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入詩
史上比較有名氣的古詩詞裡,出現過“寶钗”二字的都有哪些。蘇轼的《翻香令•金爐猶暖麝煤殘》裡有一句:“金爐猶暖麝煤殘。惜香更把寶钗翻。”

李商隐的《殘花》。“若但掩關勞獨夢,寶钗無日不生塵。”
南宋官員著名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大家都知道。
蔣捷還寫過一阕詞叫《女冠子•元夕》
其中有一句“春風飛到,寶钗樓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這阙詞是詞人對當時南宋末期醉生夢死的滿朝文武,表達的憂心與不滿。
我想曹雪芹就是取的這阙詞裡的“寶钗”,為《紅樓夢》裡的女主角命名。曹雪芹也顯然是經過缜密推敲。
書中又用“随時從分”進行強調薛寶钗這個人物的特點。
大家讀《紅樓夢》也會一貫認為,林黛玉尖酸刻薄,代表的是部分文人氣質。薛寶钗“随時從分”豁達開明,是古代的政治家形象。
我們在回到前邊說過的因南宋滅亡隐居不仕的官員蔣捷。曹雪芹借蔣捷的《女冠子•元夕》給薛寶钗取名,顯然是對南宋官員們的嘲諷。
“靖康之恥”的漏網之魚趙構,從汴梁逃往杭州建立南宋。而後卻并沒有痛定思痛。依舊“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朝中的官員大多也都是得過且過。
最終“崖山之戰”,被敵軍團團圍困的愛國将領陸秀夫,為了避免又一個“靖康之恥”,不得不背着兩個小皇帝跳涯自殺,為國捐軀。也是這一戰,文天祥英勇就義,留下不朽名篇《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紅樓夢》裡的“寶钗”兩個字,包涵多少曹雪芹的憂國憂民之情也不言而喻。
陸秀夫與文天祥這樣的将領,皆是誓與國家共存亡,用生命捍衛國家民族尊嚴。
再回想曹雪芹用“随時從分”的薛寶钗,來代表的那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的群體又是不是一種打臉諷刺。
曹雪芹塑造的《紅樓夢》裡,薛寶钗這個人物,也是嘲諷南宋時期一大批官員,看似在南宋滅亡後,選擇“隐居不仕”,好像比較有氣節。實則,南宋又何嘗不是被這些人所誤。南宋官員們的不作為與亂作為,導緻大批的愛國将領噤若寒蟬,英雄無用武之地。奸佞當道,而那些看似愛國的官員們、又都個個獨善其身,懼怕拉幫結派的強權,不敢冒死谏言。導緻佞臣更加肆無忌憚欺下瞞上惑亂朝綱,最終連皇帝都成了擺設。數次貶誤北伐戰機。
《紅樓夢》裡薛寶钗名字中的“寶钗”這兩個字,曹雪芹就是告誡衆人,不要忘記“靖康之恥”。
古代某個時期,遇見困難就去隐居,一度成為一種流行時尚。
顯然曹雪芹也對由官入僧,“獨善其身”的隐居,不能夠認同。
每個人都努力一點,愛國家愛民族,隻有國家強大了,才能防患于未然。我們可以不完美,隻是在愛國這件事上,絕不能打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亂世之中,何談獨善其身。
由官入僧,由商入僧,充其量也就是苟且偷生而已。
這也注定了《紅樓夢》裡薛寶钗最終的結局。
都說文如其人,想了解曹雪芹,首先要讀懂《紅樓夢》。圍繞曹雪芹的家世進行探索,顯然意義不大。有句俗語叫“龍生九子,各不相同。”況且士别三日,都要刮目相看。
一個人思想的形成,與讀過的書,見過的人、走過的路,還有個人天賦,很多綜合因素密不可分。
曹雪芹通過大荒山下一塊郁郁不得志的頑石為引子,嬉笑怒罵撰寫的“百科全書”、千古絕唱《紅樓夢》,這部堪稱文苑奇葩的瑰寶,在文學史上,至今都無人超越。
《紅樓夢》裡,薛寶钗這個向來被讀者褒貶不一的人物,曹雪芹也是下過一番功夫。
由此也能看出,一生都在緻力于開悟衆生的曹雪芹,與古代封建社會格格不入的、偉大的光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