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主要活跃于清朝乾隆全盛时代。是一支与“四王”正统画派大异其趣的充满活力的大师集群。他们是当时扬州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深得扬州市民阶层和社会贤达喜爱的风流名士。他们既是传统文人写意画的卓越继承者,又是近代艺术思潮的先驱和导师。“扬州八怪”以极富创造性的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精通诗文书画的盖世才华,谱写出绘画与商品相互融合的交响乐章,从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首批为自己创作自觉树立商品意识的画家。他们艰难坎坷的艺术生涯足使干古喟叹,他们精湛绝伦的绘画作品足令百世倾倒。其不朽的精灵已深入人类文明的神髓,丰实了民族美学的意蕴和形式,人们对“八怪”那奇美的璀璨与恒久的辉煌深信不疑,且永远充满神往之意和挚爱之情。 在此,我们采用清末李玉棻《欧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列举的八位画家,即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郑燮、李方膺和罗聘,且按其出生年月的前后顺序加以排列。在当时人材济济的扬州画坛中,这八位画家是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他们被统归于“扬州八怪”是毫无愧怍的。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抑园、桑苧翁、白衣山人等。曾任山东乐安、兰山等县知县,因为民请命、抗拒上司而入狱。后到安徽做官,又因傲慢上司而遭诬陷。丢官后,“穷老无依”,以卖画谋生。擅画松菊兰竹,纵横跌宕,蟠塞妖矫,不让青藤、白阳。偶尔画鱼绘虫,简括生动,直逼八大山人。他师法自然,崇尚气势,力排众格,独树一帜,如其题梅诗所说:“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所画风雨之竹、倒垂之兰及千花万卉,均能笔雄墨健,痛快淋漓,诗画相融,情真意切。
乾隆十六年(1751年)冬,李方膺从合肥知县位归隐后不再当官。但他没有回故乡南通,也没有到文人雅士、书画家聚集地扬州,而是在南京借寓项氏花园,李方膺题名“借园”,项氏花园从此有了新名字。在借园,李方膺住了四年,期间与当时文坛泰斗袁枚、画家沈凤过从甚密,谈诗论画,不问政治,悠哉游哉,过了一段惬意的生活,产生了一大批书画作品。
李方膺的怪来自于他的倔脾气,他专门找别人不画、不能画、不屑画的来画,画梦梅、疾风、破盆、弱兰,把自己的“倔”全部在绘画中释放了出来,终成扬州一怪。
李方膺一生最爱梅花,画梅花直至生命尽头,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将近一半是梅花题材,单从创作数量上也能说明他对梅花的钟爱。李方膺爱梅成癖,爱得如痴如醉。那年到安徽滁州代理知州,到任就前往醉翁亭,在欧阳修手植梅树前铺下红地毯,纳头就拜,爱梅至极可见一斑。
李方膺所画的梅花用笔苍劲老辣,构图简练疏朗,挥毫纵横,水墨淋漓,枝干瘦硬,花蕾了了,有大片的留白。苏东坡是画梅的绝顶高手,但郑板桥被李方膺的梅花深深吸引,竟如此叹曰:“东坡,与可畏之”,评价之高,无以复加。
郑板桥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作的《题李方膺画梅长卷》中说:“兰竹画,人人所为,不得好。梅花、举世所不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为之,每见其大段大炭撑拄吾目,真恶秽欲呕也。睛江李四哥独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以难见工,以口口矣。故其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画,乃真刻画。宜止曲行,不人尽天,复有莫知其然而然者,问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来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发,兴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夹杂飞舞,令人莫得寻其起落,吾欲坐卧其下,作十日功课而后去耳。”在这幅画上,他还题了一首四言诗:“梅根啮啮,梅苔烨烨,几瓣冰魂,千秋古雪。”
李方膺喜爱狂风,墨竹带风是他的鲜明特色。“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这是《风竹图》上的题诗。短短四句却让我们了解了画家的经历、思想,虽然关起门来种竹画画,但刚直的秉性难以改变,愿狂风可以荡涤世间的污泥浊水。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则促使他笔下的风化为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春风,使劳苦大众得到温暖的和风。他在《题画梅》诗中写道:“挥笔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他希望天风把可爱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户,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让家家户户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由此可见、李方膺的爱写风画风,正是他鲜明个性的充分体现。
三清图册 25.3x32.5cm
墨梅图 纸本 125.6x42.9cm 故宫博物院藏
竹石图 纸本 139.5x54.5cm 故宫博物院藏
梅兰竹菊松册 24.5×38.2cm
竹石图 纸本 140x66.6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古松图 纸本 123x43.6cm 故宫博物院藏
风竹图 纸本 147.4x55.5cm 上海博物馆藏
墨梅册 23x42.4cm
兰石图 纸本 110.8x48cm 故宫博物院藏
风竹图 纸本 135.6x56.2cm 荣宝斋藏
游鱼图 纸本 123.5x60.3cm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