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作者:陳達專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可憐的詩人滿腔憤怒甚至還有嫉妒,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可憐的詩人滿腔憤怒甚至還有嫉妒,

優雅的詩行或許掩飾着怒火中燒!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可憐的詩人滿腔憤怒甚至還有嫉妒,

優雅的詩行或許掩飾着怒火中燒!

剩下的,就隻有強顔灑脫揮揮衣袖,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可憐的詩人滿腔憤怒甚至還有嫉妒,

優雅的詩行或許掩飾着怒火中燒!

剩下的,就隻有強顔灑脫揮揮衣袖,

“我”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可憐的詩人滿腔憤怒甚至還有嫉妒,

優雅的詩行或許掩飾着怒火中燒!

剩下的,就隻有強顔灑脫揮揮衣袖,

“我”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

補記:因為康河上有許多橋,不知徐志摩到底寫的是哪一座。據有關報道,終于在徐志摩撰寫《再别康橋》80年後,2008年7月2日,國王學院在當年徐志摩有感而發的國王橋畔為他立碑,兩句著名的中文詩句镌刻在來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來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橋就是國王學院那座别緻的小橋。

徐志摩《再别康橋》再思索:是“三美”絕唱,還是哀愁絕望?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可憐的詩人滿腔憤怒甚至還有嫉妒,

優雅的詩行或許掩飾着怒火中燒!

剩下的,就隻有強顔灑脫揮揮衣袖,

“我”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

補記:因為康河上有許多橋,不知徐志摩到底寫的是哪一座。據有關報道,終于在徐志摩撰寫《再别康橋》80年後,2008年7月2日,國王學院在當年徐志摩有感而發的國王橋畔為他立碑,兩句著名的中文詩句镌刻在來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來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橋就是國王學院那座别緻的小橋。

國王學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詩句。(悟齋标注)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可憐的詩人滿腔憤怒甚至還有嫉妒,

優雅的詩行或許掩飾着怒火中燒!

剩下的,就隻有強顔灑脫揮揮衣袖,

“我”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

補記:因為康河上有許多橋,不知徐志摩到底寫的是哪一座。據有關報道,終于在徐志摩撰寫《再别康橋》80年後,2008年7月2日,國王學院在當年徐志摩有感而發的國王橋畔為他立碑,兩句著名的中文詩句镌刻在來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來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橋就是國王學院那座别緻的小橋。

國王學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詩句。(悟齋标注)

另外,2005年我到劍橋遊覽,在康河邊、小橋上漫步時,确實被那份優雅和甯靜所震撼到了。按說劍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旺地,卻十分難得的同時擁有優雅的環境和甯靜的景點。我腦子裡當時就閃現出同樣是舉世聞名的中國的趙州橋,閃現出那種嘈雜和喧鬧的印象。是以後來我在詩中寫道: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可憐的詩人滿腔憤怒甚至還有嫉妒,

優雅的詩行或許掩飾着怒火中燒!

剩下的,就隻有強顔灑脫揮揮衣袖,

“我”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

補記:因為康河上有許多橋,不知徐志摩到底寫的是哪一座。據有關報道,終于在徐志摩撰寫《再别康橋》80年後,2008年7月2日,國王學院在當年徐志摩有感而發的國王橋畔為他立碑,兩句著名的中文詩句镌刻在來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來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橋就是國王學院那座别緻的小橋。

國王學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詩句。(悟齋标注)

另外,2005年我到劍橋遊覽,在康河邊、小橋上漫步時,确實被那份優雅和甯靜所震撼到了。按說劍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旺地,卻十分難得的同時擁有優雅的環境和甯靜的景點。我腦子裡當時就閃現出同樣是舉世聞名的中國的趙州橋,閃現出那種嘈雜和喧鬧的印象。是以後來我在詩中寫道: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可憐的詩人滿腔憤怒甚至還有嫉妒,

優雅的詩行或許掩飾着怒火中燒!

剩下的,就隻有強顔灑脫揮揮衣袖,

“我”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

補記:因為康河上有許多橋,不知徐志摩到底寫的是哪一座。據有關報道,終于在徐志摩撰寫《再别康橋》80年後,2008年7月2日,國王學院在當年徐志摩有感而發的國王橋畔為他立碑,兩句著名的中文詩句镌刻在來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來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橋就是國王學院那座别緻的小橋。

國王學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詩句。(悟齋标注)

另外,2005年我到劍橋遊覽,在康河邊、小橋上漫步時,确實被那份優雅和甯靜所震撼到了。按說劍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旺地,卻十分難得的同時擁有優雅的環境和甯靜的景點。我腦子裡當時就閃現出同樣是舉世聞名的中國的趙州橋,閃現出那種嘈雜和喧鬧的印象。是以後來我在詩中寫道: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可憐的詩人滿腔憤怒甚至還有嫉妒,

優雅的詩行或許掩飾着怒火中燒!

剩下的,就隻有強顔灑脫揮揮衣袖,

“我”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

補記:因為康河上有許多橋,不知徐志摩到底寫的是哪一座。據有關報道,終于在徐志摩撰寫《再别康橋》80年後,2008年7月2日,國王學院在當年徐志摩有感而發的國王橋畔為他立碑,兩句著名的中文詩句镌刻在來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來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橋就是國王學院那座别緻的小橋。

國王學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詩句。(悟齋标注)

另外,2005年我到劍橋遊覽,在康河邊、小橋上漫步時,确實被那份優雅和甯靜所震撼到了。按說劍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旺地,卻十分難得的同時擁有優雅的環境和甯靜的景點。我腦子裡當時就閃現出同樣是舉世聞名的中國的趙州橋,閃現出那種嘈雜和喧鬧的印象。是以後來我在詩中寫道: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現在回想起來,因為東西方文化和習俗的不同,國人比較喜歡熱鬧,其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中國古代的京城,每逢年節就常有“東風夜放花千樹……一夜魚龍舞”的熱鬧景像,不也同樣令人神往?

徐志摩發表那首令他名揚天下的《再别康橋》九十年後,我以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給出了我的再思索:雖然是“三美”絕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絕望的哀愁。

來源:全網

按照當年聞一多的說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橋》是“三美”絕唱。哪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劍橋郡沿着康河遊覽後,總覺得從康河上小船劃過的清波裡,從達爾文學院靜靜的倒影裡,看到了徐志摩當年絕望的哀愁。在回國的萬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寫成一首小詩,但不知為何沒有寫成。直到2018年,國内詩壇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熱,令我又一次神遊康河,夜不能寐,這才寫成拙詩《作别康橋九十年》,這是後話。

康河旁的國王學院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先讓我們重新欣賞一遍徐志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橋》,領悟其中令人心動不已的韻律:

《再别康橋》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斓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離的笙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康橋,座落于英國劍橋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幹小橋,因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很多曆史文化名人曾來此遊曆。上世紀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這邊遊學。

康橋時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曾經自述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橋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聽聽徐志摩是怎麼評價康橋的,就知道康橋對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據上世紀二十年代文壇大事記的記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曆11月6日,在傳回祖國的海輪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别康橋》,最初是發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後來收入其《猛虎集》。

時人都說,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總是貫穿着一個“康橋情節";最撥動心弦和吸引中外讀者眼球的,就是這首《再别康橋》。用今天的話來說,《再别康橋》當時為徐志摩圈粉無數。

僅僅是一開頭的接連三個“輕輕的”,就會讓我們心顫,而接下來關于“康河波影”、“夕陽新娘”、“西天雲彩”等意象的描繪,更是讓我們魂牽夢繞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倡導新詩運動,并提倡在現代詩歌中應該表現出“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那個時代新詩中的絕唱。

英倫景色 來源:全網

然而美則美矣,幾十年後,當我也來到英國的劍橋郡遊覽,當我也沿着那條著名的劍河(即康河)邊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國比較文學中常用的一個技法,似乎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時空,感受到了徐志摩當年的另外一個情結:哀傷!

用我們今天的網紅語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徐志摩在英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英國的輝煌歲月。據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觀英國人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最快樂的”年代。

上世紀初的倫敦時髦女性 來源:全網

首先是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都是協約戰勝國,勝利的喜悅和戰後經濟的快速恢複增強了英國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經濟繁榮帶來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福利大幅改善,讓英國城鄉充滿陽光和快樂。其三就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成為醫藥領域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僅是讓英國人受益,而且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作出極大的貢獻。還有劍橋、牛津等一流大學群的聲名遠播和迅猛發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國聚集。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卻是一個民不聊生的至暗時代。雖然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但正如偉人毛澤東分析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仍然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

上世紀初的天安門 來源:全網

來源:全網

那時候的中國,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滿目瘡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華大地橫行,軍閥、官僚、買辦及地主資産階級都在争奪各自的利益,中國勞苦大衆過着飽受剝削壓迫、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國領土上的洋租界還挂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極強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好像表達出了對英倫的依依不舍和萬分留戀,也讓一些後來的研究者發現許他内心裡還藏着“一個不斷放大的自卑情結”。因為二十世紀之初的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強國行列。而中國卻仍在極貧極弱中掙紮。英倫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那種“寄人籬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了解的。

來源:全網

洋人在中國趾高氣昂 圖檔來源:全網

這樣一對比,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詩人,徐志摩怎麼會不感到哀傷和絕望?

是以我認為,他在詩中“悄悄地來",“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這種哀傷和絕望的詩意的宣洩!這種宣洩,也許摻雜了對英倫的羨慕和嫉妒,也許還滲透着對當年黑暗中國現實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個人情愫,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些許自卑心理的折射。

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分析和揣摩。是以我沒有專門撰寫研究文章,隻是作成一首也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詩,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發表《再别康橋》的93年後來表達一番,也可算作是對先輩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作别康橋九十年》

作者:陳達專

在徐志摩别過九十年後,

我也來到這座著名的小橋。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橋下靜靜地流過的康河有些窄且淺,

柔軟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顯得漂渺。

偶爾有修長的小木船劃過,

藍天白雲和國王學院屋頂被漣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麼特别,

也引不來惆怅的美感或憂郁煩惱。

設身處地的沉思讓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當時的詩人一定把英倫和中國作了比較:

一個是富足和平安甯典雅,

一個是貧窮戰亂黑暗無道。

可憐的詩人滿腔憤怒甚至還有嫉妒,

優雅的詩行或許掩飾着怒火中燒!

剩下的,就隻有強顔灑脫揮揮衣袖,

“我”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

補記:因為康河上有許多橋,不知徐志摩到底寫的是哪一座。據有關報道,終于在徐志摩撰寫《再别康橋》80年後,2008年7月2日,國王學院在當年徐志摩有感而發的國王橋畔為他立碑,兩句著名的中文詩句镌刻在來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來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橋就是國王學院那座别緻的小橋。

國王學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詩句。(悟齋标注)

另外,2005年我到劍橋遊覽,在康河邊、小橋上漫步時,确實被那份優雅和甯靜所震撼到了。按說劍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旺地,卻十分難得的同時擁有優雅的環境和甯靜的景點。我腦子裡當時就閃現出同樣是舉世聞名的中國的趙州橋,閃現出那種嘈雜和喧鬧的印象。是以後來我在詩中寫道:

完全不像中國的趙州橋,

過往的遊客和劍大的學子沒那麼喧鬧。

現在回想起來,因為東西方文化和習俗的不同,國人比較喜歡熱鬧,其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中國古代的京城,每逢年節就常有“東風夜放花千樹……一夜魚龍舞”的熱鬧景像,不也同樣令人神往?

(20211106于深圳悟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