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屆(2017)中國普惠金融大會”在京舉行。大會通過政策解讀、趨勢探讨、案例分享等方式探讨“踐行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主題。雷鋒網獲悉,中信銀行公司銀行部副總經理王鵬虎受邀分享服務小微企業的心得。
王鵬虎表示,實體經濟是皮,金融是毛。隻有把實體經濟服務好,金融才有生存的空間。其中,小微企業是實體經濟中最需要金融服務的,但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一直是個世界性難題。
那麼,銀行該如何服務小微企業?王鵬虎指出,銀行需要做到三個方面的創新: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和流程創新。
以下是王鵬虎演講原文,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第一個問題是回歸商業銀行的根本,就是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因為實體經濟是皮,金融是毛。隻有把實體經濟給服務好了之後,金融才有生存的空間。
而接下來就要清楚服務實體經濟的什麼方面。實體經濟日常的生活經營,就是企業的日常生活經營,包括采購、銷售、生産研發、庫存、物流等。另外,并購上市、融資、債券是資本經營。當然它也是銀行服務的對象。但回歸到根本,第一是服務實體經濟生産經營,生産經營搞好了再搞資本經營。
第二個問題,實體經濟當中誰最需要我們服務?相較于得到很多金融支援的大中型企業,更多應該服務實體經濟當中的小微企業。而小微企業本身又是一個金融服務難點,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國際性的難題。
第一,小微企業經營比較波動,抗風險能力本身比較弱。第二資訊不規範、不對稱。小微企業财務管理、财務資訊資訊披露都是不規範的,銀行對它了解也不是很多,或者了解資訊的成本高,是以資訊不對稱。
第三,小微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變化太大,不像大企業三五年不會有太大變化。總之,這種情況下,我們用傳統的金融方式收集小微企業難度很大,因為管理成本很高,風險成本也很高。
怎麼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要求銀行進行三方面的創新,第一是理念創新,第二是技術創新,第三是流程創新。三者結合才能成為完整的小微金融創新支撐。
理念上的創新是最重要的。第一個理念的變化是要重用信和輕授信。小微企業曆史太短,經驗變化太大,是以沒有辦法授信,隻能每一筆每一筆去做。
第二理念變化是重債項、輕主體。現在更多的是看小微企業債項評級,做一筆債或者一筆授信的時候,都要看它的情況。而對主體資訊不要看那麼重,不要看整體的東西。
第三個理念變化就是側重短期,不要去看中長期。因為很多小微企業沒有過去可講,有沒有遠大未來也不好預測,更多要看現在是否靠譜。
第四個觀念轉變是以交易額代替授信額度。在這當中,需要應用一些技術手段,通過網際網路去擷取客戶的資訊。另外,客戶的資訊靠自己去收集,現在更多的靠第三方,包括政府、電子商務平台、企業ERP等多點資料來源。之前的資料加工可能靠專家經驗,現在更多靠模型,機器自動處理,效率更高、成本降低。進而實作從申請、審批、放款到預警都是全流程線上化和自動化。
技術創新是應用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采集、處理、加工客戶資料,有效防控小微企業的風險。又稱資料融資。
防控風險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三個變量:
第一個就是成本,一定要把原來傳統征信成本降下來。
第二需要控制風險。
第三是效率,要滿足小微企業急用錢的效率。
随着技術環境和市場環境的發展,我們有很多的資料,政府類的、電商平台,也有銀行自己積累的資料,我們也有去分析和利用這些資料的技術。
中國的智能信貸或者是資料融資到了一個爆發期。主要服務對象主要是小微企業,特别是在供應鍊上的小微。它的需求是碎片化、高頻小額的需求。
中信銀行也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是聚焦在四大行業:汽車、大健康、大消費和大建設。汽車行業上遊零配件商66%是小微企業,醫藥流通行業中小微企業占比也非常高。比如,大消費領域,我們為海爾供貨商、經銷商,一些醫藥供貨商等提供了金融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共同搭建了一種生态金融平台。在生态金融中,我們與一些合作夥伴、競争對手進行錯位競争。由于各商業銀行有不同的風險偏好,不同的客戶定位,是以我們可以一起合作開發一個供應鍊,一個生态圈。中信銀行的風險偏好比較低,與風險偏好相對要高的網際網路銀行、民營銀行合作,可以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本文作者: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