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作者:中華飲食研究

本期導讀:

客家丸子種類繁多,籠統概括的話,包括肉丸子和素丸子。其中肉丸,一般泛指以肉沫為主料制作而成的球狀類食品,通常包括豬肉丸、牛肉丸、魚丸等等,我們在火鍋店也經常能看到其身影。肉丸遍布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做法不一,但卻大同小異。至于素丸子,各地卻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今天,我們就通過對各類丸子的解讀,去了解一下客家丸子的文化傳承。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說起肉丸,很多人會想到國宴名菜“葵花大斬肉”,也就是如今的揚州“獅子頭”。這是一道可追溯至隋炀帝時期的經典名菜,其也是用肉沫做成的球狀類食物。雖說都是肉丸,但與豬肉丸、牛肉丸相比,其外形以及口感方面,也是相去甚遠。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本文主要探讨的豬肉丸,在客家人口中被稱為“捶丸”。很明顯,從字面意思了解,這是一種經過手工錘搗而成的丸子,因常用豬肉制作丸子,客家人就把豬肉丸叫作“錘丸”。

錘搗這門制作工藝,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也算頗具曆史,甚至可以考究至最早的宮廷宴——周代八珍。周八珍中,名列第五的“搗珍”就用到了錘搗技術。

“取牛、羊、麋、鹿、麕之肉,必脄。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孰出之,去其皽,柔其肉。” ——出自《禮記》

《禮記》中記載,“搗珍”這道菜的制作方法,就是把牛肉、羊肉、鹿肉等放在一塊,反複捶打至軟爛,然後去掉筋膜,燒熟蘸醬食用。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由此看來,客家“捶丸”就是對“搗珍”的傳承與發展。經過一番錘搗的肉丸,不僅味道純正,可以很好地保留肉的原味,還能讓肉丸既有嚼勁又不起渣。此外,客家牛肉丸也是通過錘搗工藝,将丸子的韌性發揮到了極緻,進而讓“爽口”成為了客家丸子的口碑标志。

說到牛肉丸,就不得不提到久負盛名的“潮汕牛肉丸”。源自客家菜的“牛肉丸”,傳至潮汕地區之後,經過改良與演變,俨然成為了當地的一張美食名片。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說完豬肉丸與牛肉丸,那麼魚丸的曆史又是從何而來呢?相傳,我們餐桌常見的魚丸,其來曆與秦始皇有關。據稗史記載,秦始皇喜歡吃魚,但卻很讨厭魚刺。宮廷禦廚,有好幾位就因為魚刺而命喪于暴躁的秦始皇刀下。

迫于強權壓力,一位禦廚在吉兇未蔔之時,意外創造了一款新菜式,也就是将亂刀砸出來的魚泥投入燒沸的豹胎湯中,氽成了丸子。不料博得了秦始皇的獎賞,從此“氽魚丸”從宮廷傳至民間,名揚天下。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肉丸曆史悠久,飽受中原戰亂之苦的客家先人,在遷徙奔波之餘,也不忘把肉丸技術帶到了新的落腳之地。這種通過古老技法制作出來的肉丸,無時不在表達着客家人對太平盛世的期盼以及舉家團圓的渴望。

客家人鐘情于各類肉丸,不僅是因為肉丸口感符合他們的口味需求,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肉丸具有很好的意頭。在客家話中,肉丸的“丸”字,其讀音和團圓的“圓”相同,也與“緣分”的“緣”一緻。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因為知道祖先曾飽受遷徙之苦,以及曆經家破人亡的悲劇,如今的客家人越發在意團圓的意頭。不僅在招待宴客之時吃肉丸,還會在日常三餐中食用肉丸,以此表達對當下生活幸福團圓的滿足。此外,衍生的諧音“緣分”,也是客家人所不斷追求的寓意。除了團圓,客家人還會把良緣寄托于肉丸身上,是以喜宴餐桌上,肉丸也是一道很常見的菜品。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從北方遷徙至南方的客家先人,從來都是擅長發明全新美食的聰明者。在客家菜中,各類釀菜就是基于當地食材發明創造的類似于包子、餃子的美食。丸子也不例外。在客家地區,丸子種類繁多,包含各類肉丸子以及素丸子。其中,肉丸之下的開鍋肉丸、鲩丸以及捶丸,并稱為“客家三丸”。

開鍋肉丸

“開鍋肉丸”是“豬肉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兩者的主料都是豬肉。“開鍋肉丸”的制作方法主要是将五花肉切成沫,翻炒至熟後,放入木薯粉,配以花生碎等輔料,揉捏成丸狀,放入蒸盤,以清蒸的方法進行烹饪。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鲩丸

“鲩丸”就是魚丸,通常指草魚制作的丸子。客家人擅長對草魚的烹饪,主要是因為客家地區盛産草魚。從唐朝開始,客家人就掌握了“養殖熟地”的技術,草魚便成了餐桌常見之食物。客家人對草魚的烹饪可謂精湛,草魚走上餐桌,不再局限于本身對魚的蒸煮,客家人還研究了很多别緻的吃法。“魚生”與“魚丸”,就是客家人對草魚菜肴的另一種解讀。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捶丸

前文提到,“捶丸”就是常見的豬肉丸。随着科技的發展,如今的“捶丸”制作工藝也已經逐漸從手工時代中脫離出來,更多開始用機器替代。即使是機械化生産,懂行的客家人還是能把捶丸制作得彈牙爽口富有嚼頭。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當然了,對于“客家三丸”的說法,部分客家地區會認為“客家三丸”包含的應該是捶丸、牛肉丸,以及鲩丸。即使小有差别,這也恰恰顯示了“肉丸”在客家人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客家丸子,除了肉丸子,還包含着一堆素丸子。勤勞的客家人擅長于就地取材,能用身邊常見的食材,創造出各種别緻的素丸子。諸如香菇、木瓜、苦瓜等食材,即使沒有魚蝦肉香味,做出來的素丸子也常常能被衆人食個精光。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一般而言,素丸子主要就是素菜加上面粉或者木薯粉制作而成,配以各種蔥姜調料,可蒸可炸,制作的丸子同樣可以韌勁十足。

此外,客家丸子除了純粹的肉丸子和素丸子,其還有一種介乎于兩者之間,葷素搭配的丸子,比如“蘿蔔肉丸”。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蘿蔔肉丸”的制作過程,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客家丸子的制作精髓,以此更貼切地認識客家丸子文化。

“客家蘿蔔肉丸”的制作方法

食材:

豬肉500克、大蔥1段、蘿蔔1個、姜片2塊。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雞蛋1個、地瓜粉适量、小蔥适量。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步驟:

1、将蘿蔔洗淨去皮後,用專門的工具搓成絲狀。一般不用刀切絲狀,工具搓出來能保證蘿蔔絲粗細均勻。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2、将豬肉剁碎,大蔥和姜片切成沫狀,小蔥切成蔥花備用。此處豬肉可以用絞肉機攪碎。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3、将肉沫、姜沫、大蔥沫與蘿蔔絲放入碗中,再放入雞蛋液。倒入适量蚝油、食鹽、味極鮮以及地瓜粉,用手抓透。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4、将搓好的材料用手捏成團狀,然後挨個放入油鍋中煎至兩面金黃。此時用中小火容易控制火候,不至于煎至變焦。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5、煎至差不多的時候,放入适量清水,蓋上蓋子焖煮5分鐘左右。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6、打開蓋子撒入蔥花,即可出鍋享用美味。焖煮期間不用調味,因為肉丸在制作之前已經加過調料了。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不難,主要就是将蘿蔔搓成絲之後,與肉沫混合,拌以澱粉友善成型。這道菜既能吃出肉的彈牙,也能品嘗素的鮮香。葷素搭配,仍以丸子形狀出現在餐桌,無時不在顯示客家人對丸子的喜愛。通過“蘿蔔肉丸”,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丸子文化已經滲透在客家人的日常餐桌之上。

蘿蔔肉丸制作方法示範,帶你了解客家人寓意“團圓”的丸子文化

客家人喜歡吃丸子,不論是婚慶祝壽等喜慶之宴,亦或者是日常三餐家庭宴請,随處都能看到丸子的身影。不管肉丸子還是素丸子,哪怕是是葷素結合的丸子,寓意團圓吉祥的各種丸子,總是賓客朋友們的最愛。

此外,對于客家人來說,丸子也是伴随他們兒時到遲暮的一生記憶。漂泊異鄉的客家人,丸子俨然已經成為了他們思念親人的寄托之物,承載着無數的思鄉之情。是以,丸子也無時不在表達着客家人對文化的傳承。

我是未來煮夫,一個專注美食文化的探索者。歡迎你關注我,與我一起探尋中華美食之魅力。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由@未來煮夫 原創,謝絕搬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