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作者:枕貓

即便是不熟悉黨史的朋友,在觀看電影《建黨偉業》中毛澤東赴上海參加中共一大前、與楊開慧在長沙分别的一幕時,也會注意到青年毛澤東身邊那位與他同行的長者:短頭發,帶着黑框圓眼鏡,抽着煙,十分有革命大佬的氣質。

翻看資料便知,中共一大湖南參會代表兩位,毛澤東與何叔衡。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何叔衡

當年28歲的毛澤東是湖南進步青年的優秀代表,而時年45歲的何叔衡則是一位十分成熟的革命家,赴中共一大參會回到湖南後,他與毛澤東一起組建了我黨的湖南支部并任支部委員,投身了共産主義事業。

人到中年走上革命道路,這與何叔衡所處的家庭環境和個人思想都密不可分,而他的家庭以及家人,對他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楊開慧和毛澤東

很遺憾的是,紅軍長征之後留守中央蘇區組織遊擊戰的何叔衡,在與敵人的戰鬥中犧牲,未能等到新中國成立的曙光。不過,他的後人們繼承了他的遺志,看到他當年身邊的熱血青年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

說起何叔衡的後人們,其實并沒有因為他作為中共創始人而得到任何優待,反而是有的當了勞工,有的做了農民。

他們的經曆并不如何叔衡那般曲折離奇,但在詳見田園的靜谧環境裡,他們也享受着新中國成立所帶來的喜悅,分享着何叔衡為家族光宗耀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紅軍長征時期

中共一大更改會議地點改為在浙江嘉興南湖遊船上召開之時,一大代表共13人,平均年齡28歲(正好是毛澤東的年齡),最年長者即為何叔衡,45歲。

照片上也能看出來,包括毛澤東在内的不少代表臉上都十分稚嫩,隻有何叔衡目光平視,沉穩至極,面如止水,給人以十分踏實的感覺。

一群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的年輕人們可能不會想到,100年後,他們所建立的黨派,将徹底改變這塊遼闊土地上人民們的命運。

而何叔衡之是以能成為湖南的一大代表,也因為他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湖南革命運動的先驅。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在嘉興遊船上召開的中共一大

清光緒二年即1876年的5月,何叔衡出生于湖南省甯鄉縣一個農民家庭,家庭條件還算可以,能夠一邊幹着農活一邊上了8年的私塾,飽讀各類詩書,積累了大量知識——筆者在查閱資料的時候,有資料顯示何叔衡小的時候吃不飽肚子,還羨慕自己放的牛可以随時随地吃飽。

一個在湖南農村吃不飽肚子的孩子居然能讀8年的私塾,并不特别真實。不過,何叔衡聽從父親的教導,在私塾讀書的時候認真讀完了四書五經以及大量史料,這讓他的知識儲量極其豐富。

父親還教導他,要像“老黃牛”一樣任勞任怨踏實工作,這個風格也伴随了何叔衡的革命生涯。

1902年,時年26歲的何叔衡考上了秀才,本來縣衙門給這位新晉秀才安排了一個輕松的管理錢糧的差事。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何叔衡(中)

但何叔衡認為時局艱難,老百姓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苟活世間沒有意義,于是辭官不做,傳回家鄉種田,連帶在私塾教書,讓更多條件不好、沒有機會上學的孩子們接觸到書本上的知識,了解外面的世界。

何叔衡年輕時讀的書多,但由于當時革命的火種還并未燃燒起來,導緻他沒有太早加入革命隊伍。

而且他也知道需要繼續在學識方面提升自己,才會獲得更多用武之地。終于,機會來了。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務農

1913年,37歲的何叔衡考上了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該校轉年與第一師範學校合并,在該校讀書的毛澤東、蔡和森等人成為了何叔衡的校友。

特别是20出頭的毛澤東,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很快成為了摯友,共同創辦了長沙最早的共産主義組織。

中共一大後傳回湖南,還成立了我黨在全國最早的省支部,湖南支部也成為了全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

如果說毛澤東是年輕有為的革命者,那麼何叔衡毫無疑問就是大器晚成的共産主義戰士。戰士都是百煉成鋼,拯救中國無關年齡,隻關乎信仰,以及是否堅定。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蔡和森

文章開頭提到的毛澤東與何叔衡出發去上海參加中共一大的一幕,發生在1921年6月底。

那時候交通不便,毛何二人需要從長沙的湘江輪渡碼頭乘船經水道沿東北方向而去,先到達武漢,再沿長江前往上海。一路舟車勞頓,其苦何可勝言。

從長沙出發時,新婚不久的毛澤東有楊開慧來送行,何叔衡的妻子卻并沒有前來——并非感情不好,而是何叔衡的妻子年事已高,且身體不好,還要照顧家人,便沒有前去。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中共一大的會場(蠟像)

說到何叔衡的後人,必須要從何叔衡的妻子談起。

何叔衡的妻子叫袁少娥,是一個傳統女子,盡管比何叔衡大三歲,但二人婚後生活很幸福。她與何叔衡一共生了5個孩子,前兩個因為營養不良都不幸夭折,隻有三個女兒何實懿、何實山與何實嗣活了下來。

因為這樣的變故,妻子的身體也不好,在正式投身革命前,何叔衡便一邊種田教書一邊照顧家人。

本來日子過得好好的,但由于袁少娥沒有給何叔衡生下兒子,再加上她因為身體原因基本喪失了生育能力,思想封建守舊的何家父母強迫何叔衡納妾求子。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納妾(劇照)

疼愛妻子的何叔衡甯死不從,但也為了能給父母一個交代,他與袁少娥收養了沙田鄉何家的一個小男孩,這個男孩因為也是他們的九侄,是以給他起名何新九。

這樣一來,何叔衡夫婦也算是有兒有女了,生活還比較幸福。後來何叔衡投身革命,妻子十分支援,但他也明白丈夫在做的事情非常危險。她已經年老體弱,想要維持這個家的生計,就隻能依靠已經長大的孩子們了。

在家庭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袁少娥協助何叔衡,不遺餘力地支援和培養自己的孩子們,三女一男相繼被她送入了學校念書,後來也都成長為了優秀的革命戰士。這裡暫且按下不表。

何叔衡在開展革命鬥争,成為了敵人的重點通緝對象。袁少娥曾經一度進入深山避禍,并讓在外奔波的孩子們注意安全。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革命戰士

然而,在1935年何叔衡犧牲時,袁少娥得知噩耗後一度不敢相信。那一年她已經62歲了,即便想要核實丈夫的死訊,也是有心無力。

她對孩子們說,一定要弄清楚何叔衡是怎麼犧牲的。她自己也在想辦法找尋丈夫的遺迹,甚至認為他沒死,還會回來陪伴自己。

袁少娥直到83歲才去世,在何叔衡離世後的21年,誰也不知道她是怎麼撐下來的。子女們繼承了母親的遺志,也為了能夠完成母親的遺願:“我死後,要把我和你們的爸爸葬在一起。”

其實,此時何叔衡的子女們早已長大,而且在袁少娥的努力下,她們都成為了出色的人才。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盡管出生在封建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湖南鄉下,但三個女兒卻都沒有裹腳,且進入學堂接受了新式教育。可以說,是何叔衡成為了兒女的革命導師,但袁少娥作為母親同樣功不可沒。

何叔衡的大女兒何實懿是家鄉第一個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作為何家三姐妹大姐大的她在甯鄉縣沙田鄉的學堂讀書并教書,思想進步且視野開闊,與丈夫一起從事農村婦女思想解放運動,終其一生都在為農村革命和婦女解放而奮鬥。

但可惜的是,何實懿早在29歲時就因感染傷寒而不治身亡。她終其一生沒有走出沙田鄉,但是她甘當革命家庭的後盾,并心系全鄉的婦女權益,為身邊的人默默奉獻了一輩子。從某種程度上說,她跟父親何叔衡是最像的。

何叔衡的二女兒何實山和小女兒何實嗣的人生則更為傳奇。她倆長大後追随父親來到上海,不僅嫁了人成了家,還加入了我黨,根據組織安排進入了一家地下印刷廠工作,負責黨組織的對外宣傳、情報傳遞,以及參與組織勞工運動。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劇照

由于被敵人盯上,兩姐妹一度被國民黨反動派的特務逮捕,在獄中遭受了酷刑,幸得我黨地下從業人員暗中交涉,将兩姐妹營救出來,才幸免于難。

在姐妹倆被關押期間,何實山的丈夫、同樣是我黨情報人員的夏尺冰被敵人逮捕并殺害。何叔衡在女兒出獄後将噩耗告訴了她們,何實山悲痛欲絕,抱着父親泣不成聲。

何叔衡為了能讓二女兒有人陪伴,安排另一名諜報人員、也是何實山的同學陳剛照顧她,二人不久後結婚,何叔衡心裡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諜報人員

1935年2月,何叔衡在中央轉移途中不幸犧牲,當時何實山、陳剛夫婦被我黨派去蘇聯工作學習不久。

由于資訊管道不暢通,直到1937年二人學成歸來才得知父親的噩耗。而留在敵後工作的何實嗣,由于丈夫杜延慶的善意隐瞞也一直未能得知獲知父親的死訊。

1940年重陽節,姐妹倆夫婦四人來到延安寶塔山祭奠父親,以寄托無盡的哀思。

建國後,何家兩姐妹依然在基層崗位上奮戰,像自己的父親一樣發揚“老黃牛”精神,做出了突出貢獻。

晚年的何實山當選四川省政協副主席,85歲時在成都病逝,何實嗣在北京擔任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務,81歲時在北京病逝。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何叔衡革命烈士碑

何新九是何叔衡與袁少娥的九侄,被他們當做兒子來領養,這種關系不能簡單稱為“養子”,準确來說應該叫做“義子”。但這種在革命戰争年代結成的家庭關系天生帶有親切感,不是親生,勝似親生。

何新九從小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支援姐姐們的革命事業。但由于他年紀最小,大姐何實懿又去世得早,為了照顧年事已高的母親,就選擇留在了沙田鄉。長大後,他在家鄉辦起了學校,專門招收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們讀書。

他本人跟父親當年一樣,一邊教書一邊種田,雖然跟大姐一樣沒走出過家鄉,但他所做的事情跟父親以及大姐一樣,為沒讀過書的孩子們打開知識的大門,堪稱一位無私奉獻的教育者。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何叔衡家鄉故居

1928年,何叔衡在中央的委派下前往蘇聯學習,在莫斯科期間曾給兒子何新九寫過多封家書。這些家書都在甯鄉縣沙田鄉由何家後人所保管,近些年逐漸公諸于世,讓人們讀來十分佩服。

其中有一封信中,何叔衡是這樣跟何新九說的:“我的人生觀,絕不是想要安居家鄉以求善終,也不能為家人升官發财以目的。”這也可以看作是何叔衡的家訓。

何新九謹遵父親的教誨,為人清廉正直,即便作為烈士家屬以及政府官員的親人,也從未利用這兩重關系為自己和家人謀取過半點利益。

何新九與家人們,就這樣深耕于湖南農村,一直到後人逐漸長大成人,将何叔衡的思想和理念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何叔衡寫給何新九的家書

2013年5月,此時的何新九也已經去世多年,湖南當地的記者來到甯鄉縣采訪,見到了已經80多歲的何新九之子何霞飛,他也是當時唯一一位在世的何叔衡第二代後人。

何新九共育有四男三女,随着歲月流逝,其他6人均已去世。但他們的後人一直都留守在沙田鄉的何氏故居,在湖南農村深淺不一的山坡裡、山腳下,過着樸素的生活。

何霞飛老人的子女,也就是何叔衡的第三代後人,雖然從血緣上并不是何叔衡的直系子孫,但他們基于何家的情感做為紐帶,這樣的感情早就超越了血脈。

何霞飛的家人不僅包括他的二兒子何光華、二兒媳李國輝、大兒媳李小良,還有他的侄子、何新九的長孫何盛明。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何叔衡第二代第三代後人合影

而何盛明也是何叔衡後代中少有的出門見過大世面的人——2009年建國60周年之際,何叔衡榮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是何盛明代表自己的曾祖父來到北京出席頒獎儀式,還受到了黨和國家上司人的親切接見。

何盛明與何光華是何叔衡的第三代親屬,他們都已年過六旬,他們的子女也早就成年,順應如今的時代潮流,離開了山裡去到城市務工。

何叔衡的第四輩後人,比父輩們走得更遠一些、更充分一些,但他們的身份依然是甯鄉縣沙田鄉的村民,也就是說,何家的第二、第三到第四代後人,都是在老家耕種務農的農民。

記者來采訪他們的時候正值農忙時期,何家人都在山上的農田裡幹着農活,接到采訪的通知,甚至都是放下了農具前來接受采訪的。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何叔衡的玄孫何勝

記者還為耽誤了他們的農忙而表示了歉意,不過沙田鄉宣傳委員胡躍波對記者說:“沒關系,他們也經常會來到故居看看,遇上有人來采訪參觀的,還友善跟人們講一講何叔衡的故事,這也是一種懷念的方式。”

甯鄉縣文化館有一位退休幹部叫何光乾,他正在參考各方材料,為何叔衡整理家譜。他還随身攜帶一本由作家易鳳葵所著的何叔衡傳記《永遠的叔衡》,跟何家後人充分溝通,以擷取更多的資訊。

而何家後人們說起何叔衡,臉上都寫滿了興奮與激動,看得出來,雖然很早以前就為革命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何叔衡對于他們一家人的影響十分深遠。

已經60多歲的何盛明,還記得爺爺何新九對他講述的何叔衡的一些故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跟毛澤東有關的。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毛主席

何盛明說:“1917年7月,毛澤東與蕭子升在湖南遊學連考察農村,路過甯鄉縣沙田鄉,來到公爺家中做客。公爺盛情款待了他們,由于他們身上沒有什麼錢,還留他們在家住了三天休養生息了再繼續調研。”

說着,何盛明帶着記者的鏡頭來到了何叔衡故居門前的池塘:“毛澤東酷愛遊泳,由于是夏天,他每天都要來這裡遊泳。”

池塘浮着碧綠色的清波,微風吹來泛起一層層漣漪,有層次地排列并散開,仿佛是當初青年毛澤東在這裡戲水的場景一般。

何盛明還告訴記者:“他們忙起來的時候,公爺會帶很多鄉裡的貧困農民來到家中座談,閑下來的時候,公爺就會跟毛澤東何蕭子升在院子裡、在房間裡暢談,探讨農村的出路、湖南的出路以及整個中國的出路......”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毛澤東

說來也很有意思,毛澤東與蕭子升當年的那次“窮遊”,因為他們對農村現狀估計不足,手裡帶的錢糧不太夠,很快就陷入了危機。

如果不是恰巧經過何叔衡的家,受到了老前輩的熱情款待,恐怕他們無法繼續在農村調研,毛澤東那篇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無從擷取更多的資訊和資料了。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革命者之間的志同道合,不僅展現在“英雄所見略同”的層面,而更應該在對方危難之際傾囊相助。

當然,筆者前文曾經說過,投身革命的覺悟與年齡無關,毛澤東對于何叔衡這位比自己年齡大一些的前輩還是充滿了尊敬的。他們也都在對方最困難的時候,給予了必要的幫助。這種友誼是超越了年齡的。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蕭子升

何光華介紹說,何叔衡在中央蘇維埃政府任職期間,曾經多次提出過一個想法,那就是“官員下訪比群衆上訪更重要,政權必須要得到充分監督。”

他始終踐行親自調研的方法,通過對于田野的調查,以及對農民生活的充分了解,和湖南當地官員的就任情況,他發現不少地區存在A錢腐化的問題。

為了加強檢舉和監督的力度,何叔衡為他所在的工農檢察人民委員會明确了檢查工作重點,即發動群衆的力量,用“控告箱”的方式來讓政府機關接受人民的監督。

他說過:“腐敗是共産黨人的天敵,與A錢腐敗作鬥争,是共産黨人的天職!”以現在的角度看,當時我黨還沒有奪取政權,何叔衡就已經在未雨綢缪反複的事情,簡直是開了天眼。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何叔衡銅像

然而,對于公爺究竟是如何犧牲的,何家的後人們,包括何光華與何盛明都不願意提及。通過何光乾所整理的資料,以及何家後人所提供的一些簡單線索,大緻有了這樣的一個輪廓:

1935年初,中央蘇區進行戰略轉移,何叔衡所在的區域被國民黨軍隊“包了餃子”。當時的他年事已高,身受重傷,且身患很多病症。

部隊在福建和江西的交接轉移的時候,何叔衡想要讓大夥保證行軍速度,而他本人還需要别人攙扶或者是擡擔架才能行進,于是,在敵人發起沖鋒之際,何叔衡情急之下,選擇了縱身一躍從懸崖跳下,自己粉身碎骨,卻為大部隊的轉移争取了時間。

一個帶着偉大的奉獻精神活了一輩子的人為什麼值得尊敬?革命家何叔衡用生命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何叔衡後人現狀:3女1兒生活樸素,令人欽佩

何叔衡(左二)

何叔衡的後人們謹記着何叔衡的教誨,要做一個“老黃牛”、“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

他們跟何叔衡一樣,在崗位上不忘初心、深耕細作,赢得了人們的尊敬與愛戴。

讓我們用何叔衡的忘年交毛澤東的著名文章《紀念白求恩》的結尾來結束這篇文章。雖然原文是寫給加拿大共産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的,但放在何叔衡及其後人們身上卻是再合适不過: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種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1]姜小平.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最年長的一大代表何叔衡烈士的故事[N].長沙晚報,2021-04-16.

[2]呂其慶."一大"代表何叔衡:後人三代皆務農[N].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2013-06-09.

[3]易鳳葵.永遠的叔衡[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02(120-187).

[4]王麗華.可當大局的秀才——何叔衡[N].央視國際,2006-06-0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