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阆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
87版《紅樓夢》從首播到現在已經重播過上千次,一直被譽為“不可逾越的經典”。

熟讀《紅樓夢》的讀者不難發現,其之是以能問鼎中國四大名著之首,并專門成立“紅學”研究,與其容擴豐富精彩的中華文化是分不開的。
一本一百多回的文學小說被剪切成無數個片段,從哪開始入手?其中的精美建築又在哪找?服裝咋設計?道具咋來?最關鍵的是演員在哪裡找……而且全國不知有多張雙眼睛盯着看,其中不乏有紅學大師。
導演王扶林提出要拍紅樓夢後,首先決定從自身開始閉關一年,研讀《紅樓夢》。
“我不是紅學家,我不熟悉《紅樓夢》啊!我得從頭學起,一年時間我關起門來讀紅樓,讀有關的研究文章,讀有關的評論,讀有關的《紅樓夢》的人物論、民俗……”
1983年,《紅樓夢》編劇組正式成立,還請了很多專家開會論證,整整九個月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初稿才完成,紅學大師周汝昌老師親自稽核。正是有了這麼強大的團隊,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奉為經典的影視作品。
是以我們不得不佩服老一輩藝術家們的這種敬業精神。
而相反,10版《紅樓夢》與其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一期欄目中,導演李少紅不僅承認自己沒有認真讀過《紅樓夢》,而且稱原著“鬼話連篇”,引發網友熱議。
一部好的作品離不開引人入勝的樂曲,據說作曲王立平是第一個進入劇組的,他用真誠的态度得到了王導的認可。
《紅樓夢》好在原著對建築、服飾、甚至是人物的發型、外貌都描寫的細緻入微,而音樂則隻能是依靠讀者自己去體會,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該定什麼樣的基調?該從哪入手?
王立平老師查閱了很多的資料,包括之前所有版本的影視,最終定下了“滿腔惆怅、無限感慨”。
僅主題曲《枉凝眉》就耗費一年零九個月。随後,一口氣創作了《紅豆曲》、《葬花吟》等,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經典。
其中,不得不提一下《分骨肉》,這是王立平為87版《紅樓夢》創作的最後一曲,一直無從下手。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抛閃……”這樣的場景曹雪芹早已訂好,可是如何展現,這下愁壞了王立平。
一日清晨,王立平的腦海裡突然閃現出“一位弱女子告别自己的故土和親人,走向茫茫不可知的未來”的場景,而歌曲的旋律也慢慢流淌了出來。寫完歌曲後,仍未走出意境的王立平竟趴在琴上哭了起來。
紅色的地毯,一個孤弱女子遠嫁他方,整個片段沒有任何言語,僅僅是靠《分離骨》和演員們各個的演藝來呈現給觀衆。
這段最傷心的除了探春,則是其生母,趙姨娘哭得淚人似的,将古代封建妾的這種無奈演繹得淋漓盡緻,想去上前說兩句抱抱自己的女兒,王熙鳳的一個眼神狠狠地阻止了她這種沖動……
87版《紅樓夢》演員來自全國海選,一百多個姑娘,長達幾個月的琴棋書畫,飲食起居的教育訓練,這種毅力不是現在的影視劇所能比的。
勇敢的姑娘
一日,一個俊朗的男子将一本《大衆電視》放在一位妙齡女子書桌上。
“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中央電視台籌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戴敦邦談怎樣選擇寶、黛、钗,别發呆了,寫信吧。”
“寫信?結誰?”
“直接寫給導演王扶林,告訴他你是林黛玉的最佳候選人。”
“殺了我也不寫。”
“為什麼?”
“我才不做這樣的傻事。中國這麼大,沒有人會注意到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丫頭。寫信更是自作多情,不寫不寫。”
“你幹嗎這樣膽怯?你外形、氣質都接近要求,你喜愛《紅樓夢》,了解林黛玉,憑這些,不敢去拼一次?”
“你怎麼知道我不敢?”
“你敢嗎?”
“當然敢!”
“那麼,寫信吧。”
“寫就寫。”
信寫好,她特意找了一張生活小照,又把最新發表的時寫在背後,以及一篇對《紅樓夢》及林黛玉分析的文章一同寄了出去。
我是一朵柳絮,長大在美麗的春天裡,
因為父母過早地把我遺棄,我便和春風結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不要問我的家在哪裡,
願春風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我要給大地的角落帶去春的消息。
我是一朵柳絮,生來無憂又無慮,
我的爸爸是廣闊的天空,我的媽媽是無垠的大地。
這便是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
導演王扶林說,如果沒有詩人的氣質,再好的演員也演不好林黛玉。
當時的陳曉旭隻是黛玉候選第三位,不難想象前面兩位有多麼優秀。
導演曾問陳曉旭:“如果讓你去演别的角色,你願意嗎?”
陳曉旭想想說道:“如果我去演别的角色,觀衆會以為林黛玉在演别人。”
直到後來,王導才回憶說,陳曉旭雖不是最漂亮的,但綜合氣質确實最符合林黛玉的。
無心插柳柳成蔭——寶钗
寶钗的扮演者張麗,是成都軍區的一名芭蕾舞演員。
她隻是陪她老師家的女兒去試鏡,也不知道是什麼劇組。試到到最後,從業人員看到寶钗就順便讓她也試了試。
可誰知,試妝後的張麗把所有人都驚訝到了。
她本來是想演黛玉的丫鬟紫鵑,可到最後三個月教育訓練完的角色是寶钗。
後來據編劇透漏,說寶钗必須是端莊大體,穩重成熟,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個年齡标杆,作為大觀園的大姐姐要比其她的妹妹顯得成熟,但又不能太大,這才有了我們的寶姐姐。
寶玉從哪裡來
1983年《大衆電影》雜志第一頁,刊出了《怎麼挑選寶黛钗的演員》的文章,裡面對賈寶玉的需求有:
臉蛋白,胖而不蠢,不十分圓;要帶有幾分英俊少年氣,不能完全淹沒在脂粉氣裡;要有一張盛開的桃花般的臉;大眼睛水汪汪的,睫毛明顯,臉上可以有一對醉人的酒窩……
第一期教育訓練完了,寶玉還沒有來,以至于有人說,賈寶玉的扮演者還沒有出生,之前的排練一直是探春的扮演者東方聞櫻在客串。
有人提議實在找不到人就讓人客串算了,導演一票否決。
飾演北靜王和柳湘蓮的侯長榮是劇組公認的美男子,他一直想演寶玉,隻因其陽剛氣太重,導演認為他不符合寶玉的胭脂氣,寶玉是一個要和黛玉躺一張床,與她耳鬓厮磨,是個非常純潔的人,不能讓人覺得他淫靡,隻能覺得癡和呆。
也不得不佩服他們那一輩藝術家,為了整個劇組,侯長榮向劇組推介了歐陽奮強。見面後,導演覺得他的娃娃臉“演大人嫌小、演小孩嫌大”,很有潛質,便讓他去北京試鏡。
歐陽奮強曾回憶自己去北京試鏡當天的情景:“篩選出來試寶玉的24個小夥子,都打扮得很時髦,和他們相比,我就是一個土鼈,上身是皺巴巴的背心,下面是短褲,一雙拖鞋。”
可誰知化妝後,邋遢的歐陽判若兩人,他的扮相和表演,得到劇組一緻認可,他将寶玉的頑與癡,演繹得深入人心。
五年,一部《紅樓》橫空出世,收視率居高不下。可是,這些演員貌似很難跳出紅樓這個圈子。
天堂有了陳曉旭,人間再無林黛玉
《紅樓夢》之後,陳曉旭又演了《家春秋》,但因林黛玉一角太深入人心,無論她如何演繹梅表姐,觀衆依然覺得這是林黛玉在演别的角色。
機緣巧合,她成立了廣告公司,從最初的制作部門慢慢做起,短短幾年時間,就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2005年被《世界經理人》周刊社授予“中國經濟年度風雲人物”榮譽稱号。
2007年,正值事業上升期的陳曉旭突然宣布出家,3個月後因乳腺癌離開了人世。從滿頭秀發的陳曉旭,到落發為尼的妙真師父,曉旭再一次變換了她的身份。從演員到商人,曉旭隻用了短短的三年時間,從商人到出家人,曉旭用了十年。
賈母扮演者李婷在1994年就因腦溢血去世,享年73歲;賈瑞的扮演者馬廣儒去世時年僅33歲;林如海扮演者鄭乾龍隻可惜天不假年,林黛玉進賈府沒多久,林如海即病重,之後便捐館揚州城。
更為巧合的是,鄭乾龍的去世時間居然和陳曉旭同一年,都是2007年。
寶姐姐的扮演者張麗出國下海做生意;歐陽轉行做導演,但也是很難走出賈寶玉的陰影。
我擁有無數個美麗的夢,最美的一個是從這裡開始的……
四月,粉紅色的圓明園,桃花、杏花開滿了山坡,楊樹、柳樹泛着一片新綠,芬芳的和風吹遏了這古老的園林中每一個寂寞的角落,就進殘破的西洋樓,也帶着灼肩的記億從漫長的惡夢中蘇醒了。
春來了,春真的來了,古樸的圓明園敞開它深透的胸懷,熱情地擁抱了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春天的使者。
圖檔來自網絡,侵權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