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叔衡,1876年5月27日生于湖南甯鄉。1920年11月,與毛澤東等建立長沙共産主義小組。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出席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35年2月24日,從江西轉移到福建的途中,在長汀突圍戰鬥中犧牲,終年59歲。
此前報道
何叔衡:人生岔路口,他選擇和革命青年在一起
何嶽與何叔衡雕像合影。
“太爺爺何叔衡離開我們很多年了,但他生前所寫的家書,是我們的傳家寶。”9月6日中午,何叔衡的曾孫何嶽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何叔衡後代絕大多數務農,他們勤勞樸實,靠自己的本事生活。何叔衡對後人的影響濃縮成一句話就是: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何叔衡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1935年2月犧牲。他的大多數後人仍生活在湖南省甯鄉市杓子沖。何家第四代8人中,隻有何嶽在大城市生活,是見世面最多的何家子孫。
今年45歲的何嶽畢業于湖南大學,何叔衡身上的“蘇維埃孺子牛”精神深深感染着何嶽。何嶽在深圳創業多年,他專門建立面積800平方米的黨史活動中心,作為公司黨支部學習教育場所,其中三分之一展示的是太爺爺何叔衡及其女兒女婿參加革命的事迹。
何嶽告訴記者,何叔衡二女兒何實山、小女兒何實嗣追随父親走上革命道路,分别于1926年、192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二女兒何實山與何叔衡的學生、中共地下黨員夏尺冰結為伉俪,一同為黨工作。由于叛徒出賣,夏尺冰在長沙被捕并被殺害。獲知丈夫夏尺冰犧牲的消息,何實山悲痛萬分。何叔衡安慰她:“一個共産黨員就是不應死在病床上,他一定要死在大馬路上!”此後,何實山、何實嗣姐妹一直遵循父親教誨,更加堅定地投身革命事業。
何叔衡妻子袁少娥及女兒女婿。
1986年10月,何實山、何實嗣姐妹回到甯鄉縣杓子沖何叔衡故居。闊别家鄉已久,兩位老人感慨萬千,她們看望了當時仍健在的鄰居阿婆,對侄孫媳婦們說:“你們要互相幫助和關心。尤其要尊重老人。”她們還囑咐侄孫:“你們都要記住,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要走歪門邪道。你們是何叔衡烈士的後代,要學祖先的革命品德,不要用祖先的榮譽去向政府索取!”
何嶽的爺爺何新九是兄長何玉明過繼給何叔衡的嗣子。何叔衡參加革命後時常寫信回家,對這位嗣子的教育很是耐心、細心。
何嶽告訴記者,何叔衡的這些書信大部分是寫給嗣子何新九的。信中除了問候家裡親人、過問家中瑣事,也闡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我絕對不是我一家一鄉的人,我的人生觀,絕不是想安居鄉裡以善終的,絕對不能為一身一家謀升官發财以愚懦子孫的。”
何叔衡緻兒子何新九的家書。
書信中,何叔衡希望家人們辛勤勞動,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幸福,教育後輩們做一個堂堂正正、坦坦蕩蕩的人,不為一點小利而苟活于世。
這些書信保留至今,陳列在何叔衡故居。何嶽告訴記者,何家後人中雖然沒有出很大成就的人,但都在各自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做事,做到問心無愧。
(長江日報記者汪洋)
【編輯:賀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