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美援朝,40多國對新中國禁運,杜魯門智囊團斷定開打就崩潰

作者:阿甘文史

在1950年10月19日,中國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争。

當時社會上關于抗美援朝戰争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有3種說法社會關注度最高。第一種是志願軍主動出兵才導緻兩軍交戰,不然不會有戰火的發生。第二種是說抗美援朝戰争是在北韓的慫恿下爆發的,北韓戰争是導火線。第三種是抗美援朝戰争延緩了解放台灣的步伐,台灣問題遺留至今抗美援朝戰争有很大責任。

傳言歸傳言,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不能僅憑這些不可靠的說辭斷定。

抗美援朝,40多國對新中國禁運,杜魯門智囊團斷定開打就崩潰

英國首相帕麥斯頓曾經說過,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帕麥斯頓也參與過各種侵略戰争,隻要是有利可圖的戰争,都會積極參與。而作風如此功利,帕麥斯頓的名聲也好不到哪裡去。

帕麥斯頓的名言經久不衰自有道理,美韓、蘇朝之間的關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

1950年6月25日,北韓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向南方進發。敵軍是李承晚帶領的軍隊,對北韓人民軍軍突然的進攻顯得有些招架不住。雙方經過2個多月的激戰後,人民軍軍成功占據戰争優勢,李承晚和沃爾頓·沃克的兵力勢力範圍一直退到了釜山周圍。這番不錯的戰績,東北和四野的三個朝族師功不可沒。

抗美援朝,40多國對新中國禁運,杜魯門智囊團斷定開打就崩潰

曆史上的三八線是二戰末期,盟國協定以北韓半島上北緯38度線,當作美蘇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範圍的暫時分界線。三八線表面上是停戰線,實際上是美蘇之間的力量平衡點。國際上有的國家希望打破這個平衡,有的不想再次經曆戰争的摧殘,極其不想讓這個平衡被打破。作為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一直持不願看到戰争的态度。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按照之前的構想,在仁川實施登陸計劃,希望借機切斷北韓軍隊的補給,然後有效改善局勢。果不其然,仁川登陸之後局勢發生大逆轉,人民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反觀美軍,意氣風發,得意洋洋。

抗美援朝,40多國對新中國禁運,杜魯門智囊團斷定開打就崩潰

面對如此不利局面,北韓人民軍才終于想起主席的話語,不能随随便便發動戰争,要經過深思熟慮,想好退路。而且幫助北韓半島完成統一大業也被納入了中國未來的計劃中。凡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中國原計劃統一台灣後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去幫助北韓,但北韓按捺不住,一心隻想盡快統一,金将軍更是一刻都等不了。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金将軍這回失策了。麥克阿瑟成功登陸後,在十幾天的時間裡就攻下漢城,緊接着,平壤失守,鴨綠江岌岌可危。中國政府在此期間數次表達出必要時刻會出兵援助北韓。二戰時,麥克阿瑟大發戰争财,狠狠地賺了一筆。面對中國的警告,财大氣粗的麥克阿瑟根本視若罔聞,仍然我行我素。甚至公開傳言“要到鴨綠江邊歡度聖誕。”而面對麥克阿瑟的肆意挑釁,中國以實際行動給出了最有力的回擊。

抗美援朝,40多國對新中國禁運,杜魯門智囊團斷定開打就崩潰

中國解放戰争剛結束不久,還要防止蔣軍的反攻行動,國内軍隊的整合還沒達到一定高度,軍隊力量暫時還較為分散,西藏、海南島都有兵力分布。再加上中國一直在經曆戰争,人民也不願再看到戰火燃起。各項經濟發展提上日程,中國也沒有精力再參與戰争了。杜魯門和麥克阿瑟也是想到了這些原因,預測中國根本不會派兵增援北韓,退一萬步講,即使中國參與了這場戰争,也不會對美方造成必要的威脅。總之,麥克阿瑟完全沒把中國放在眼裡。

但這場戰争也關系着另一方——蘇聯。站在蘇聯的角度,自然是十分希望看到中國出兵的。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可以和帝國主義力量抗衡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希望越來越多的國家反抗美國。但為了儲存自身實力,不與美國直接撕破臉,蘇聯自己是不願出兵援助北韓的。幾番思量之下,北韓隻有選擇向中國求助,既安全又有效。

抗美援朝,40多國對新中國禁運,杜魯門智囊團斷定開打就崩潰

但李承晚就十分不願看到中國出兵。這一點從其始終不願在後來的停戰協定中簽字就可以略知一二。不管願不願意看到中國出兵,最終都要看中國自己是否想要。聯軍直逼鴨綠江,再進一步,就是中國東北。中國是不會放任敵軍如此放肆踐踏國家主權的,中國不再是那個“軟弱無力”的國家了。

據悉,美軍第七艦隊一直對中國東北地區領空派遣轟炸機轟炸,東北的形勢很不樂觀。東北是新中國的經濟重心,對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旦聯軍向東北進發,中國的經濟發展必然會受到重創。再加上考慮到蔣介石的抵抗,到時前有狼、後有虎,中國軍兩頭肯定顧不過來。

經過一番讨論後,中國政府最終決定出兵。本着“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的原則,主動出兵不僅是對東北的有效保護措施,更是對中國的整體發展負責。我們是不願戰,但也不怕戰。

抗美援朝,40多國對新中國禁運,杜魯門智囊團斷定開打就崩潰

在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向北韓進發,與美軍交火,史稱抗美援朝戰争。原本以為中國的援助隻是無用之功麥克阿瑟在真正面對中國人民志願軍時接連受挫。前後5次交戰,美軍一次比一次損失慘重。中國人民志願軍充分利用運動戰、遊擊戰等作戰方式成功奪得戰争主動權。雙方也在一次次交戰中,越來越了解對方。

美軍的戰鬥力其實大部分都是依靠重火力武器支撐的,大炮和坦克一直在美軍陣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實際上美軍士兵的個人作戰能力并不突出。而中國恰好相反,沒有裝備精良的武器,但中國戰士個個都是優秀的士兵,随便領出來一個,都有着強悍的作戰能力。

抗美援朝,40多國對新中國禁運,杜魯門智囊團斷定開打就崩潰

雙方各有優勢,相持不下,簽訂協定劃“三八線”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抗美援朝戰争結束,有人歡喜有人愁。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場戰争使得中國台灣的解放延期了。這一延,就延到了現在。當時,蔣介石趁着中國政府的大部分注意力在抗美援朝戰争上時,在台灣集結勢力。台灣的解放大業就此擱淺。

常有傳聞說如果中國沒有參加抗美援朝戰争,在粟裕的50大軍下,台灣應該早就回歸祖國了。傳聞的真假我們不能判斷,但出兵北韓是必然也是必要選擇。從美國建國以來的種種行徑來看,美國是一個喜歡憑借武力解決問題的國家,不斷以“世界警察”的名義插手别國事務。如果中國忽視北韓問題,轉戰台灣的話,按照美國的性子,肯定會阻礙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

抗美援朝,40多國對新中國禁運,杜魯門智囊團斷定開打就崩潰

事實上,通過抗美援朝戰争,中國人民志願軍一戰成名,讓世界各國重新認識了新中國,不敢對新中國的政權加以怠慢。

而為了打擊中國,“懲罰”中國的援朝行為,國際上将近有40個國家對中國實施禁運,打擊中國的海外貿易,這其中很多國家的選擇是迫于美國的權威之下。杜魯門希望看到的局面是,新中國經濟系統陷入癱瘓,無暇顧及北韓,以便達到目的。

但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一緻對外的決心遠不是美國人可以了解的。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水準不夠,戰争經費較為緊缺。而為了參與抗美援朝戰争,中國向蘇聯借資。這筆借款,一直到1964年才完全償還。

抗美援朝,40多國對新中國禁運,杜魯門智囊團斷定開打就崩潰

在此期間,中國人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絕對的社會責任感使中國的經濟發展上了一個又一個高速,其增長速度令人咂舌。以1951年為例,直接比1950年的财政經濟收入翻了1倍有餘。這樣的增長速度也讓美國感到不敢相信。

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北韓是大勢所趨。從我國的國家利益來考慮、從世界局勢來考慮、從曆史長遠角度考慮,中國參與抗美援朝戰争的選擇是正确的。很多國家因為這一次戰争重新認識了新中國,為中國今後的外交事業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越來越多的國家了解到新中國的形象。當時的紐約時報曾這樣評價抗美援朝戰争:“美國在北韓打了兩場戰争,赢了北北韓,卻輸給了紅色中國。”這對新中國的表現是巨大的肯定。

抗美援朝,40多國對新中國禁運,杜魯門智囊團斷定開打就崩潰

雖然戰争現在感覺離大家“很遙遠”,但我們仍然不能放松對自身的要求。砥砺前行,以抗美援朝的精神激勵自己克服人生中遇到的困難,成就更好的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