法解決他提出來的這一套精神與物質的二進制論, 隻好搬出上帝來調停二者的沖突, 填平心靈與肉體的鴻溝。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但這樣一來, 他就回到了神學的懷抱中去了。依賴上帝, 這對笛卡爾來說, 不僅是出乎理論的要求, 而且也是基于心理的需要。 生性膽小謹慎的笛卡爾, 從軍隊退役後, 隻回巴黎住了兩年, 就發現這個國家令人窒息的氣氛不适宜他的思想, 轉而遷往較為自由的荷蘭, 一住就是21 年。他曾寫下一部重要的實體學著作, 書中完全抛開了上帝, 采納哥白尼的學說, 用機械唯物論的方法去讨論物質世界。 可是, 當他知道1616 年伽利略被教廷秘密審判以後, 眼前似乎又浮現起布魯諾被活活燒死的情景, 終于決定将書稿藏而不露。 是以, 他之捧出上帝, 也許是為了逃避迫害而不得不披上的一件保護性的神學外衣。 況且, 他的上帝是在認識論的基礎上、 從自我出發、 通過理性推導而來的, 它作為他的唯理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必要的理念基礎和終極原理, 也是一種理論的需要, 它仿佛是那個人再不能言說的那個思維的極限,那個人類把所有未知的東西都往它身上推的空箱子。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當然, 我們不必為笛卡爾的有神論作辯護, 因為在當時,就像我們今天相信人都有祖先一樣, 信奉上帝乃是一件及其自然的事, 像霍布斯那樣極端的無神論思想家是絕無僅有的,大實體學家牛頓, 在他的機械論宇宙中也恭敬地将上帝尊奉為“ 第一推動者” 。 培根和洛克都是虔誠的教徒, 也是二重真理的信奉者。笛卡爾關于心靈與物質為各自獨立的實體的觀念, 加劇了由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引發的二進制論。 這種理性化的形而上學與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不可同日而語。 經院哲學将理性看作信仰的附庸, 用理性來證明上帝, 進而建立神學的世界觀。笛卡爾則将這一切颠倒了過來, 用理性的懷疑徹底推倒經院哲學的舊建築, 然後從思維者主體—— 即理性的自我意識中推引出整個世界及其上帝。 這樣一種理性形而上學的方法, 深刻地影響了近代哲學。 在認識論中, 笛卡爾也貫徹了他的理性第一的原則。在火爐旁得出“ 我思故我在” 結論的笛卡爾, 此時端來了一盆蜂蠟, 對着它出神。 感覺告訴我, 它有特定的味道、 氣味、 顔色和形态, 它較脆硬又易于擺弄。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可是, 當我用火來烤它時, 它立刻就融化流動, 然後冷凝成與剛才很不相同的形狀。 不過, 我知道雖然它已面目全非, 但它仍然是原來的那一塊蜂蠟。 為什麼? 感覺已經告訴我它早已發生變化, 而我卻認定它根本沒變, 可見使我作出這一确認不是感覺, 而隻能是我的思維。 換言之, 是我的理性知道蜂蠟之是以為蜂蠟的本質。 是以我能夠排除感覺的幹擾, 堅持正确的認識。從這個例子, 笛卡爾引申了他的唯理主義認識論。 與經驗論相反, 笛卡爾認識, 感覺經驗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 時常還會騙人, 因而沒有可靠性。 隻有理性的認識才是可靠的,通過理性直覺和演繹推理, 人就能獲得真實可靠的認識。 人心天生具有一些不證自明、 清楚明白的“ 天賦觀念” , 例如像“ 平面上兩直線不相交必平行” 這樣一些幾何公理, 像“ 全體大于部分” 這類數學原理, 像“ 甲不是非甲” 這種邏輯規律,以及像上帝觀念等等。 人們通過理性的直覺而非感覺經驗發現這些天賦觀念, 并使它們成為進行演繹推理的前提和出發點, 從中推演出一切真實可靠的知識, 建立起全部知識大廈。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當然, 笛卡爾并不把一切觀念看成天賦的。 他将觀念分成三類: 第一是由感覺從外界對象獲得的外來觀念, 其可靠性不高; 第二是人造的觀念, 如美人魚、 飛馬; 第三類是天賦觀念, 最為可靠。如同他的形而上學存在着物質與精神的二進制對立一樣,在認識論上, 笛卡爾也碰到理性認識如何與經驗存在相适應的問題, 由天賦觀念得來的認識如何能應用于經驗世界的問題。 在這裡, 他又不得不求助于上帝: 上帝一方面把規律建立于自然之中, 另一方面又把它們的概念印人人的心靈, 當我們認識了它們, 也就同時了解了自然的規律。 這又是一種平行論的論調, 即認為自然 (經驗) 系列與理性系列互相平行、 不謀而合。 這是二進制論所導緻的一個必然的理論結局, 從中透露出一種獨斷主義的味道。 因為人們自然會問: 為什麼兩個毫不相關的領域竟會步調一緻、 互相趨同呢? 笛卡爾隻能武斷地答道: “ 那是上帝要這麼幹的!”由懷疑到獨斷, 這是笛卡爾哲學所走過的思路曆程。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當所有的一切都遭到懷疑否定之後, 眼前就隻剩下一片空白, 這時, 要在這片空白之區樹立起任何東西來, 都隻能靠一種獨斷專行。 笛卡爾正是這麼做的: 由普遍的懷疑到“ 我思故我在” , 那個作為思維者的“ 我” 便是一個不依賴任何條件而獨立存在的東西, 甚至連承擔起思維活動的大腦和身體都可以不要。 這還不夠武斷嗎? 同時, 片面否定感覺經驗, 任意誇大理性認識, 也使笛卡爾陷入某種先驗論的武斷之中。 無可否認, 笛卡爾要求人們憑借理性、 獨立思考, 意識到感性認識的局限性, 而提倡理性演繹法, 以取得普遍必然的知識, 這對于反對經院哲學所宣揚的信仰主義和蒙昧主義, 對于當時科學文化的發展, 尤其對數學和演繹邏輯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另一方面, 正如英國經驗論繼承了中世紀唯名論傳統, 突出個别實在, 否認一般的客觀實在性, 強調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根本作用那樣; 笛卡爾首倡的唯理論也與實在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唯理論因為感覺經驗的個别性而輕視它, 轉而強調理性所把握的一般共相, 以為通過理性直覺和理性演繹,可以獲得關于世界的普遍必然的認識。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唯理也就是理性唯一、唯上的意思, 笛卡爾提倡的理性至上主義, 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 一面用于砍劈經院哲學的蒙昧迷信, 一面拿來抵擋經驗論的經驗至上論。 與經驗論相對悲觀的知識論相反, 唯理論對人類知識表現出極度的樂觀情緒, 似乎隻要努力發掘自己心中的“ 天賦觀念” , 人就可以一步登天, 走上通往終極真理的康莊大道。 這種盲目樂觀與唯理論的思想獨斷相映成趣,并始終随着它。笛卡爾的幾部重要著作《方法談》、《形而上學的沉思》 和《哲學原理》 等, 都是在荷蘭定居期間發表的。 這些作品使笛卡爾聲名遠揚海内外, 也驚動了瑞典女王克裡斯蒂娜, 這位文藝複興式的君主力邀笛卡爾赴瑞典講學。 令人奇怪的是, 這位慣于懷疑一切的法國哲學家, 卻不曾對這次使命的效果産生任何懷疑, 也沒有對自己衰弱的身體能否經受得起北歐的嚴寒有絲毫的憂慮, 便欣然應命, 踏上了斯德哥爾摩。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豈料, 瑞典女王精力充沛得驚人, 堅持要笛卡爾每天淩晨5 點為她和大臣們講授哲學。 這可難倒了我們這位自由散漫的哲學家。 像許多出色的哲學家一樣, 笛卡爾慣于睡懶覺,每每日上三竿、 太陽曬到屁股的時候, 他仍賴在床上為夜裡過度的玄思而休眠不醒。 但是, 王命不得不從, 笛卡爾隻得勉為其難, 匆匆從床上爬将起來, 草草梳洗完畢, 還忘不了戴上那把形影不離的長佩劍, 揉着腥松的睡眼, 急急忙忙趕往金壁輝煌的皇宮, 一路上北風呼嘯、 寒氣逼人。 當他見到女王不以為然的臉色, 才發覺自己又遲到了! 難道是因為自己頭腦裡的鐘與自己身體内的鐘走時不同, 還是由于自己寝室的鐘與皇宮的鐘不一緻, 而使自己屢屢遲到的呢? 對此, 笛卡爾隻好無可奈何地聳聳肩。然而, 他身體内的鐘終究跟不上他靈魂裡那隻急匆匆的鐘的步伐, 而北歐蕭殺的嚴寒又加重了這種身心失調。 不出半年, 哲學家就一病不起, 成了天國的客人了。 這使人想到與本節開頭有關的一個對比: 經驗論的創始人培根也是殒命于嚴寒, 不過他是為了實驗而捐軀; 而唯理論的首倡者笛卡爾, 卻是因為沉思冥想被打斷而喪生的。 莫非二者之間還暗示着一個上帝早已安排好了的結局嗎? 這, 我們就無從知道了。

活着就要學點哲學,西方哲學研究第18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P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