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談長生不死,我們要如何看待思維移植

作者: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 | 顔璇

來源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人類對于長生不死有着一種執念。從古時候各朝皇帝沉迷煉丹,到現代社會裡AI、基因工程、冷凍人體等技術的發展,似乎都在表現着人們對長生的渴望。

人類要如何實作生命不朽?除卻現代科技提供的基因克隆的方案,美國人瑪蒂娜還提出了“思維克隆人”的想法——以人們留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中的數字痕迹(思維檔案),包括聊天記錄、照片和視訊等資料為基礎,通過與人類大腦功能相同的複制品“思維軟體”産生和本人相近的人類意識,這就是被克隆的思維。

也就是說,通過思維的移植,人們可以長生不死。最近,有一家公司就涉足了這一領域,美國初創科技公司NECTOME試圖通過手術來“上傳大腦”,将思想實作永久化的數字儲存。目前,已經有25個人交了一萬美元的訂金預訂了該服務。

毫無疑問,如果記憶可以上傳,思維可以移植,這将會對人類社會産生非常深刻的影響。當《記憶大師》的電影情節映射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項技術呢?

腦癡呆的終結者

使用思維移植,将有利于所有晚期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患者,思維與身體的剝離意味着人們的意識留存時間将會延長,将死的人也擁有了等待醫學進步的成本,這與冰凍人體相似,不同的是,思維移植的受益者在身體不受自我支配後依然能繼續與社會進行互動。是以,這項技術對于腦癡呆患者的意義尤為重大。

阿爾茨海默症奪去了許多老人的正常智力,卻不會對老人的軀體有所損傷。這類患者如果能夠将自己的思維分載到計算機上,他們就可以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保持自我意識。

這有些像人造心髒分載了患者心髒的工作,在新的心髒供體被找到之前,人造心髒會一直維持患者的生命。最終,阿爾茨海默患者可以重新将自己的思維傳至已經治愈的大腦。即使身體還在治療,但患者可以繼續與家人互動。

受益的不僅僅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還有智力障礙兒童。在我國,每年新生兒智障人數約為110萬,而介于智障與正常之間(一般以智商低于70為确認标準)的“邊緣智障”人群則更加龐大,約有數千萬之巨。

一般來說,智力障礙的患病原因有4種。即遺傳因素,基因突變如先天性代謝異常病屬于此類;産前損害,包括宮内感染、缺氧等;分娩時産傷,包括窒息、顱内出血、早産兒等;最後就是出生後患病,包括患腦膜炎、腦炎、顱外傷、腦血管意外等。

而對于不可逆的腦部損傷,目前醫療領域上還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如果能夠把患者的意識剝離下來,然後利用再生醫學恢複大腦損傷,利用基因編輯重新編輯體内基因,似乎也是種不錯的選擇。

思維的太空旅遊

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埃隆·馬斯克說過,“曆史可以分為兩條道路。第一條是我們将永遠被限制在地球上,直到我們面臨一些滅絕事件。另一條是成為太空物種、多行星物種。我認為第二條道路是一條更加令人振奮的未來。”

自人類首次飛上太空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至今也隻有極少部分人進入過太空。目前,個人想要上太空,就必須支付高昂的2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币1.37億元),這是普通人難以承擔的。

目前,一些公司正努力開發太空旅行項目,讓許多普通人可以實作遨遊太空的夢想。但是,送人上太空還是面臨着多重因素的影響,比如重力、人們賴以生存的氧氣、太空裡的進食和排洩,以及如何傳回等等。

事實上,我們不必這麼麻煩,如果思維可以移植,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姿勢”登上太空,讓我們的意識先上去。

比起将人帶入太空,将載有某種資訊的晶片帶上太空會更加容易。NASA的探測器InSight将于2018年11月份在火星地面着陸,與此同時,2429807個名字也被帶上了太空。而将這些名字帶上火星的是一塊隻有0.8平方厘米的矽晶片,其通過一個電子束來形成成行字母。

神助攻在哪裡

上月,廣州科學家們就發現了細胞命運的密碼,可以讓細胞“返老還童”,讓細胞從成年體細胞狀态回到可以定向分化的多能幹細胞狀态,為再生醫學提供“種子”細胞來源。

再生醫學的優勢在于通過改善再生微環境,患者借助自身的再生修複能力引導再生,再生後的組織是人體自身的一部分。就在今年,34歲的卵巢早衰患者方女士在南京鼓樓醫院産下健康的男寶寶。這是全球首例幹細胞複合膠原支架治療卵巢早衰臨床研究誕生的嬰兒。

再生醫學的發展讓思維移植有了醫學基礎。将來,随着再生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隻要建構合适的微環境,人體組織都有可能進行再生——這也意味着思維移植的人們可以獲得一個健康的大腦。

而人工智能在這個領域上也功不可沒。人體組織如何再生?科學家們總是在不同生物的身體上找切入口。比如渦蟲。渦蟲是一種微小的蟲子,擁有超乎想象的再生能力,當它被攔腰切斷以後,能重新長出完整的身體。這種能力使得它們成為再生醫學的熱門研究對象。

但龐大的資料讓科學家們很是心累。受到進化論的啟發,美國塔夫斯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個AI系統,有助于充分挖掘浩如煙渺的發育生物學實驗資料,并且建立起了一個完備的模型來解釋這種現象。

而在最近,科學家們又開始利用人工智能觀察水螅的行為。水螅是一種與水母和珊瑚有關的微小動物。在過去,研究人員研究了該動物的神經系統,找出了它大腦的哪些部分促使了它的行為,現在,研究人員們利用AI來追蹤所有的這些行為。

該小組使用了AI算法,自動注釋水螅的行為,包括所有的擺動、樞軸、伸展和彎曲。他們了解到,無論環境條件如何,例如光照、溫度或附近食物的數量,這些物種實際上隻參與了六種基本的行為。

不談長生不死,我們要如何看待思維移植
不談長生不死,我們要如何看待思維移植

最後,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周圍的環境變化再複雜,水螅仍能像往常一樣繼續工作。而利用這點,如果能發現水螅的神經系統是如何與行為相連接配接的,我們或許能夠讓被剝離了意識的大腦承受更佳極端的治療環境。包括冷凍技術、電力刺激等等。

思維移植的重重壁壘

不可否認,思維的移植一定會牽涉到倫理問題。現存醫療領域内,關于BCI(腦機接口)的人體試驗包含了知情同意、利益、風險分析等環節,但目前并沒有合适的道德準則和法律來規範未來BCI廣泛應用後的種種問題。

思維的移植也會面臨安全性、隐私、“讀心術”、“記憶操縱”等質疑,尤其在思維的植入過程中,意識是否能保持其完整性也是要思考的問題。在電影《記憶大師》中,主人公就因為植入了錯誤的記憶而引發了一連串的風波。

而更可怕的是,為了保持思維和記憶的完整性,進行這樣一項意識剝離手術,大腦似乎得保持着鮮活的狀态,而一旦剝離開來,沒有了意識的機體究竟還算不算一條真正的生命呢?而在活着的狀态下剝離意識,似乎更像一場帶有高科技色彩的安樂死。

NECTOME試圖通過手術來儲存人類的記憶,而這個手術需要在大腦存活時接受一種緻命化學藥物的注射。也就是說,參與者是在活着的狀态下接受手術,一位神經學家評論道,“這看起來就像這家公司為了儲存大腦而誘導他們自殺。”

除了倫理問題,還有醫學上的問題。目前,尚未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記憶将存在于死亡的人體組織中。瑪蒂娜在《虛拟人》一書中也抛出問題,人類軀體死亡,思維是否有可能繼續存在,進而實作思維不朽?

最後智能相對論(aixdlun)還想說一個哲學問題,儲存我們的大腦和思維真的有必要嗎?真正值得流芳百世的思想在曆史洪流的沖刷中才會顯現出來,曹雪芹“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這些文字作品又何嘗不是他們思想的表征。如果利用科技就能儲存思想,我們又要如何津津有味地去咀嚼前人的文化傳承。(授權轉載)

本文來自:智能相對論

繼續閱讀