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戚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1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祭祀是霸國禮儀活動中的頭等大事,是以遇到重大典禮節日,或旱澇饑荒均要用玉來祭奠,以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家安定。《詩經》中有“靡神不舉”,是說各路神靈都被供祭。對禮玉精益求精的雕琢和事無巨細的分類,表現出其在祭祀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君主對祭禮的恭敬,以及社會對禮制的重視和遵從。
玉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1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鹿,溫順又祥和,它美好的秉性展現了霸國君臣之間互敬互融的情狀。
金璜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6022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圭璋特,琥璜爵”,圭、璋都是禮器中的貴重者,在禮儀活動中,可單獨作為信物使用;琥璜的重要性次于圭璋,在天子宴諸侯或諸侯相宴,與爵同時進上。這件金璜是在對盜洞内的回填土過篩時發現的。
霸伯罍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1017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盛酒器。器口内壁有銘文“霸伯作寶尊”。“霸”就是霸伯的國族名,“霸伯”為“霸”國的國君。帶“霸”字銘文的青銅器不僅見于以往的古文字著作中,如《殷周金文內建》中著錄有“霸姞作寶尊彜”鼎和簋,而且也見于過去發掘的墓地中,如在山西省曲沃縣西周晉國曲村墓地就出土了一件“霸伯作寶尊彜”銅簋。這意味着,大河口墓地為之前在其他各處發現的“霸”器找到了真正的歸宿。大量帶“霸”字銘文的青銅器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一個史書阙載的古國——霸國的存在,随之出土的豐富的文物展示出了霸國獨具特色的文化。
銅人頂盤(燈)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1017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這件銅人形燈,與戰國時期的豆形燈形态如出一轍,應當是戰國燈具的源頭。據考古資料所看,此燈很可能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燈。
“燕侯旨”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1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卣,音酉。盛酒器。在最大的一件帶蓋青銅卣内,放置着一套酒器共七件,分别是鬥一件、單耳罐一件、大小不同的觯五件。青銅卣的蓋内面和器底内面都鑄有一篇銘文,内容是“燕侯旨作姑妹寶尊彜”,“姑妹”是小姑姑的意思。這是燕侯旨給他的小姑姑燕國公主制作的器物。
鳥形盉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2002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蓋内有銘文8行51字,自名為盉。對于鳥形盉銘文的釋讀目前尚不統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教授釋讀如下:乞立誓說:“我所作謀議如果不合君命,而是我自己私行策劃,就受鞭刑。”乞親自乘有車蔽的傳車前往各地,重複所立誓言,說:“我已立誓要上合君命,假如我違反誓辭,便應該遭到流棄,使君命仍得執行。”乞是以鑄造盤盉,傳于子孫使用。
漆木人俑 。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1号墓葬出土 。殷商時期普遍流行活人殉葬,霸國墓葬使用俑,是陪葬制度的重大變革。這兩個漆木人俑,高約1米左右,雙足站立于漆木龜上,雙手作持物狀。據推測其與禮制和宗教有着微妙的關系。在西周考古史上,墓内随葬漆木人俑這是第一次發現。此前,發現最早的漆木人俑出自陝西韓城梁帶村春秋早期墓葬内。
霸國,西周時期諸侯國,未見有史料記載。版圖疆域等資訊不詳。發現于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考古工作者根據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确定是一個新發現的諸侯國,并未在史料中有記載。從墓地中出土的文物可知霸國曆史可能貫穿整個西周并延續至春秋初期,霸國的最高統治者為:霸伯。其餘資訊目前尚不清晰,需考古方面進一步研究。
大河口西周“霸伯”墓地位于翼城縣以東約6公裡處一片兩河交彙形成的三角洲高地,墓地年代橫貫西周,晚期進入春秋初年。從2009年起,省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大規模搶救性發掘。在發掘階段,考古隊發現這是一個諸侯國君級别的墓,墓葬二層台四壁有11個壁龛,壁龛内放置有漆木器等物。在墓室内棺椁之間或棺蓋上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物,其中出土有1000多件青銅禮器、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特别是青銅鼎内壁銘“伯作寶尊彜”、圈足三足簋蓋底對銘 “霸中作旅彜”等銘文,揭開了“霸”是這處墓地墓主的國、族、氏名,“霸伯”是這裡的最高權力擁有者。這些令人驚歎的文物珍寶,全部來自一個不見于傳世文獻記載的西周諸侯國,證明了霸國的存在。
“霸”器曾見于以往的青銅器著錄,在《殷周金文內建》中著錄有“霸姞作寶尊彜”鼎簋,曲村墓地也曾出土一件“霸伯作寶尊彜”銅簋。“霸”國不見于傳世文獻記載,推測其所居城邑和所轄區域也不會很大,大河口墓地與橫水倗國文化性質相近,但特征獨具,可能屬于媿姓狄人族群的一支。
霸國與晉國、倗國、燕國和周王室均有往來關系,車馬坑的布局又與天馬曲村墓地有共同之處。陶器組合和青銅器風格又具有周文化的特征,商、周文化因素都比較明顯,自身文化特色獨具。大河口墓地的發現,找到了叩開西周分封制度、器用制度和族群融合等曆史問題的鑰匙。
在“霸伯”墓地出土的珍貴文物中,有一件青銅器令考古界十分興奮。這件引人關注、令人驚歎的青銅器就是M2002墓主人的随葬品鳥形盉,它的出土糾正了一個美麗“錯誤”。山西博物院珍藏的青銅鳥尊在出土時象鼻尾巴已斷,上海博物院修複時将鳥尊的象鼻尾巴朝裡卷。此次發現的鳥尊形盉十分完整,它清晰地顯示,鳥的象鼻尾巴是朝外卷的,不僅為中國青銅器發展史提供了一件新的器型,更為認識西周青銅鳥形的造型設計提供了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