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中有話》之餘光中:台灣海峽很淺,吹不散兩岸的思念

作者:刺猬閱讀
《詩中有話》之餘光中:台灣海峽很淺,吹不散兩岸的思念
《詩中有話》之餘光中:台灣海峽很淺,吹不散兩岸的思念

自台灣第一次以“夷洲”的名稱出現在《後漢書》中時,台灣和大陸便正式的聯系在了一起。

三國時期,吳國的官軍抵達台灣,進行了早期的考察與開發。之後經隋唐兩宋,大陸與台灣的聯系日趨緊密,官方與民間的往來也逐漸增多,有不少的大陸居民選擇遷移到台灣島居住。

至元朝時,元朝政府在台灣設立了澎湖巡檢司,這是台灣地區的首次衙署設定。明朝末年,荷蘭侵略者入侵台灣。在明朝政府滅亡之際,鄭成功率部收複台灣,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直至其孫鄭克塽投降清朝時,台灣作為明鄭勢力“反清複明”的據點得到了良好的開發。

清朝占領台灣後,台灣隸屬于福建省,稱“台灣府”。之後又單獨建省,始為“台灣省”。直至清廷在“中日甲午戰争”中戰敗,中日雙方簽訂的《馬關條約》将台灣省割讓給了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戰敗的日本将台灣歸還了國民政府。至解放戰争勝利之時,國民黨決定敗退台灣,并在美國的幫助下與大陸隔海對峙,從此兩岸便隔絕了30年。

就在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之時,許多的社會人士為了躲避戰亂,選擇移居到了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而餘光中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員。

餘光中先生當時正在金陵大學外文系求學。由于戰亂的原因,便随父母遷居香港,之後便在台灣大學繼續完成學業。大學期間,餘光中先生便開始創作詩歌。

1972年,餘光中先生與故鄉分離已是二十餘載。對故鄉的親人和祖國土地的思念,是那一代赴台人群共有的強烈情感。台灣作為中國的領土,台灣同胞作為中華民族的成員,已是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烙下了深刻的廣泛認同。而對于這些生長于大陸,之後遷居台灣的家庭,這淺淺的台灣海峽卻隔絕了他們記憶中所有的美好時光。

在百感交集之下,對祖國與親人的思念驅使着餘光中先生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鄉愁》。此詩在淋漓盡緻的表達了思鄉之情的同時也展現了台灣同胞們對于祖國統一的渴望。化幹戈為玉帛,是中華兒女們和諧相處的文化脈絡。

在中華兒女的心中,台灣從未與中國分裂,隻是意見有些分歧。在共同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事業面前,源于中華文化深處的同舟共濟之心必将是全體中華兒女不約而同的向往,也是祖國統一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驅動力。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大陸在那頭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詩中有話》之餘光中:台灣海峽很淺,吹不散兩岸的思念

聲明:“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