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作者:聽月工作室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隻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長壽。古畫中出現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準,結合古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畫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題記

中國清代繪畫,在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呈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卷軸畫延續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文人畫呈現出崇古和創新兩種趨向。在題材内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宮廷繪畫在康熙、乾隆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并呈現出迥異前代院體的新風貌。民間繪畫以年畫和版畫的成就最為突出,呈現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繪畫發展的曆史程序,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變遷相聯系,亦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慶年間,随着政權的逐漸鞏固,社會日趨安定,經濟獲得持續發展,繪畫領域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宮廷繪畫”可謂名家輩出,人物畫家如郎世甯、冷枚、丁觀鵬;山水畫家如袁江、袁耀;花鳥畫家如蔣廷錫、鄒一桂,等等。這些畫家的出現,都為清代中期宮廷繪畫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揚州八怪”也誕生于同一時期,且在畫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于揚州地區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或稱揚州畫派 “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揚州八怪包括:高翔、黃慎、金農、李方膺、李鱓、羅聘、汪士慎、鄭闆橋(鄭燮)八人繪畫作品。我們首先來分享李方膺白描繪畫作品。

李方膺:(1679-1755後)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抑園,白衣山人。江蘇通州(南通)諸生。先後任山東蘭山、安徽潛山、合肥知縣,有善政、人德之。以不善逢迎,獲罪罷官。寓居金陵借園,自号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以資衣食,為“揚州八怪”之一。傲岸不羁,不拘繩墨。善畫松、竹、梅、蘭和草蟲。老筆紛披,畫梅尤精。間作山水、人物,豪放蒼勁,水墨淋漓。尤長大幅,頗富士氣。有印章二十九方。其寫梅所用印章為“梅花手段”。

主要傳世作品有《潇湘風竹圖》、《百花呈瑞圖》、《遊魚圖》、《花卉圖》、《墨梅圖》、《竹石圖》、《墨筆古松圖》、《松石牡丹圖》、《蘭石圖》、《菊石圖》等。

清朝中期李方膺《潇湘風竹圖》賞析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清李方膺潇湘風竹圖紙本 墨筆168.3cmx67.7cm現藏于南京博物館

此畫描繪的是雨中的竹石,這是他非常喜歡描繪的題材。作品中竹子和地上的雜草都偏上一邊,讓觀賞者一下就能感受到疾風的狂肆。風是抽象的東西,沒有具體的形象,是比較難以表現的,而在這件作品中李方膺卻輕松地就表現了出來,可見他描繪技巧的高超。在這裡,李方膺不但在描繪技法上顯得“因難見巧”,而且顯示出竹子不畏強風的精神,筆筆枝葉呈現出堅貞不屈的力量。下筆如風馳雨驟,正像是抒發畫家胸中的怒氣。李方膺由于仕途生活中得罪權貴,先後下獄罷官,但從不屈服苟且,這幅畫可說是他心境的折射。

清朝中期李方膺《百花呈瑞圖》賞析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清李方膺百花呈瑞圖絹本 設色162.5cmx43.1cm現藏于南京博物館

畫家擅寫梅、蘭、竹菊及蟲魚,筆墨豪放,向以縱逸豪宕取勝。但在這幅畫中,用筆、設色都較工整收斂,清新明快,秀麗雅緻。從自題七言中推知此畫也許是為長輩所作,是以畫面祥和安逸。

清朝中期李方膺《遊魚圖》賞析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遊魚圖》軸,清,李方膺繪,紙本,墨筆,縱123.5厘米,橫60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幅右邊款題:“三十六鱗一出淵,雨師風伯總無權。南阡北陌槔聲急,噴沫崇朝遍綠田。晴江李方膺。”钤“晴江的筆”白文印、“虬仲”朱文印。

《遊魚圖》是李方膺的代表作。畫中春水方生,歡騰的鯉魚争相穿越于河水間,它們或直沖入水底,或徜徉于水面,或搖頭擺尾,或展鳍跳躍,在寒冷的冬天之後盡情享受着春天河水複蘇帶來的喜悅。畫面生動傳神而富有情趣。作者用筆洗練,雖無一筆背景,卻使人透過溫和的春水仿佛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日景象,達到了意到筆不到、景在畫外的藝術效果。

根據畫面的風格和題詩,可以推斷此圖是李方膺罷官(乾隆十三年,1748年)之後的作品。畫中作者以遊魚自拟,隐喻他久困樊籠,終得返歸自然,表現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及其品格情操。明清文人常以“四君子”題材直抒胸臆,表現閑雅高潔的品行。李方膺也善畫梅,而在晚年,他選擇了遊魚為題材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跳出了文人畫的樊籬,立意新穎,擴大了文人畫的表現領域和審美情趣,他的創新也正表現出“揚州八怪”對繪畫的突出貢獻。

在畫面位置經營上,此圖也與衆不同。5尾姿态不同的遊魚組成一條反“S”形曲線,魚頭、魚尾互相呼應,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渲染了騰躍而出的氣氛。右邊題詩一貫到底,字型渾厚雄肆,增強了畫面的整體感,進而成為詩、書、畫完美統一的佳構。

清朝中期李方膺《花卉圖》賞析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清乾隆,李方膺《花卉圖》軸,清乾隆,李方膺繪,紙本,設色,縱158厘米,橫8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為畫家52歲時的佳作,圖寫蜀葵盛開,闊葉疏落,塊石伶仃,暑氣淡然。全幅筆法多為粗簡,橫塗豎抹可見縱放灑脫的襟懷,用色不求豔麗,雄肆渾厚流露沉着痛快的風格,布局明快爽朗,脫略恣縱盡顯氣勢之勝。論者以為其畫“蒼老渾古,墨氣淋漓,有亂頭粗服之緻”,确是得評。

自題:“乾隆十二年(1747)夏初,寫于梅花樓,晴江李方膺”。钤“仙李”(朱文方印),“晴江的筆”(白文方印)。

清朝中期李方膺《墨梅圖》賞析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墨梅圖》軸,清,李方膺繪,紙本,墨筆,縱125.6厘米,橫42.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題:“十日廚煙斷米炊,古梅幾筆便舒眉。冰花雪蕊家常飯,滿肚春風總不饑。乾隆十有九年十月寫于金陵借園。李方膺。”钤印“夢中之夢”、“換米糊口”、“膺”、“梅花手段”、“小窗風雨”等。鑒藏印钤“楚珍”。乾隆十九年為1754年。李方膺罷官後以賣畫為生,生活貧苦,畫中的題詩反映了他忍饑作畫的樂觀精神。

古人畫梅,或千花萬蕊,或枯枝疏朵,梅樹大多枝幹虬曲,搖曵多姿。李方膺最愛畫梅,曾題畫梅詩雲:“寫梅未必合時宜,莫怪花前落墨遲。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隻有兩三枝。”從觸目橫斜的千萬朵梅花中,畫家捕捉最使人賞心悅目的兩三枝,經過藝術構思,創造出比天然的梅花更為完美的藝術形象,以少勝多,令人回味無窮。鄭闆橋對此大加贊揚。

圖中的折枝梅花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梅枝“豪氣橫行”,梅花圓潤潇灑,暗香疏影,别有一番孤高冷峻的風度。李方膺好友袁枚評價其梅稱:“傲骨郁作梅樹根,奇才散作梅樹花”,一語點明了他形成這一風格的緣由。李方膺愛梅成癖,故有“平生知己”之印,以畫梅自喻其憨直、倔強、滿懷正氣之個性,“孤幹長招天地風,香心不死冰霜下”,袁枚的話可謂知己之言。

清朝中期李方膺《竹石圖》賞析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竹石圖》軸,清,李方膺繪,紙本,墨筆,縱139.5厘米,橫54.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自題:“有肉之家竹不知,何堪淡墨一枝枝。老天愁煞人間俗,吩咐清風托畫師。乾隆十八年六月寫于金陵望鶴岡深巷。李方膺。”钤印“畫外”、“竹仙”、“鐵裡蛀蟲”三方。乾隆十八年為1753年。

雖然李方膺在詩中說畫竹是表現文人所謂清新脫俗的情趣,實際上恰恰相反,“揚州八怪”的藝術已迥異于傳統文人畫的審美趣味。他們筆下的梅、蘭、竹、菊四君子是借以發揮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是極為入世的。李方膺的好友、“八怪”之一鄭燮也善畫竹,兩人在藝術風格上卻意趣不同,各自有法。鄭燮畫中的靜止之竹多細竿粗葉,秀勁挺拔;李方膺則喜畫狂風中的墨竹,自言道“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所畫之竹多粗竿長葉,雄健恣肆,表現它們與狂風搏鬥的精神,以氣勢勝。

畫面采取“截取”的方式描繪了墨竹的下半段,以示竹子高大茂盛的氣勢。三竿墨竹破石而出,堅韌挺拔,經狂風吹動,竹葉紛披,形态各異。畫家“于難處奪天工”,選取竹葉在狂風驟雨肆虐下瞬間的典型形象,打破了傳統畫竹之法,認為“畫竹之法須畫個,畫個之法須畫破”,大膽求新,均以秃筆直掃,将竹葉畫成傾斜的方向,葉尖成扁方狀,略有變形,用筆橫塗豎抹,脫略恣肆,以此表現出狂風的雄強之勢。整幅作品有聲、有勢、有情,使人如身臨其境,是李方膺畫竹的代表作品之一。

清朝中期李方膺《墨筆古松圖》賞析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墨筆古松圖》軸,清,李方膺繪,紙本,墨筆,縱123厘米,橫43.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乾隆十有九年十一月寫。李方膺。”钤“晴江” 朱文印。“乾隆十九年”是1754年,李方膺時年58歲。

圖繪古松一株,姿勢挺健,仿佛一飽經滄桑的老人迎風立于畫中。全幅布局簡潔,筆法蒼勁,意境深邃,表現出作者剛正不阿的個性,是李方膺晚年的代表作品。

清朝中期李禅《松石牡丹圖》賞析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清 李誕 《松石牡丹圖》紙本 設色170cmx90cm現藏于旅順博物館。

清朝中期李方膺《蘭石圖》賞析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清 李方膺《蘭石圖》立軸紙本,墨筆,縱110.8厘米,橫4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淡墨粗筆點寫出大塊山石坡地,幾叢幽蘭,花葉紛披,糾纏錯結。以焦墨寫蘭葉,運筆如飛,縱橫豪緻,粗犷不羁之氣充滿畫面。此畫作于乾隆十八年十月,而李方膺于十六年被誣貪髒而被撤職查辦。這畫也許是他激憤心情的真實寫照。

清朝中期李方膺《菊石圖》立軸賞析

清朝中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十幅精品繪畫作品賞析

清 李方膺《菊石圖》立軸,紙本,墨筆,縱171.5厘米,橫44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

此畫中以濃淡墨彩描繪出石柱的挺拔、堅實;淡墨勾寫菊花,以石青略點葉面。筆力疾勁,不拘成法。寫出菊花淩霜傲寒的高風亮節。筆法縱逸,簡括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