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被發往伊犁贖罪,臨行寫了一首詩,飽含家國情懷

作者:慢話詩詞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統治階級内部沖突日益激化,公室争鬥,政權更疊,井田制遭到嚴重破壞。公元前543年,鄭國公卿子産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做丘賦。丘賦是以丘作為征發牲畜的機關。

《左傳·昭公四年》記載:"鄭子産作丘賦。"杜預注:"丘,十六井,當出馬一匹,牛三頭"。丘賦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持有者依土地人口數量繳納軍賦;将納稅範圍擴大到野中,增強國家财力。并吸納“野人”進入作戰序列,增強國家軍事力量。

在國、野分治的周代,隻有“國”人才有當兵的權利,“野”人完全被剝奪了政治上的權利和義務。春秋時期,部分“國”人陷入貧困化,甚至淪為奴隸,國家兵源不足。“國“、”野”界限逐漸模糊。

子産做丘賦的目的,就是增強鄭國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結果招來統治階級的不滿,子産說了一句話表明自己改革到底的決心:“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死生”是偏正複詞,真正的意義是“死”,“生”隻起到陪襯作用,表明為社稷不顧個人生命。

這八個響當當的字,被曆代志士視作為江山社稷置生命安危于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坐标。

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被發往伊犁贖罪,臨行寫了一首詩,飽含家國情懷

2300多年後,西方列強用幾門大炮轟開了清政府的大門。一位深懷民族大義的英雄全面開展抗擊英軍及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壯舉。道光帝卻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則徐革職查辦,并遣戌新疆伊犁。

1841年農曆八月,林則徐自西安啟程赴伊犁,臨行前以無比憂憤的心情,作詩兩首留别家人,将“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八個大字融入詩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之中,全詩如下:

其一: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 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 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被發往伊犁贖罪,臨行寫了一首詩,飽含家國情懷

注釋:

1. 三島:指英倫三島,即英國的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三座島嶼。

2. 九垓(gāi):九州,天下。

3. 趙老送燈台:《歸田錄》:俚諺雲:‘趙老送燈台,一去更不來’。清政府投降派希望林則徐不要再回來。

4. 養拙:抱樸藏拙,意為守本分、不顯露自己的意思。

5.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為适當。這句詩謙恭中含有憤激與不平。

6.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東坡志林》記載宋真宗召對楊樸和蘇東坡赴诏獄的故事,以戲語勸慰妻子。

賞析:

第一首詩:

首聯“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我即将微笑着離家遠行,不要悲哀難過,無論到哪裡,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以坦蕩的胸懷去面對。

颔聯“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這世上之事,很難不犯過錯就會取得成功。沒有誰天生是高官顯貴。

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被發往伊犁贖罪,臨行寫了一首詩,飽含家國情懷

頸聯“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回想烽煙滾滾的禁煙抗英,今後将重新擔負九州大地之重托。

尾聯“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台”。不要理會那些人妄自菲薄,輕言漫語,他們希望我不要再回來,你們可不要相信這些混話。

第一首詩,通俗易懂,千叮咛萬囑咐,既是對自己虎門銷煙的肯定,也告誡家人,有些人在背後說些不着調的話,随他們去吧。天下為重,九州為重,我們要襟懷磊落過好這一生。

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被發往伊犁贖罪,臨行寫了一首詩,飽含家國情懷

第二首詩:

首聯“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我能力有限但重任道遠,時間久了難免心神俱疲,加上日漸衰老,以我平庸之才難抗重任在肩。

在禁煙運動中,林則徐是當時的先行者。在道光的奏折下發至各省之前,他已經率先開展禁煙運動,并收繳煙土1.2萬餘兩,收到道光嘉獎。随後道光連續八次召見林則徐,委以重任——禁煙。

颔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如果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個人性命也心甘情願,絕對不會因為自己可能收到災禍而躲避。

林則徐非常清楚鴉片問題的症結所在,在禁煙運動中,大刀闊斧,标本兼治,面對阻力毫不退縮。作為封疆大吏,他還用強烈的求知欲虛心向外面的世界學習,以改變閉關鎖國的局面。他組織人力翻譯《世界地理大全》,并親自潤色編撰《四洲志》,成為近代以來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被發往伊犁贖罪,臨行寫了一首詩,飽含家國情懷

頸聯“谪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承蒙君恩深厚,讓我谪居伊犁,我正好可以趁此韬光養晦,今後做一名戍卒比較适宜。

林則徐虎門銷煙被永遠載入史冊。從封鎖商館到虎門銷煙,林則徐所作所為從未超出大清法律,完全按照大清法律處理大清國内的禁煙問題。但是,當時整個大清國對外界的認知相當模糊,以至于虎門銷煙之後,林則徐斷定英國人斷然不敢勞師遠征,在給道光的奏折中一再強調不必擔心邊釁問題。

定海失陷後,作為主帥的林則徐,未能準确判斷敵情,他的禦敵方略未能突破時代的局限性,延誤了備戰時間。1840年6月21日,第一批英國艦隊直逼虎門口外,鴉片戰争爆發,朝野震動,大清一敗塗地。

次年6月28日,道光下旨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将他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1845年,重新被啟用。1850年11月22日病逝,谥号文忠。

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被發往伊犁贖罪,臨行寫了一首詩,飽含家國情懷

尾聯“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我同老妻談起《東坡志林》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樸和蘇東坡赴诏獄的故事,以戲語勸慰妻子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那首詩來為我送行。

平和的語氣,曠達的性格,憂患意識和博大胸懷盡在筆端。

第二首詩中,将鄭國公卿子産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一句化用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飽含報國之志,家國情懷。這種情懷正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民族精神最核心的寫照,“社稷”被“國家”取代是時代所驅。

林則徐深處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槍炮聲打破原有的甯靜,也打破了統治階級的好夢,他沒有選擇故步自封。從“外争國權,内懲國賊”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山河十萬軍”,從“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阖棺”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總有一些人在時代逆流中奮不顧身,砥砺前行,為挽救民族危亡不顧個人安危。

林則徐雖然未能沖破時代局限,但他依然是那時候的先行者。他和魏源等人發出了近代中國為振興民族、變法圖強的時代先聲,足以令後人萬世敬仰。

本文為原創,百家号首發。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舉報/回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