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主要活躍于清朝乾隆全盛時代。是一支與“四王”正統畫派大異其趣的充滿活力的大師叢集。他們是當時揚州經濟生活和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也是深得揚州市民階層和社會賢達喜愛的風流名士。他們既是傳統文人寫意畫的卓越繼承者,又是近代藝術思潮的先驅和導師。“揚州八怪”以極富創造性的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精通詩文書畫的蓋世才華,譜寫出繪畫與商品互相融合的交響樂章,進而成為中國繪畫史上首批為自己創作自覺樹立商品意識的畫家。他們艱難坎坷的藝術生涯足使幹古喟歎,他們精湛絕倫的繪畫作品足令百世傾倒。其不朽的精靈已深入人類文明的神髓,豐實了民族美學的意蘊和形式,人們對“八怪”那奇美的璀璨與恒久的輝煌深信不疑,且永遠充滿神往之意和摯愛之情。 在此,我們采用清末李玉棻《歐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列舉的八位畫家,即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鄭燮、李方膺和羅聘,且按其出生年月的前後順序加以排列。在當時人材濟濟的揚州畫壇中,這八位畫家是極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他們被統歸于“揚州八怪”是毫無愧怍的。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抑園、桑苧翁、白衣山人等。曾任山東樂安、蘭山等縣知縣,因為民請命、抗拒上司而入獄。後到安徽做官,又因傲慢上司而遭誣陷。丢官後,“窮老無依”,以賣畫謀生。擅畫松菊蘭竹,縱橫跌宕,蟠塞妖矯,不讓青藤、白陽。偶爾畫魚繪蟲,簡括生動,直逼八大山人。他師法自然,崇尚氣勢,力排衆格,獨樹一幟,如其題梅詩所說:“鐵幹銅皮碧玉枝,庭前老樹是吾師,畫家門戶終須立,不學元章與補之。”所畫風雨之竹、倒垂之蘭及千花萬卉,均能筆雄墨健,痛快淋漓,詩畫相融,情真意切。
乾隆十六年(1751年)冬,李方膺從合肥知縣位歸隐後不再當官。但他沒有回故鄉南通,也沒有到文人雅士、書畫家聚集地揚州,而是在南京借寓項氏花園,李方膺題名“借園”,項氏花園從此有了新名字。在借園,李方膺住了四年,期間與當時文壇泰鬥袁枚、畫家沈鳳過從甚密,談詩論畫,不問政治,悠哉遊哉,過了一段惬意的生活,産生了一大批書畫作品。
李方膺的怪來自于他的倔脾氣,他專門找别人不畫、不能畫、不屑畫的來畫,畫夢梅、疾風、破盆、弱蘭,把自己的“倔”全部在繪畫中釋放了出來,終成揚州一怪。
李方膺一生最愛梅花,畫梅花直至生命盡頭,在他的傳世作品中,将近一半是梅花題材,單從創作數量上也能說明他對梅花的鐘愛。李方膺愛梅成癖,愛得如癡如醉。那年到安徽滁州代理知州,到任就前往醉翁亭,在歐陽修手植梅樹前鋪下紅地毯,納頭就拜,愛梅至極可見一斑。
李方膺所畫的梅花用筆蒼勁老辣,構圖簡練疏朗,揮毫縱橫,水墨淋漓,枝幹瘦硬,花蕾了了,有大片的留白。蘇東坡是畫梅的絕頂高手,但鄭闆橋被李方膺的梅花深深吸引,竟如此歎曰:“東坡,與可畏之”,評價之高,無以複加。
鄭闆橋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後所作的《題李方膺畫梅長卷》中說:“蘭竹畫,人人所為,不得好。梅花、舉世所不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為之,每見其大段大炭撐拄吾目,真惡穢欲嘔也。睛江李四哥獨為于舉世不為之時,以難見工,以口口矣。故其畫梅,為天下先。日則凝視,夜則構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後領梅之神、達梅之性,挹梅之韻,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範,入其剪裁刻劃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謂剪裁者,絕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謂刻劃者,絕不刻畫,乃真刻畫。宜止曲行,不人盡天,複有莫知其然而然者,問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來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發,興緻淋漓。此卷新枝古幹,夾雜飛舞,令人莫得尋其起落,吾欲坐卧其下,作十日功課而後去耳。”在這幅畫上,他還題了一首四言詩:“梅根齧齧,梅苔烨烨,幾瓣冰魂,千秋古雪。”
李方膺喜愛狂風,墨竹帶風是他的鮮明特色。“波濤宦海幾飄蓬,種竹關門學畫工。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這是《風竹圖》上的題詩。短短四句卻讓我們了解了畫家的經曆、思想,雖然關起門來種竹畫畫,但剛直的秉性難以改變,願狂風可以蕩滌世間的污泥濁水。
李方膺的筆下,狂風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這僅是畫家性格的一個方面,展現了他跟惡勢力鬥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對下層人民的關懷和同情,則促使他筆下的風化為使萬物欣欣向榮的春風,使勞苦大衆得到溫暖的和風。他在《題畫梅》詩中寫道:“揮筆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願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他希望天風把可愛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戶,讓家家戶戶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讓家家戶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溫暖。這天風便是與狂風完全不同的暖風、和風。由此可見、李方膺的愛寫風畫風,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充分展現。
三清圖冊 25.3x32.5cm
墨梅圖 紙本 125.6x42.9cm 故宮博物院藏
竹石圖 紙本 139.5x54.5cm 故宮博物院藏
梅蘭竹菊松冊 24.5×38.2cm
竹石圖 紙本 140x66.6cm 遼甯省博物館藏
古松圖 紙本 123x43.6cm 故宮博物院藏
風竹圖 紙本 147.4x55.5cm 上海博物館藏
墨梅冊 23x42.4cm
蘭石圖 紙本 110.8x48cm 故宮博物院藏
風竹圖 紙本 135.6x56.2cm 榮寶齋藏
遊魚圖 紙本 123.5x60.3cm 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