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為什麼?史學家孟森在《明史講義》中寫到:
匹夫起事,無憑借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
也就是說,劉邦和朱元璋原本隻是普通老百姓,沒有任何權力可以倚仗;同時由于二人并非前朝權臣悍将,不是楊堅、趙匡胤那樣的篡位之君。
在我國曆史上像劉邦和朱元璋一樣起于草莽的亂世枭雄很多,而最接近成功的非李自成莫屬。
由于成王敗寇的思維以及對教科書的逆反心理,許多人對李自成十分輕蔑,直接斥之為“流寇”,并将李自成的失敗簡單的歸因于進入北京後的迅速腐化,以及李自成本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但這并非史實的全部,事實上,李自成幾乎已經完成了改朝換代。

那麼李自成在攻下北京城後為何最終失敗了呢?明末的官僚士紳們為何最終倒向了清朝?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李自成失敗的原因。
1、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制定了“三年免征”的賦稅政策,正是這一政策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支援。是以,“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在曆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同時也正是這一點為李自成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應當說,崇祯十六年的大明,依然還有相當的實力,并沒有到了馬上就要亡國的地步,以軍力而言主要分為三部分:
遼東有吳三桂,用于抵禦清軍扣關
長江中遊有左良玉,威脅農民軍的後方,同時防範其進攻南方财賦之地
陝西則有孫傳庭,主攻李自成
不過,這三部中,吳三桂不能動,而左良玉越來越擁兵自重,于是大明對付李自成的真正王牌其實隻有孫傳庭。
但也正是這一年,崇祯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嚴令孫傳庭出潼關與左良玉東西夾擊李自成。對于擊敗李自成,崇祯過于心切,孫傳庭不同意這一冒險,但崇祯認為孫傳庭按兵不動便是白吃皇糧。于是,孫傳庭無奈隻能出兵。
這一戰,李自成大勝,并在潼關殲滅孫傳庭部,孫傳庭戰死。此戰後,大明再無主攻李自成的兵力,《明史》中寫到:
傳庭死,而明亡矣。
所有人都看到了這一點,大明的官僚士紳們更不例外。于是,從崇祯十六年冬天開始,李自成不僅得到了農民的竭誠擁戴,大明在北方的官僚集團也開始攀龍附鳳。史載當時的情境:
真若沛上亭長、太原公子複出矣。兵民望賊愈急。
沛上亭長,便是劉邦;太原公子,便是李世民。當時的世人皆認為改朝換代的時候到了,是以李自成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内便接管了山西、山東、河北(北直)三省,加上此前占據的河南、陝西,李自成已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李自成在擊敗孫傳庭之後的迅速成功,得益于大明官僚集團的集體倒戈。而也正是這一點,後來導緻了李自成的速亡。
2、李自成攻占北京後沒有時間腐化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北京城破,崇祯自缢。
此時,大明朝廷的官僚數以千計,而殉國的不過二十幾人,其它全部投降了李自成,包括吳三桂。
那麼李自成有沒有時間迅速腐化呢?我們看一下時間表: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進入北京。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軍前往山海關大戰。
那麼,李自成的數十萬大軍可能在不到二十幾天的時間内腐化到不能打仗嗎?顯然腐化并非主因。
相反,根據史料記載,李自成在北京期間的軍紀是嚴明的,個别的腐化違紀并不能代表全部。況且山海關一戰,劉宗敏親冒箭矢,身負重傷,完全不是腐化後的形象嘛!
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的确由于麻痹輕敵和對清軍出兵的估計不足,但後來兵敗如山倒絕非一個驕傲自滿就能解釋的。
3、三年免征賦稅,那麼糧草和維持政權運轉的錢糧怎麼辦?
李自成的“三年免征”賦稅并非空話,而是真正實施了。但随着,大順軍的壯大和接收整個北方,如何維持各級政府機構的開支和軍隊的糧草便成了一個大問題。
方法無非有二:
其一,收回“三年免征”,走曆代開國輕徭薄賦的老路。
其二,追贓助饷。
李自成沒有采用第一種方法,而是開始了對整個北方地區官僚士紳階層的查抄追贓。查抄追贓,士大夫們失掉的不僅是錢财,還有顔面掃地,這是倒戈的大明官僚們始料未及的,也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最大的隐患。
大明舊臣歸順李自成,無非想找一個新的靠山,而李自成的做法顯然讓他們覺得“所托非人”。于是,當李自成兵威正盛之時,大明舊臣們引而不發,李自成一旦兵敗,其結果便是牆倒衆人推,勝利的有多快,滅亡的就有多快!
4、吳三桂率先發難
吳三桂,在歸順李自成傳回北京的路上複叛,其原因便是知道了北京城内的真相:抄家、财富充公,小妾陳圓圓被搶,所有這一切都使吳三桂跻身大順開國新貴的美夢破裂了。
吳三桂一直是一個很現實的人,否則李自成圍攻北京城時,不會在勤王路上行動緩慢。假如李自成善待吳三桂,吳三桂絕對不會反。
吳三桂倒向清朝,根本原因便是李自成對待大明舊臣的态度和政策,“沖冠一怒為紅顔”隻是導火線。而正是吳三桂與清朝多爾衮的聯合,以及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引起了連鎖反應。
于是,整個北方地區飽受李自成“追贓”之苦的大明舊臣紛紛公開叛亂,迅速投入了清朝的懷抱。大明群臣從倒向李自成到全部倒向清朝,不過半年的時間。
許多人說,李自成在攻占北京之後驕傲腐化,失去了民心,這個“民”,假如解釋為大明的士紳階層的話,倒是很貼切。
5、李自成有沒有成功的可能?
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的整個官僚集團叛亂投清,造成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迅速土崩瓦解。
與李自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朝以“為大明複仇”為名,并迅速公布了保護大明舊臣的政策,同時通過已經投降的官員招降大順政權中和南明政權中的官員,而正是這一點使大明舊臣鐵了心追随清朝。
李自成的失敗,源于未完成向統治階級的轉變,其仍舊把大明舊臣作為對立面。假使李自成在占領北京城後停止追贓抄家,縮小打擊面,那麼相信大明舊臣在“大順”和“大清”之間選擇大順的可能性更大,畢竟大順是漢族政權。
但曆史沒有假如,李自成沒有抓住機會,或者說曆史沒有足夠的時間供李自成選擇。因為當年朱元璋起兵之時,最初對待官僚集團也是如此,但朱元璋最終完成了向統治階級的轉變。
李自成的失敗,是因為進入北京之後依然打擊大明舊臣,沒有完成向統治階層的轉變;是因為大明的舊官僚集團在公元1644年最終倒向了清朝。
不過從大明舊臣的不斷倒戈,我們也不難看出明朝滅亡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