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作者:陈达专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可怜的诗人满腔愤怒甚至还有嫉妒,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可怜的诗人满腔愤怒甚至还有嫉妒,

优雅的诗行或许掩饰着怒火中烧!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可怜的诗人满腔愤怒甚至还有嫉妒,

优雅的诗行或许掩饰着怒火中烧!

剩下的,就只有强颜洒脱挥挥衣袖,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可怜的诗人满腔愤怒甚至还有嫉妒,

优雅的诗行或许掩饰着怒火中烧!

剩下的,就只有强颜洒脱挥挥衣袖,

“我”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可怜的诗人满腔愤怒甚至还有嫉妒,

优雅的诗行或许掩饰着怒火中烧!

剩下的,就只有强颜洒脱挥挥衣袖,

“我”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补记:因为康河上有许多桥,不知徐志摩到底写的是哪一座。据有关报道,终于在徐志摩撰写《再别康桥》80年后,2008年7月2日,国王学院在当年徐志摩有感而发的国王桥畔为他立碑,两句著名的中文诗句镌刻在来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来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桥就是国王学院那座别致的小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思索:是“三美”绝唱,还是哀愁绝望?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可怜的诗人满腔愤怒甚至还有嫉妒,

优雅的诗行或许掩饰着怒火中烧!

剩下的,就只有强颜洒脱挥挥衣袖,

“我”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补记:因为康河上有许多桥,不知徐志摩到底写的是哪一座。据有关报道,终于在徐志摩撰写《再别康桥》80年后,2008年7月2日,国王学院在当年徐志摩有感而发的国王桥畔为他立碑,两句著名的中文诗句镌刻在来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来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桥就是国王学院那座别致的小桥。

国王学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诗句。(悟斋标注)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可怜的诗人满腔愤怒甚至还有嫉妒,

优雅的诗行或许掩饰着怒火中烧!

剩下的,就只有强颜洒脱挥挥衣袖,

“我”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补记:因为康河上有许多桥,不知徐志摩到底写的是哪一座。据有关报道,终于在徐志摩撰写《再别康桥》80年后,2008年7月2日,国王学院在当年徐志摩有感而发的国王桥畔为他立碑,两句著名的中文诗句镌刻在来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来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桥就是国王学院那座别致的小桥。

国王学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诗句。(悟斋标注)

另外,2005年我到剑桥游览,在康河边、小桥上漫步时,确实被那份优雅和宁静所震撼到了。按说剑桥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旺地,却十分难得的同时拥有优雅的环境和宁静的景点。我脑子里当时就闪现出同样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的赵州桥,闪现出那种嘈杂和喧闹的印象。所以后来我在诗中写道: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可怜的诗人满腔愤怒甚至还有嫉妒,

优雅的诗行或许掩饰着怒火中烧!

剩下的,就只有强颜洒脱挥挥衣袖,

“我”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补记:因为康河上有许多桥,不知徐志摩到底写的是哪一座。据有关报道,终于在徐志摩撰写《再别康桥》80年后,2008年7月2日,国王学院在当年徐志摩有感而发的国王桥畔为他立碑,两句著名的中文诗句镌刻在来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来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桥就是国王学院那座别致的小桥。

国王学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诗句。(悟斋标注)

另外,2005年我到剑桥游览,在康河边、小桥上漫步时,确实被那份优雅和宁静所震撼到了。按说剑桥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旺地,却十分难得的同时拥有优雅的环境和宁静的景点。我脑子里当时就闪现出同样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的赵州桥,闪现出那种嘈杂和喧闹的印象。所以后来我在诗中写道: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可怜的诗人满腔愤怒甚至还有嫉妒,

优雅的诗行或许掩饰着怒火中烧!

剩下的,就只有强颜洒脱挥挥衣袖,

“我”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补记:因为康河上有许多桥,不知徐志摩到底写的是哪一座。据有关报道,终于在徐志摩撰写《再别康桥》80年后,2008年7月2日,国王学院在当年徐志摩有感而发的国王桥畔为他立碑,两句著名的中文诗句镌刻在来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来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桥就是国王学院那座别致的小桥。

国王学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诗句。(悟斋标注)

另外,2005年我到剑桥游览,在康河边、小桥上漫步时,确实被那份优雅和宁静所震撼到了。按说剑桥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旺地,却十分难得的同时拥有优雅的环境和宁静的景点。我脑子里当时就闪现出同样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的赵州桥,闪现出那种嘈杂和喧闹的印象。所以后来我在诗中写道: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可怜的诗人满腔愤怒甚至还有嫉妒,

优雅的诗行或许掩饰着怒火中烧!

剩下的,就只有强颜洒脱挥挥衣袖,

“我”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补记:因为康河上有许多桥,不知徐志摩到底写的是哪一座。据有关报道,终于在徐志摩撰写《再别康桥》80年后,2008年7月2日,国王学院在当年徐志摩有感而发的国王桥畔为他立碑,两句著名的中文诗句镌刻在来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来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桥就是国王学院那座别致的小桥。

国王学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诗句。(悟斋标注)

另外,2005年我到剑桥游览,在康河边、小桥上漫步时,确实被那份优雅和宁静所震撼到了。按说剑桥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旺地,却十分难得的同时拥有优雅的环境和宁静的景点。我脑子里当时就闪现出同样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的赵州桥,闪现出那种嘈杂和喧闹的印象。所以后来我在诗中写道: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现在回想起来,因为东西方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国人比较喜欢热闹,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中国古代的京城,每逢年节就常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热闹景像,不也同样令人神往?

徐志摩发表那首令他名扬天下的《再别康桥》九十年后,我以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给出了我的再思索:虽然是“三美”绝唱,奈何隐不住心底绝望的哀愁。

来源:全网

按照当年闻一多的说法,徐志摩作于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三美”绝唱。哪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但我在2005年去剑桥郡沿着康河游览后,总觉得从康河上小船划过的清波里,从达尔文学院静静的倒影里,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绝望的哀愁。在回国的万米高空上,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但不知为何没有写成。直到2018年,国内诗坛又掀起一波徐志摩热,令我又一次神游康河,夜不能寐,这才写成拙诗《作别康桥九十年》,这是后话。

康河旁的国王学院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先让我们重新欣赏一遍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的《再别康桥》,领悟其中令人心动不已的韵律: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座落于英国剑桥郡的康河之上的若干小桥,因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曾来此游历。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曾在这边游学。

康桥时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经自述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猛虎集·序文》)

康河上有不同的小桥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听听徐志摩是怎么评价康桥的,就知道康桥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大事记的记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在康河上漫步。公历11月6日,在返回祖国的海轮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最初是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之10号,后来收入其《猛虎集》。

时人都说,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总是贯穿着一个“康桥情节";最拨动心弦和吸引中外读者眼球的,就是这首《再别康桥》。用今天的话来说,《再别康桥》当时为徐志摩圈粉无数。

仅仅是一开头的接连三个“轻轻的”,就会让我们心颤,而接下来关于“康河波影”、“夕阳新娘”、“西天云彩”等意象的描绘,更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般向往那座迷人的小桥。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倡导新诗运动,并提倡在现代诗歌中应该表现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那个时代新诗中的绝唱。

英伦景色 来源:全网

然而美则美矣,几十年后,当我也来到英国的剑桥郡游览,当我也沿着那条著名的剑河(即康河)边久久地漫步,我猛然想到英国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技法,似乎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空,感受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另外一个情结:哀伤!

用我们今天的网红语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徐志摩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英国的辉煌岁月。据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发观英国人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最快乐的”年代。

上世纪初的伦敦时髦女性 来源:全网

首先是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都是协约战胜国,胜利的喜悦和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增强了英国人的幸福感。其次是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福利大幅改善,让英国城乡充满阳光和快乐。其三就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1928年英国医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是让英国人受益,而且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还有剑桥、牛津等一流大学群的声名远播和迅猛发展,也吸引全球的精英人才前往英国聚集。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是一个民不聊生的至暗时代。虽然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人民军队,但正如伟人毛泽东分析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仍然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初的天安门 来源:全网

来源:全网

那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华大地横行,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资产阶级都在争夺各自的利益,中国劳苦大众过着饱受剝削压迫、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甚至在中国领土上的洋租界还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极强的木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好像表达出了对英伦的依依不舍和万分留恋,也让一些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许他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断放大的自卑情结”。因为二十世纪之初的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而中国却仍在极贫极弱中挣扎。英伦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那种“寄人篱下”的“自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全网

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 图片来源:全网

这样一对比,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徐志摩怎么会不感到哀伤和绝望?

所以我认为,他在诗中“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表白,正是这种哀伤和绝望的诗意的宣泄!这种宣泄,也许掺杂了对英伦的羡慕和嫉妒,也许还渗透着对当年黑暗中国现实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个人情愫,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些许自卑心理的折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摩。所以我没有专门撰写研究文章,只是作成一首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诗,在徐志摩于1928年11月6日发表《再别康桥》的93年后来表达一番,也可算作是对先辈诗人的敬仰和纪念。

《作别康桥九十年》

作者:陈达专

在徐志摩别过九十年后,

我也来到这座著名的小桥。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桥下静静地流过的康河有些窄且浅,

柔软的藤蔓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漂渺。

偶尔有修长的小木船划过,

蓝天白云和国王学院屋顶被涟漪颠倒。

如今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也引不来惆怅的美感或忧郁烦恼。

设身处地的沉思让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当时的诗人一定把英伦和中国作了比较:

一个是富足和平安宁典雅,

一个是贫穷战乱黑暗无道。

可怜的诗人满腔愤怒甚至还有嫉妒,

优雅的诗行或许掩饰着怒火中烧!

剩下的,就只有强颜洒脱挥挥衣袖,

“我”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补记:因为康河上有许多桥,不知徐志摩到底写的是哪一座。据有关报道,终于在徐志摩撰写《再别康桥》80年后,2008年7月2日,国王学院在当年徐志摩有感而发的国王桥畔为他立碑,两句著名的中文诗句镌刻在来自北京的白色大理石上,原来徐志摩心目中的康桥就是国王学院那座别致的小桥。

国王学院石碑,刻有徐志摩诗句。(悟斋标注)

另外,2005年我到剑桥游览,在康河边、小桥上漫步时,确实被那份优雅和宁静所震撼到了。按说剑桥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旺地,却十分难得的同时拥有优雅的环境和宁静的景点。我脑子里当时就闪现出同样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的赵州桥,闪现出那种嘈杂和喧闹的印象。所以后来我在诗中写道:

完全不像中国的赵州桥,

过往的游客和剑大的学子没那么喧闹。

现在回想起来,因为东西方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国人比较喜欢热闹,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中国古代的京城,每逢年节就常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热闹景像,不也同样令人神往?

(20211106于深圳悟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